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共國際師”中國支部,是1933年8月5日在江西省博生縣成立的紅軍隊伍。這支隊伍成立後不久,就於9月3日開赴第五次“反圍剿”的前線作戰,並在以後的反“圍剿”鬥爭和紅軍長征中,表現出了一種年輕人特有的朝氣和戰鬥精神。然而,這支英雄部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兩年後就被改編為紅一軍團第15師。雖然它在中國革命的鬥爭史上屬於曇花一現,但卻為以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的優秀將領和軍事指揮員,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胡耀邦、陳光、肖華、彭紹輝、曹懷裡、袁佩爵等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聯少年營
- 成立時間:1933年8月5日
- 成立地點:江西省博生縣
- 性質:紅軍隊伍
起名,發展,
起名
在“少共國際師”中國支部建立的同時,1933年9月,共產國際、中國共青團中央(少共局)和共青團滿洲省委聯合發布了一個檔案,提出在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中創建“少共國際師”的建議和要求。楊靖宇根據南滿抗日戰場的實際,決定在獨立師中設立少共國際師隊伍。不過,這支隊伍成立後沒有用“少共國際師”命名,而是另起了一個意喻深刻的響亮名字:“抗聯少年營”。希望這支由青少年組成的隊伍能在抗日戰場血與火的考驗中鍛鍊成長為一支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鐵軍。
發展
這個“抗聯少年營”的組建從接到檔案到正式成立只用了大約1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其間進行過較為嚴格的軍事訓練,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戰鬥能力,當時全營的兵力大約為70人,其中30%是團員,戰士的平均年齡在18歲左右,個別還有15、16歲的兒童團員。第一任營長為朴浩。朴浩當年剛20歲出頭,是朝鮮勞動黨黨員,曾被人們稱讚為“進步最快、最有發展前途的青年指揮員。”因此,他當少年營營長不到3個月,就調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一團團長,後來在1935年在遼西的一次戰役中犧牲。接替他職務的是年僅20歲的陳玉振,第一任政治委員尹文京也是個20多歲的朝鮮勞動黨黨員。
“少年營”取得的第一次戰鬥的勝利,是樺甸市的裡面溝戰役。10月30日, 一團和少年營在磐石紅石砬山附近遭到了日軍家本部隊的襲擊。甩掉敵人後,少年營在伊通縣營城子、樺甸市的裡面溝與獨立師一團擊斃日偽軍10人,俘虜日偽軍10人,繳槍38支,牲口20匹。然後,轉進磐北,配合一團參加磐北游擊戰。
12月12日,少年營在磐北獨立行動時,抓到了5名漢奸,其中有一人是煙筒山偽自衛團的骨幹。此人能說會道,許諾少年營若先把他放回去後,他能說服自衛團長帶著槍枝、彈藥和現金來贖其他4名被俘人員。他的信誓旦旦騙取了年輕的少年營領導們的信任。當少年營如約來到牆縫溝準備進行交換時,被早已埋伏好的400多個敵人重重包圍。突圍中,少年營營長陳玉振、政委尹京玉等4人壯烈犧牲,損失槍枝7支。李月江臨危授命,接任了少年營營長。
1934年3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一團的一、三連和少年營總計60餘人,根據中共磐石中心縣委和獨立師司令部的決定由臨江重返磐石一帶,堅持游擊戰爭,擔負鞏固和保衛根據地的重任。
