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上海鐵路損失及其影響研究》是2017年10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岳欽韜、王爭宵。
基本介紹
- 書名:抗戰時期上海鐵路損失及其影響研究
- 作者:岳欽韜、王爭宵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 頁數:315 頁
- 定價:5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5202090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抗戰時期中國鐵路遭受了迄今為止規模*大、程度*深的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作為兩次淞滬戰役時期*重要、*快捷的交通通道,京滬、滬杭甬兩條鐵路承擔起大量軍民的運輸任務,但由於日軍空襲、地面戰事、運營停止以及雙方破拆而遭受了嚴重的直接與間接損失以及大量人員傷亡,其財產損失合計達9700餘萬元(1937年幣值),員工死傷約100人,同時造成大量軍民乘客傷亡。
戰爭不僅對鐵路本身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對上海城市空間的演變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民國上海市政當局為改善鐵路與城市的關係布局而推出多項鐵路改造規劃,但這一歷史契機被兩次淞滬戰役徹底葬送,而戰爭又導致多座火車站和鐵路路線被毀,對外交通受到了較大限制。建國後城市空間迅速拓展,但鐵路運輸布局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因此“蜂腰”問題日益突出,文*前後在鐵路外側新建居住區的行為則進一步加劇了鐵路路線切割城市空間的問題。這一局面*終通過建設新客站和拆除滬杭鐵路內環線、部分淞滬鐵路地面路段等方法才得以化解。
總之,受戰爭及其後續因素的影響,上海城市空間並未沿鐵路路線方向延伸、拓展,鐵路未能成為城市空間的發展軸,反而造成了較強的負面影響並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
作者簡介
岳欽韜,1984年11月生,浙江嘉興人。2003-2013年先後就讀於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分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系講師、博士後,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人員,學術興趣集中於交通歷史地理、抗戰時期社會經濟史。已出版專著《以上海為中心:滬寧、滬杭甬鐵路與近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變遷——鐵路建設的工程性影響研究》,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5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轉載3次,另出版合著《抗戰時期浙江省社會變遷研究》、《太湖流域人口與生態環境的變遷及社會影響研究》,獨立編撰《日軍入侵蘇州圖證》、《稀見嘉興抗戰舊影集》。曾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浙江省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一等獎等。目前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一等面上資助、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課題、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共4項,正從事鐵路運營性影響和抗戰時期鐵路系統損失研究。
王爭宵,1986年2月生,浙江嘉興人。2009年畢業於同濟大學英語系,2010年獲香港中文大學翻譯學碩士學位,現為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領域主要為翻譯學與近代中國的翻譯文化,主持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嘉興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託課題、嘉興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一類課題共3項,另獲嘉興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圖書目錄
總 序
緒 論
第一章 1932年淞滬戰爭時期的鐵路損失
第一節 戰時破壞與戰後接收情形
第二節 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第二章 兩次淞滬戰爭與上海鐵路改造規劃
第一節 規劃緣起與基本理念
第二節 戰爭影響下的規劃變動
第三節 規劃與改造的停滯
第三章 1937年淞滬會戰時期的鐵路損失
第一節 戰時鐵路的運輸與破壞
第二節 人口傷亡與財產損失
第四章 戰爭及其後續因素影響下的鐵路與城市空間
第一節 鐵路周邊城市空間的毀滅
第二節 棚戶區的大規模擴張
第三節 “蜂腰”地帶的形成
第四節 兩路聯絡線與城市發展矛盾的上升
結 論
附 錄
一二八兩路創痕(節錄)
一二八事變京滬鐵路車務紀要(節錄)
上海撤兵區域接管實錄(節錄)
八一三前後的京滬滬杭甬鐵路
從上海到南京的44 小時火車之旅
抗戰烽火中的京滬線員工(節錄)
參考文獻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