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者說》是程文敏編著的紀實文學作品集,首次出版於2020年11月。
《抗“疫”者說》用35種聲音、口述史實錄品格,以及人性探尋等方式回答了新冠疫情發生過程中社會個體應對突發災難時的心理變化,這種以文學方式積極直面疫情的創作姿態,達到了文學觀照現實與文學療救傷痛的意義。該書採用抗“疫”一線人員的第一人稱敘述視角,35篇紀實文字在追求“文學品質、記史意義與文獻價值”的過程中,努力去建構一部具有實錄品格的民眾抗“疫”信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抗“疫”者說
- 作者:程文敏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紀實文學作品集
- 字數:397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成書過程,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2020年“新冠疫情”肆意席捲全球,在這場人類共同面對的大災難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得到了世界的矚目。湖北省是中國此次疫情的重災區,它的行動可謂“中國行動”的一個縮影,值得被人們了解和記憶。《抗“疫”者說》就是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期間,一本來自疫情重災區湖北的抗“疫”筆記,也是一份來自中國的抗“疫”鮮活樣本和報告。
作品真實還原了抗“疫”膠著期政府、醫護、公安、民政、教育、交通、農業、媒體等各個領域,各行各業的抗“疫”場景和一線故事,同時兼顧普通民眾疫情期間居家抗“疫”的日常與心態等,如實講述著中國舉國上下同舟共濟、共抗疫情的感人故事。涉及的範圍廣闊,引發的思考深入,典型事跡鮮活感人,整體基調積極昂揚,彰顯了中國平民英雄面對大災大難時的氣魄與精神,給人以希望、信心與力量。
作品目錄
下沉,體驗浴火淬鍊 福星耀我,與子同袍 在你眉眼之間看到的儘是繁華 轉戰在鄉村和社區之間 誰給我封了個“共享老公”稱號 半為蒼生半為民 願在“硝煙”散盡的歲月重逢 讓“藏青藍”浸滿一冊河山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 值守過隔離點的,都是生死之交 君子論跡不論心 人間有疾苦,人間也值得 一位派出所所長的四十天戰“疫” 當好城市戰“疫”守門人 “白衣執甲”,與死神相爭不捨晝夜 我是醫者,不是藥神 我們一起凱旋,一個都不能倒下 不讓一位患者死在我們面前 我本無鎧甲,白衣做戰袍 如果父親在世,也會支持我這么做 | “守”與“戰”的同主題變奏 雲在青天水在瓶 世界奇怪,努力可愛 三尺之間,閱盡“三生” “我被隔離在武漢居家辦公” 當我們在抗“疫”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這裡是空中花園,也是諾亞方舟 英雄不問出處的一百種可能 我們這座城市到處都是英雄 愛心擺渡六十天 目擊“2020戰疫”第一現場 他們是微光,也是火把 盡一份力,良心不虧 讓信仰大江奔流 為企業復工復產保駕護航 莫讓“新冠”遮望眼,“出清”之後有乾坤 防疫阻擊戰中的“雙面典型” 身懷六甲請長纓 戰“疫”,她們卸下紅妝愛“武裝” 在堵與疏之間彰顯大愛 戴著黨徽就必須沖在前面 |
成書過程
2020年2月中旬,鹹寧青年作家程文敏萌生了寫一本戰疫書籍的想法,並在鹹寧市作協和志願者團隊中發起倡議,組建了12人的采寫團隊。大家深入醫院、集中隔離點、執勤和消殺現場、社區(村組)等,採訪挖掘人物典型、整理錄音、梳理一手資料,六易其稿,形成35篇39.7萬字的書稿。書中人物大部分來自鹹寧抗疫一線,也有武漢、黃石、荊州等地的抗疫戰士。他們通過個人經歷、書信記錄、接受採訪等方式展示抗疫見聞,直抒內心感受,為湖北戰疫歷史存照。
職務分工 | 姓名 | |||||
---|---|---|---|---|---|---|
負責人 | 程文敏 | |||||
改稿組 | 程文敏 | 熊湘鄂 | 章國梅 | 胡芳 | 曾萍 | |
采寫組 | 程文敏 | 付小平 | 盧聖虎 | 楊文斌 | 賀洲 | 曾萍 |
張文 | 張歌 | 劉長青 | 方是學 | 肖雪艷 | 劉威 | |
葉柳 | 龐盼盼 | 余丁丁 | 余茹 | 楊滿珍 | 祝少華 | |
駱曉麗 | 王淑紅 | 余樂 | ||||
受訪者 | 王維武 | 劉長青 | 余為民 | 楊奇 | 王賢柱 | 鐘平 |
曾鴻雁 | 屈貞 | 蔡駿 | 方是學 | 胡芳 | 張歌 | |