返回磐石後,他們兵分兩路開展游擊活動。在平嶺伏擊戰中,“少年營”配合抗日部隊在磐石北部伏擊了偽軍十四團之一部和偽警察隊,擊斃偽軍連副等6人、繳槍1支,擊斃偽警長1人,偽警察4人;在樺甸的上平嶺伏擊了偽軍賈團發往樺甸的軍糧車,繳獲軍馬10匹,俘敵3名。在攻打伊通縣二道溝壯丁團的戰鬥中,他們繳獲長短槍20支,軍馬5匹,並把繳獲的糧食、衣物都分給當地民眾,進行了聯合抗日宣傳;在西安(今遼源市)縣境,他們根據民眾舉報,抓獲1名漢奸罰款300元,用來購買10支舊槍,並用這些槍枝將少年營隊伍擴編為兩個排的建制。1934年7月以後,一團和少年營利用夏季青紗帳起的大好時機,分成三部分四處游擊殲敵。先後取得 “清德隆燒鍋大捷”、“牆縫溝襲擊戰”及“吉林六區戰鬥”等戰役的勝利。這些戰鬥打擊了敵人有生力量,遲滯了日偽在磐石實行的“推大溝”(當地人管日軍報復殺人稱為“推大溝”——編者注)、修建“集團部落”(當地人管日偽軍燒房子,強迫老百姓集甲並村稱為“集團部落”——編者注)的進展速度,鞏固和發展磐石老根據地的武裝鬥爭成果。
1935年3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在戰鬥中得到迅速發展,回歸一師的少年營隊伍改編成少年連建制。1936年,在“河裡會議”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聯第一軍,下轄三個師,其中第一、二兩師都建立了少年營,直屬師部領導。使這支英雄的少年隊伍在以後的戰鬥中不斷成長壯大,以敢打敢拼而著名,在軍內外甚至敵偽軍中都小有名氣,是抗聯一軍能打硬仗的傳統部隊,其中一師的少年營還是抗聯史上著名的西征行動的先頭部隊。
為了配合關內紅軍東征抗日,打通抗聯與黨中央和關內紅軍的聯繫,中共南滿省委和抗聯一軍軍部在“河裡會議”上決定派當時在興京、本溪一帶的活動的第一師實施西征。1936年6月23日,軍政治部主任宋鐵岩來到一師,在本溪老和尚帽子深山裡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傳達軍部關於西征的指示,明確西征目的和任務,並進行了具體部署。命令第一師主力部隊第三團和少年營從本溪、鳳城中間地帶突破,插入遼陽,然後躍過南滿鐵路和大遼河,直奔遼西、熱河地區。第四團、第六團在側翼配合行動,以掩護第三團和少年營迅速向西挺進。
7月8日,一師西征失利。以後西征部隊分成三部分:師部和保衛連由程斌和李敏煥帶領;第三團由政治部主任李鐵秀帶領;少年營由營長王德才帶領分頭活動。兩年後的1938年7月,一師師長程斌脅迫部隊叛變,一師的少年營亦隨之解散。
楊靖宇為使“少年營”這支英雄部隊不因程斌叛變而蒙羞,於1938年8月,在得知程斌叛變的確切信息後,於輯安縣(今集安市)螞蟻河上游的六道陽岔重新組建成立了一支少年隊伍,名為抗聯一路軍少年鐵血隊,直屬軍部領導。時有隊員56人,平均年齡16歲。1938年由軍部成立的這支少年鐵血隊不僅人數少,而且年齡偏小。為帶好這支隊伍,楊靖宇將自己的貼身警衛員王傳聖派到少年鐵血隊當指導員,選配司令部潘秘書長的警衛員高玉信任少年鐵血隊隊長。鐵血隊下設三個班,一班班長於林(倫),是二軍畢團長的警衛員;二班班長是當過二師師長曹國安警衛員的大王,三班班長是本溪縣外三堡的兒童團長郭鳳歧。隊員中年齡最大的18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4歲。他們中有的是隨父母參加抗聯的;有的是給日本人修鐵路的童工;有的是流浪兒被抗聯部隊收留的;也有父母被日寇殺害,跑到抗聯來為父母報仇的;還有的是財東家的小豬倌兒、小牛倌兒,不甚忍受打罵逃到抗聯部隊求生存的。雖然這些孩子年齡小,但每個人心裡都滿懷著對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楊靖宇把他們看作長白山抗日戰場的火種,抗聯的未來,因此,把他們集中起來學軍事、學文化,是把少年鐵血隊作為抗聯一軍的軍政大學來辦的。
抗聯一路軍隊的主要領導都是這所大學校的教官,楊靖宇、魏拯民、韓仁和、黃海峰、伊俊山、許國有時常到少年鐵血隊上課,給孩子們講時事政治、講軍事常識、講做人的道理,甚至連軍醫處長徐哲也來給他們講過戰場救護常識,當然,更多的是上文化課,教他們讀書識字。楊靖宇還親自帶領他們參加了紅土崖反擊戰、臨江岔溝突圍和蒙江摸火堆等重大戰役的戰鬥實踐,著意培養少年鐵血隊指戰員的戰略戰術思想,使這些孩子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政治素質與軍事素質進步很快,迅速在戰鬥里成長起來。他們小小的年紀,卻和廣大抗聯戰士一樣,馳騁疆場,浴血奮戰,直到1940年冬楊靖宇將軍犧牲前,已成為與楊靖宇將軍戰鬥到最後的英雄隊伍了,在東北抗聯軍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