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SM

抗-SM

抗-SM是1966年陳永銘在一SLE患者身上發現的第一個非組蛋白核蛋白抗原系統。

在抗核抗體的靶抗原中,Sm抗原、RNP、SS-A、SS-B、Scl-70等10餘種核抗原可用等滲鹽水自核中提取,故過去將它們統稱為可提取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Sm抗原-抗體系統是1966年陳永銘在一SLE患者身上發現的第一個非組蛋白核蛋白抗原系統。Sm系統中的主要蛋白質抗原為B、B'、D、E蛋白,分子量11~29kD,此外還有A、A'、B"、C、F、G以及68kD、150kD等蛋白質。這些蛋白質與含鳥苷十分豐富的小核RNAs(snRNAs)即UsnRNAs形成複合物。目前在哺乳動物中發現至少有13種UsnRNAs,即,U1~U13 snRNAs。Sm抗原由U1、U2、U5、U4/U6與上述蛋白質構成小核核糖核蛋白(U1、U2、U5、U4/U6 snRNP),它在異質性核RNA(hn RNA)向成熟信使RNA(mRNA)的轉化中起重要作用。DNA轉錄的hnRN由編碼片段外顯子(exons)和間斷插入的非編碼片段內含子(introns)組成,hnRNA向mRNA轉化時,U1、U2、U5、U4/U6 RNP分子的RNA部分在切掉非編碼的序列(內含子)、重新連線編碼的RNA序列(外顯子)中起重要作用。經過此種剪接,產生成熟的mRNA,進入細胞質,在核糖體上翻譯成蛋白。已證實抗-SM可進入活的淋巴細胞,可能在與靶抗原結合後干擾其功能,使細胞增殖受抑制,分泌細胞因子(IFN-γ,IL-2等)減少,並誘導細胞凋亡。

別名,醫學檢查,檢查名稱,分類,化驗取材,測定原理,試劑,操作方法,正常值,臨床意義,附註,

別名

抗Sm抗體,抗狼瘡細胞抗體

醫學檢查

檢查名稱

抗-SM

分類

免疫學檢查 > 自身抗體測定

化驗取材

血液

測定原理

檢測抗-SM過去常規採用瓊脂雙向免疫擴散(ouchterlony)法。自小牛胸腺提取的ENA與待測血清和標準參照血清(已知含抗Sm)分置於瓊脂凝膠板上呈三角形排列的3個孔中,各種成分在凝膠中擴散,當以最適比例相遇時,抗原與抗體形成可見的沉澱線,如待測血清與抗原之間形成的沉澱線和標準參照血清與抗原形成的沉澱線相互完全融合,形成一條連續的沉澱線時,即判定待測血清抗-SM陽性。此法特異性較高,但敏感性差。目前測定抗各種ENA抗原的抗體多採用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其原理是先將ENA抗原經SDS-PAGE組分,再轉印至硝酸纖維素(NC)薄膜上,將膜條置稀釋的待測血清中溫育,待測血清中如有抗-SM,將與NC膜上相應抗原條帶結合。洗膜後再將膜條置酶(辣根過氧化物酶或鹼性磷酸酶)標記的抗人IgG(或SPA)中反應,再次洗膜後置酶底物/色原溶液中溫育。取出膜條,分析著色條帶,與標準條帶對比,即可判定抗-SM(或其他抗ENA抗體)是否陽性。用重組抗原(如D蛋白抗原)建立的ELISA技術,因抗原純度問題尚未普遍套用。

試劑

同免疫印跡法。

操作方法

同免疫印跡法。

正常值

正常人抗-SM均為陰性。

臨床意義

目前認為,抗-SM和抗dsDNA一樣,對SLE有高度特異性,且不論是否活動期,抗Sm均可陽性,故可作為SLE的標誌性抗體。但SLE患者中抗Sm陽性者僅占30%左右(20%~30%),故抗Sm陰性時不能排除SLE診斷。抗-SM與臨床症狀和疾病轉歸之間的關係迄今尚無一致意見。

附註

免疫印跡的優點是一次可同時檢測7種多肽抗體,但其與對流免疫電泳法或瓊脂雙向擴散法比較陽性率並無顯著提高,(主要原因是靶抗原經過熱變性,使原先存在於分子表面抗原表位發生了改變)。因此相應多肽抗體陰性,並不能排除某種風濕病的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