《折桂令·游金山寺》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所作的一首散曲。這首小令渲染了金山寺濃郁的佛學氣氛,風調蒼莽悲鬱,表達了作者撫今追昔的感慨。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折桂令·游金山寺①
倚蒼雲紺宇崢嶸②,有聽法神龍③,渡水胡僧。
人立冰壺④,詩留玉帶⑤,塔語金鈴。
搖碎月中流樹影⑥,撼崩崖半夜江聲。
誤汲南泠⑦,笑煞吳儂⑧,不記《茶經》⑨。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②紺(gàn)宇:佛寺,佛寺多以紺色琉璃作屋頂。
③聽法神龍:北宋慶曆間金山寺毀於火,寺僧瑞新發誓重建。相傳有神龍化為人形前來聽法,顯身潛入金山下的龍潭,寺僧因得布施錢百萬。元釋明本《題金山寺》:“龍化楚人來聽法,手擎珠獻不論錢。”
④冰壺:喻潔淨的世界。
⑥中流樹影:唐張祜《金山》:“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人以為傳出金山的特色。
⑦誤汲南泠:唐陸羽精於茶事,世稱茶神。湖州刺史李季卿命軍士汲取長江南泠水,煮茶請陸羽品嘗,陸羽說茶瓶上半是江岸水,下半才是南泠水。召來軍士一問,原來他們因汲得的水在舟中晃出了一半,所以臨時在江岸邊汲水補入。事見唐張又新《煎茶水記》。南泠,一作南零,在鎮江附近的長江中心,陸羽品其水質為天下第七,《煎茶水記》則品為第一。
⑧吳儂:吳人。
⑨《茶經》:陸羽論茶的經典著作。
作品譯文
高高的佛寺橫空出世,直與濃雲相傍。這裡曾有神龍幻形前來聽講,還有從遠道渡江到此的西域和尚。
遊人置身於玉潔冰清的世界之中,憶起東坡留下玉帶和詩篇的佳話,聽那寺塔的金鈴陣陣作響。
樹影出現於長江的江心,搖碎了波面的月光。夜半的江濤,隆隆地震撼著崩壞的崖壁,勢不可擋。
昔時曾有軍士拿江岸水冒充南泠水的情況,可笑如今的吳人,早已把《茶經》遺忘。
作品鑑賞
小令入手擒題,以三句寫出了金山寺宏偉的外觀與富有宗教色彩的精神內質。“蒼雲”是實景,又暗用《寶雨經》“乘蒼雲來詣佛所”的佛教語言;“聽法神龍”、“渡水胡僧”,則呈示了寺內的宗教氣氛與巨大的感召力。龍、僧對舉,當是受唐張祜《題潤州金山寺》“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名聯的啟示,但在曲中更見形象。以下三句鼎足對,則度入了“游金山寺”的“游”。儘管與作者形象直接關聯的僅出“人立冰壺”一句,但“詩留”、“塔語”,也間接反映出詩人觀景、懷古乃至詩興遄發的景象。而此三句中,又進一步表現了金山寺的風物特色與文化內涵。這一切都從“風神”落筆,自覺氣象不凡。
“搖碎月”一聯為細染,對象為“樹影”與“江聲”。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的寫景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將眼前的實像都轉移至夜間表現,這是為了取得更為完美、典型的藝術形象效果。從前文的“蒼雲”、“冰壺”來看,作者的遊覽已近黃昏,這就為他進一步馳騁想像提供了條件。樹影中流、江聲撼崖,置於夜半“碎月”之中,更添一種蒼莽悲鬱的風調。作者的襟懷茫遠、心潮澎湃,也於此間反映了出來。
末三句的“誤汲南泠”云云,看似無端,實為眺望南岸所見景觀的聯想。時值黃昏,南岸人家汲水回家,一片熙熙攘攘的生活情景。他們的“汲水”是為了應付日常的需要,自然“不記《茶經》”,曲中的這一筆便點出了這一實質。然而,金山寺的遊覽卻激起了詩人的無窮雅興,所以要“笑煞吳儂”了。這三句巧妙地借用典故,為這快游的滿足心態畫上了句號。
由此可見,借景見情、借物象見遊興,是該曲在內容表現上的特色。而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全曲錘鍊字句,尤以活用典故、成句見長。這種活用,又表現在虛實相兼上。所謂實,即屬於本地風光,如“聽法神龍”、“詩留玉帶”、“中流樹影”、“誤汲南泠”,其故實在注釋中已予解釋。所謂虛,即典故雖非金山寺所自有,而其意蘊卻有助於實景的印證。如“渡水胡僧”,令人聯想起達摩一葦渡江、杯渡和尚借杯渡水的宗教故事;“塔語金鈴”,令人聯想到《晉事·佛圖澄傳》中佛圖澄聞塔鈴而知寓意的典故。這一切,都有助於烘染金山寺作為釋教勝地的氛圍和氣象。
作者簡介
張可久(1270?--1348?)年,字小山,慶元(今屬浙江寧波)人,曾為路吏,轉首領官、桐廬典吏,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隱居杭州西湖。他是專力寫作散曲的作家,內容多寄情名山勝水,抒寫放逸情懷。藝術上清新雅麗,講究鍊字、鍊句、聲律、對仗技巧,使散曲趨向詩詞化,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清有人把他比作“詩中李杜” ,著有《小山樂府》,今傳世有小令853首、套曲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