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燒結Pt(<5 nm)催化劑體系的熱致表/界面微觀演化機制

《抗燒結Pt(<5 nm)催化劑體系的熱致表/界面微觀演化機制》是依託東南大學,由代雲茜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燒結Pt(<5 nm)催化劑體系的熱致表/界面微觀演化機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代雲茜
  • 依託單位:東南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開展抗燒結鉑納米晶(Pt NCs)的基礎研究是解決催化劑在實際反應中受熱團聚難題的關鍵。本項目旨在構築小尺寸(<5 nm) Pt NCs抗燒結催化劑體系,從熱致表/界面微觀演化機制探討抗燒結機理。首次採用多孔石墨烯/陶瓷纜狀纖維做為催化劑載體,考察多孔石墨烯阻礙Pt NCs團聚的能障原理,從而揭示新載體材料的協同機制。同時,提出新型孤島核殼結構,利用孔殼的束縛機制實現對Pt NCs遷移的阻隔,建立新結構催化劑的構效關係。進一步通過原位考察催化劑體系表/界面組成和結構動態演化行為,利用第一性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論,建立適宜的熱力學模型,從表面自由能、結合能、吸附能等的變化規律,闡述熱致Pt NCs表面再構、在載體表面浸潤和熟化、以及在界面合金化機制,探索多相催化劑體系中複雜的抗燒結機理。研究成果為設計新型催化劑提供實驗依據,同時為發展穩定、高效、長壽小尺寸納米晶催化劑提供理論與套用基礎。

結題摘要

貴金屬催化劑,特別是小尺寸鉑(Pt)納米晶在催化反應溫度達到350 oC,極易團聚失活。本項目對負載型Pt納米晶(<5 nm)催化劑體系進行合理設計,主要構築系列新型Pt納米晶載體,利用新穎的協同效應增強金屬/載體界面強相互作用以提高納米晶抗燒結性能,並基於熱致催化劑表/界面變化規律,理解催化劑抗燒結機制。下面是主要取得的研究成果: 1、採用光催化還原法獲得一類新穎Pt/多孔Fe2O3 納米棒/N-RGO三元催化劑。其中,Pt為Ptd+態(0 <d <2),在Pt/Fe2O3界面微區二者通過電子轉移形成了強的相互作用。在催化對硝基苯酚加氫反應中與相同大小非負載型Pt相比,負載型Pt具有高達7倍的反應速率常數以及更為優良的穩定性。 2、以20 nm Fe2O3納米晶做為3 nm Pt納米晶載體,並將Pt/Fe2O3負載於二維氧化石墨烯(GO)表面,構成新穎的“island in sea”結構。Pt/Fe2O3“孤島”結構中,Pt納米晶在相鄰Fe2O3納米晶表面遷移困難。Pt與Fe2O3納米晶間的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及石墨烯的能障效應的共同作用下,抗燒結溫度高達700 oC。 3、選用新型“絲瓜”形Al2O3納米纖維作為載體,纖維表面特殊的“絲瓜”形貌具有豐富的褶皺,減緩Pt納米晶(3 nm)團聚,且Pt/Al2O3間催化劑/載體的強相互作用將Pt錨定在載體表面,其高溫抗燒結性能比傳統TiO2納米纖維更為優良。在700°C燒結後,Pt納米晶仍具有高的催化活性。 4、將TiO2/Al2O3異質結納米纖維作為高溫反應催化劑載體,精細調控其微觀結構,在高達1000 oC的熱處理後仍具有疏鬆多孔的異質結結構。通過控制紡絲液中Ti/Al比可以便捷地調控纖維表面Al2O3納米晶異質結密度,從而調控Pt擴散團聚的物理障礙密度,抗燒結溫度達到510 oC。 5、設計實現一類新穎的石墨烯基催化劑載體。採用光催化還原法合成了一種由還原氧化石墨烯包裹的TiO2(RGO/TiO2)纜狀納米纖維,在450 °C氬氣中處理後,纜狀結構完整,具有優良的熱穩定性,成為一種新穎的優良載體。此外,採用水熱法合成N摻雜石墨烯量子點(N-GQDs), N-GQDs的N原子與Pt納米晶表面發生相互作用,將Pt錨定在其表面並形成強的金屬/載體相互作用,成為新型“孤島”式催化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