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

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

《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是2000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蘇雲峰。

基本介紹

  • 書名: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
  • 作者:蘇雲峰
  • ISBN:9789576717093
  • 定價:NT$  250
  • 出版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出版時間:2000/8/1
  • 裝幀:平裝本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為《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的續篇,介紹抗戰前的九年間,清華大學快速發展成為國內一流大學的情形。其發展特點為:一、有良好的學校領導人和獨特的領導風格;二、有比其他國立大學充沛穩定的經費;三、有第一流的教學和研究環境,尤其是圖書館和理工學院的儀器設備;四、有堅強的師資陣容;五、有自由主義傳統和教授治校制度;六、實施嚴格的通才教育,並采精英政策,文法理工四學院學生最多時不過千餘;七、政治干預學術,乃時代通病,清華的學術自由傳統雖抗拒了公開的政治干預,卻寬容地下的政黨活動,以致有學生越軌舉動,所幸梅校長領導有方,校園得免淪為政治鬥爭場所;八、畢業生人數不多,但於兩岸三地和美國等處的學術、教育文化、科學研究和工業建設等領域上,均有卓越表現和重大貢獻。總之,清華大學在近代中國動湯不安,欲振無力的高等教育困境中,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樣板。

編輯推薦

《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的續篇《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28-1937》。介紹抗戰前的九年間,清華大學快速發展成為國內一流大學的情形。
清華大學有良好的學校領導人,一流的教學和研究環境。堅強的師資陣容。並有優良的傳統和教授治校制度,實施嚴格的通才教育。這使得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在各重要領域均有卓越表現和重大貢獻,在近代中國動盪不安、欲振無力的高等教育困境中,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樣板。

作者簡介

蘇雲峰,1933年生,海南三亞人。1950年赴台,1953年畢業於台灣省立師範學校,1961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哲學暨社會科學系,獲碩士學位。1985年3月至8月為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人。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退休。現為兼任研究員。
著有:《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1976)、《中國現代化之區域研究一一湖北省,1860-1916》(1981)、《私立海南大學,1947-1950》(1990)。《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1903-1911》(1998)等。此外,還有論文五篇,分屬於張之洞研究、湖北及海南區域研究、高等教育史、社會史和南洋瓊僑移殖史等領域。

目錄

何炳棣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章清華學堂籌設經過與沿革
第一節 梁誠與退還庚款交涉暨清華學堂之設立
第二節 清華教育宗旨與沿革
第二章 清華人事網路與權力組織之變革
第一節 決策機關與清華人事網路
第二節 行政權力轉移與行政組織之變革
第三章 校長人選、貢獻與繼承風波
第一節 唐國安和周詒春的貢獻
第二節 曹雲祥:清華改升大學與教授治校的奠基者
第三節 曹辭職引起的繼承風波
第四章 沙漠中的綠洲——經費、校舍與設備
第一節 充沛的經費來源與擴張性的預算
第二節 美式教學硬體設施
第三節 現代化的圖書館
第五章 中美教師素質與差別待遇
第一節 美籍教員
第二節 中國教員
第三節 差別待遇與校園派系衝突
第六章 以西學為重的課程變革:從人文至理工
第一節 早期課程設計目標及其重要內容
第二節 1923年後的課程改革:
張彭春挫敗梅貽琦繼起
第三節 課業負荷、學術興趣、教學和考核方法
第七章 學生素質與社會背景
,第一節 嚴格的品質管制
第二節 漏網之魚:“特別生”和“自費生”
第三節 在校學生人數及其社會背景
第八章 嚴肅而健康活潑的校園生活(上)
第一節 拿捏於寬嚴之間:生活管理與輔導
第二節 衣食住行和知識生活
第九章 嚴肅而健康活潑的校園生活(下)
第一節 醫療衛生和疾病死亡
第二節 活潑多姿的課外活動
第十章 清華國學研究院
第一節 研究院之設立背景、籌備經過及制度特色
第二節 歷屆學生之入學試、研究方向和出身背景
第三節 研究院之課程與諸名教授
第四節 院生之校園生活和學術研究
第五節 關於研究院之停辦問題
結論
索引
徵引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