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使用的紡車是近現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日戰爭時期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使用的紡車
- 館藏地點:河北博物院
- 所屬年代:近現代
- 尺寸:長81厘米 寬50厘米 高49厘米
抗日戰爭時期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使用的紡車是近現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
抗日戰爭時期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使用的紡車是近現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文物特徵紡車是馬本齋母親白文冠生前使用的手工紡紗工具,由紡輪 、支架和紡錘等組成。輪上有搖把可搖動,轉動紗錠,將棉紡成線。現已殘破。1...
1941年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被捕時坐的小推車是近現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文物特徵 硬木製造,有二把手,單輪,車箱架在木輪上方,載貨或供人乘坐,使用時單人推動。獨輪能通過田埂和小道,是中原一帶常見的交通運輸工具。1941年8月27日,駐河間日軍山本司令官調集河間、獻縣 、沙橋等據點日偽軍千餘人...
木製小推車 1941年日本鬼子抓捕馬本齋母親時,用此車將馬母推至河間日本憲兵隊。後馬母大義絕食殉國,此車為當時的唯一見證。烈士陵園 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張魯回族鎮南1000米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第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馬本齋在母親的鼓勵下,主動請纓與日軍作戰,遭上司嚴詞訓斥,遂辭官還鄉。抗戰時期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大舉南侵,國民黨河北守軍30餘萬不戰而逃。日軍鐵蹄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位於子牙河西岸的東辛莊屢遇日寇塗炭,村里村外一片哭聲。白文冠強忍悲痛,對鄉親們說:哭管...
《英雄母親》是由馬國超於2016年擔任製片人的電影。講述了1941年秋,日本駐河間聯隊在與回民支隊交戰中屢戰屢敗,於是日本聯隊長山本率兵包圍河北獻縣東辛莊(今獻縣本齋回族鄉本齋村 ),抓走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試圖誘迫白文冠寫信勸降馬本齋。面對敵人的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白文冠大義凜然、堅貞不屈,絕食七日...
馬本齋(1901年,一說1902年—1944年2月7日),原名馬守清,回族,中國共產黨黨員,河北滄州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抗日民族英雄。馬本齋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返鄉。全國抗戰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
馬本齋母親白文冠出生於1878年是一位勤勞、賢惠、善於幫助窮人的令人尊敬的農村婦女。性格剛強,從不向困難低頭,嫉惡如仇,敢於向壞人壞事作鬥爭。家境貧困,她毅然擔起重擔。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和漢奸闖進她的家鄉東辛莊,大肆燒殺、搶掠,槍殺了她的大兒子馬守時和一些鄉親們。她望著血泊中的兒子和鄉親,對...
抗日英雄,是指從1931年那個刻骨銘心的“九·一八”,到“對日寇最後一戰”的1945年,在這場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戰爭中,為著民族大義與救亡真理,前仆後繼,捨身忘死,無私奉獻,為國捐軀的人。大勇 歷史事件 馮玉祥,題詞“打虎將軍”贈於他。但歷史銘記他的英名,還是“大刀...
回民支隊是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在冀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展成長起來的一支著名回民武裝。1937年“七七”事變後,冀中地區許多抗日武裝迅速發展起來。為武裝抗日、保衛家鄉,曾任東北軍團長、離職回鄉的河北省獻縣回族愛國人士馬本齋團結獻縣、河間地方士紳和回族愛國青年,於8月30日組織成立數百人的回民抗日義勇隊...
提起馬本齋的名字,50歲左右的國人無不耳熟能詳。小人書、電影裡,這位“回民支隊”司令員、抗日英雄的形象深深印在無數人的腦海。馬本齋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的一個回族農民家庭。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棄官返鄉。全國抗戰爆發後,他在家鄉組織...
影片以較大篇幅,表現了馬本齋的母親拒絕日本鬼子威逼利誘、絕食捐軀的英勇行為,從另一個側面反襯出英雄的性格層面。母親的形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種激勵與神聖的象徵,在抗戰影片中,通過母親的隱喻象徵,不但揭露著敵人的兇殘,更表現出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母土的支持。馬母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激勵著馬本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