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第六戰區,是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因應戰爭形勢,與日軍作戰戰區之一。
1937年9月第六戰區首次設立,實際未能正式組建。1939年設立不久,便歸入抗日戰爭第九戰區。直到1940年才為屏障拱衛重慶穩定下來。第六戰區所轄範圍為湖北西部,並在1945年9月13日訂定的受降計畫中,劃分為接受日軍繳械的作戰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日戰爭第六戰區
- 設立時間:1937年
- 撤銷時間:1945年
- 首任司令官:馮玉祥
抗日戰爭第六戰區,是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因應戰爭形勢,與日軍作戰戰區之一。
1937年9月第六戰區首次設立,實際未能正式組建。1939年設立不久,便歸入抗日戰爭第九戰區。直到1940年才為屏障拱衛重慶穩定下來。第六戰區所轄範圍為湖北西部,並在1945年9月13日訂定的受降計畫中,劃分為接受日軍繳械的作戰區之一。
抗日戰爭第六戰區,是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因應戰爭形勢,與日軍作戰戰區之一。1937年9月第六戰區首次設立,實際未能正式組建。1939年設立不久,便歸入...
抗日戰爭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所規劃的軍事部署戰區劃分。以國民革命軍為主體所劃分的各戰區,最初所轄範圍...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軍事部署劃分,為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五戰區所轄範圍為山東...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第七戰區先後成立過兩次。...
抗日戰爭第四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軍事部署劃分,為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四戰區所轄範圍為廣東及...
抗日戰爭第三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軍事部署劃分,為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三戰區所轄範圍為江蘇及...
抗日戰爭第八戰區是指1938年左右,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軍事部署劃分,為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第八戰區所轄範圍為甘肅、寧夏、青海、內蒙一...
日軍第六方面軍,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華軍隊方面軍級的戰鬥單位。1944年8月26日,為統一指揮打通湘桂線的軍事作戰行動,日軍大本營下令成立第六方面軍,下轄日軍第十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始行劃分戰區。1937年8月,國民政府設定五個戰區。同年9月成立第六戰區,馮玉祥任司令官。1938年11月,國民政府再次重新劃分戰區。1944年底後,第一...
抗日戰爭第二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的軍事部署劃分,是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二戰區所轄範圍為山西...
1937年10月,騎兵第7師與新編騎兵第4師合編為騎兵第6軍,隸屬抗日戰爭第二戰區...1937年10月,騎兵第7師與新編騎兵第4師合編為騎兵第6軍,隸屬第2戰區。門炳岳...
1939年,張振國又在湖南嶽陽、祁陽等地開辦了“乾訓班”,培訓出500多名特工人員,分批遣入敵後,專門負責蒐集日寇情報,在抗戰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陳誠擔任第六戰區...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箇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
本書內容包括:中國戰區受降親歷記,回憶中國派遣駐日占領軍的經過片斷,陸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在南京接收內幕,從重慶到上海的接收見聞,第六戰區接管日偽物資的內幕。抗戰...
(抗日戰爭中的戰役)編輯 鎖定 1945年3月,日軍對第五戰區發動了一次攻勢,共集結五個師團並騎兵第4旅團共7萬多人,戰車百餘輛,於21日分路向南陽、老河口、襄樊...
對戰爭演變過程,有脈絡清晰的展現,戰區將帥、軍事理論家關於抗戰的構想,關於會戰的打法,對於戰場的關注與指導,乃至戰略思想的運籌、戰術思想的運用,在《隨棗會戰》...
本書以“抗戰時期的蔣介石”為題,全面地、全過程地講述了蔣介石在抗戰時期的作為、作用,展現了中華兒女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英勇殺敵的悲壯場面,對...
日軍大本營“從戰爭全局要求出發,不允許中國派遣軍進行任何進攻作戰”,所以侵華日軍第十一軍在鄂西會戰結束後的4個月內沒有向周邊的抗日戰爭第五戰區和第六、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