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部大學第一分校政治部文化藝術工作團,曾稱抗大一分校文化娛樂工作團。是一個組織。1939年4月在山西屯留縣古賢村建立,隸屬抗大一分校政治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大一分校文工團
- 類別:社會組織
- 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部大學第一分校政治部文化藝術工作團
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部大學第一分校政治部文化藝術工作團,曾稱抗大一分校文化娛樂工作團。是一個組織。1939年4月在山西屯留縣古賢村建立,隸屬抗大一分校政治部。
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部大學第一分校政治部文化藝術工作團,曾稱抗大一分校文化娛樂工作團。是一個組織。1939年4月在山西屯留縣古賢村建立,隸屬抗大一分校政治部。袁成隆任主任,王久鳴任副主任,夏川(白炎...
”(《山東省文化藝術志資料彙編》第13輯,1988年版,第11頁)臨沂市人民政府的官方說法是:“1941年5月中旬,省戰工會教育處與省文協組織抗大一分校文工團、一一五師戰士劇社、山縱二旅突進劇社、省婦聯姊妹劇團、山縱魯藝宣傳大隊、...
袁成隆(1912年9月5日—2002年1月10日),北京通州人。1938年入延安陝北公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陝北公學一分校隊長、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山東省文聯組織部部長、中共濱海區黨委農會副會長、海區滄南地委副書記。新中國成立...
並請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國家農業機械部副部長袁成隆同志題寫了“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紀念碑名,詞作者阮若珊同志題寫了“深深懷念沂蒙好地方”,分別鐫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崗石上。阮若珊的丈夫 黃宗江 在黃宗江認識阮若珊時,...
抗大一分校、《大眾日報》印刷所都曾長期駐紮在這裡,遺址猶存。村落概況 《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抗戰時期的1940年。當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李林、阮若珊藉助當地的花鼓調創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調》,後在流傳中經過...
1940年10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為配合八路軍一一五師打擊反動地方武裝組織,在該區白石屋村創作了民歌《沂蒙山小調》。是“中國板栗之鄉”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主要景點有:《沂蒙山小調》紀念碑亭、《大眾日報》印刷所舊址、抗...
七一前夕,為了迎接黨的19歲生日,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決定創作一首新歌,抗大一分校政治部幹事沙洪和文工團副主席王久鳴各自用10分鐘的時間在東高莊這塊土地上完成了詞、曲的譜寫。這首歌表達了廣大黨員、幹部、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衷心擁護和...
並請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國家農業機械部副部長袁成隆同志題寫了“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紀念碑名,詞作者阮若珊同志題寫了“深深懷念沂蒙好地方”,分別鐫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崗石上。歌詞歌調 原版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
歷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民運部幹事,抗大一分校文工團黨支部書記、編審股長,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部幹事、宣傳股長、科長、部長及代理旅政治部主任、師政治部主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副廠長,西藏軍區副政委,西藏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委...
他還親手組織創辦了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演出《沂蒙山小調》、《你是燈塔》、《濱海進行曲》等,從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到抗大一分校,安征夫都是大家公認的才子。1943年初,安征夫調任山東濱海軍區宣傳部部長,1945年1月又任濱海第一軍分區...
馮乾三到任不久,適逢八路軍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到板泉區淵子崖駐防,馮乾三遂將區公所遷到該村,配合文工團宣傳抗日救國,開展工作。在黨的領導下,淵子崖村很快建立起民主政權,並成立了農救會、婦救會、青抗先、抗日自衛隊和游擊小組等...
主要景點有:引景牌坊、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袁成隆同志墓、“沂蒙山小調”紀念碑、紀念亭、摩岩石刻、《大眾日報》社第二印刷所舊址等。2003年8月23日,袁成隆同志的部分骨灰安放在這裡,並立有墓碑。小攔河壩北岸的花崗岩巨石上,鐫刻...
1938年入陝北抗大學習軍事,同年於抗大一分校東遷途中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文學隊長、支部書記,山東省文協《山東文化》副主編、文化工作團團長,第一任濟南文協主任,山東省文聯編創部部長、秘書長,華東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115師戰士劇社、膠東軍區國防劇社、抗大一分校文工團等積極開展戲劇活動,經常舉行聯合公演。虞棘的《群策群力》、《氣壯山河》,王汝俊的《鐵牛與病鴨》,那沙的《“聖戰”的恩惠》,仇戴天的《十字街頭》,賈霽等...
放大沂蒙山小調誕生地這一文化元素,恢復1940年的村落場景,立體線上呈現《沂蒙山小調》的創作過程和當時沂蒙山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文化,在中心位置建一個大型的演藝廣場,周邊恢復當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和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印刷所...
精品線路中的景點之一。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弘揚《沂蒙山小調》的文化資源,依託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以恢復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在此生活時期的村落場景為核心,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將白石屋村建成一個沂蒙山小調活態博物館,供人觀瞻。
而後越過崇山峻岭到達抗大駐地,經5個月的學習,畢業後任一分校文工團員,成 為一名文藝工作者。1940年初,抗大一分校東遷山東,其隨校調任山東軍區文工團創作 員,在沂蒙山區與沂蒙人民並肩戰鬥6年,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日軍投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