張文 | 曾萍 | 龐盼盼 | 耿丹 | 劉莉 | 吳燕春 | |
劉傳都 | 徐光明 | 史曉波 | 葉柳 | 肖雪艷 | 余茹 | |
朱曉筠 | 徐肖成 | 肖繼 | 余宗源 | 彭洪 | 梁冕 | |
張敏 | 楊天慧 | 王恬 | 阮子勝 | 杜娟 | 丁煒 | |
徐偉 | 江漢 | 任華強 | 肖志堅 | 夏瑩 | 夏丹 | |
朱俊 | 謝湘豫 | 王琪 | 蔡林燕 | 鄭金鼎 | 李小蝶 | |
王宇明 | 何衛 | 蔡林燕 | 鄭金鼎 | 金虎雄 | 何衛 | |
姜杭德 | 劉治乾 |
作品鑑賞
一、多聲部的敘述策略選擇
與復調小說的“多聲部”呈現方式有所不同,作為一部集體創作的報告文學集,《抗“疫”者說》所表現出的“多聲部”是由35位“口述人”(也是“抗疫者”)用各自的“聲音”講述同一抗“疫”話題形成的。總體來看,《抗“疫”者說》選擇“多聲部”敘述的優點有三。
首先,“多聲部”敘事因“儘可能覆蓋抗疫戰場的空間和範圍”而利於展現鹹寧市境內抗“疫”大戰瑣碎的進程全貌。“身為這場抗‘疫’戰爭的踐行者、見證者”,鹹寧市青年作家程文敏基於前期豐富的抗“疫”經歷與感想,他沒有因自己疫情期間下沉至鹹寧市首個封閉小區福星城而將寫作計畫僅僅局限於自己熟悉的福星城小區臨時黨支部,也沒有聚焦被病毒籠罩的湖北省全境與湖北作家賽跑、與全國作家對決,而是將講述對象主要集中於鹹寧市全境,他想通過“展現鹹寧人勇毅篤行的風貌”,以此襯托出“湖北人‘不服周’的英雄血脈”。為實現全景式弘揚鹹寧人面對困境時的奉獻精神,程文敏沒有把採訪稿整理成一部長篇報告文學,而是把抗“疫”故事的講述權留給不同行業的每一個抗“疫”人員,他的寫作團隊“採訪一線抗‘疫’戰士200人以上,包括但不限於湖北省鹹寧市(涵蓋武漢、黃岡、黃石、荊州、鄂州、恩施等地)各級幹部,醫護、疫控、公安、民政、交通、發改、教育、復工、媒體等各條戰線、各個系統的人士”,最後整理出了52篇獨自發聲且代表著各個戰線的抗“疫”故事,每一篇故事都最大程度保留了“口述人”原汁原味的情感與心聲。在成書過程中作家程文敏選擇其中35篇代表作,這些作品的發聲者涵蓋政府基層人員、醫務人員、醫療專家、學生、警察、交警、記者、教師、農民、志願者、佛教徒等,每一篇都展現著鹹寧全境抗“疫”的一個微觀面。
其次,“多聲部”敘事利於抗“疫”一線“沉默的大多數”獨立講述最美的抗“疫”故事。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沒有一個‘局外人’,更沒有一個旁觀者”,在中華大地上湧現出了無數挺身而出、不計回報的抗“疫”英雄,他們是戰勝疫情的中堅力量,卻又是最易被忽略的群體。如果作家不主動去深挖這些普通英雄不為人知的“戰鬥”故事,那么他們的感人事跡都會因時間而沖淡,所以作家程文敏選擇從普通英雄的第一人稱視角去“展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在《抗“疫”者說》的35位講述者中多數發聲者在其他作家的報告文學中都有關注,不過有四類講述者在該書的“多聲部”敘事中才獲得發聲機會:一類是農民形象,書中選擇孩子身患重病的母親何周講述疫情期間為孩子病情擔心與為抗擊疫情堅決足不出戶的煎熬;一類是佛教徒形象,書中選擇鹹寧佛教協會負責人釋能誠講述出家人施善救急的大愛與排除萬難的自救;一類是鄉村教師形象,書中選擇國小青年教師龐盼盼講述網課給老師、學生、家長帶來的挑戰與煩憂;還有一類是抗“疫”不力被免職的公職人員形象,書中選擇因疫情防控被問責的鎮長劉志敏講述工作失誤的根本原因以及自己免職後再次全身心投入抗“疫”並獲得褒獎的過程。
再次,“多聲部”敘事能夠保證每一位講述者的抗“疫”主體地位。在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打贏抗“疫”戰鬥的過程中,每一位參與抗“疫”的個體都是英雄,但因所處崗位以及職責不同使得他們在社會中獲得了全然不同的關注度,疫區醫護(包括國家級醫療專家和所有援鄂醫療隊)關注度高於疫區一線防疫人員,而疫區一線防疫人員關注度又高於疫區一線志願者,以此類推,大多數抗“疫”戰士的事跡都是沉默的。這樣一種社會輿論關注點也無形中影響著作家在報告文學表達中的關注比重,典型英雄、主要事跡往往被作為主體詳盡描寫,而其他抗“疫”英雄僅以配角的角色出現。這就凸顯了《抗“疫”者說》“多聲部”的價值,“多聲部”讓每一個抗“疫”者都以主角的視角講述自己親歷的故事,他們的經歷有的充滿危險與挑戰,有的瑣碎而平淡,卻都獲得了應有的尊重,畢竟從個體的角度看,疫情期間每個個體都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他們的故事不應成為別人事跡的底色,而應散發出自在的光彩。
二、口述史品格與英雄塑造
記錄已成歷史的抗“疫”點滴,以當事人口述方式去講述這段“近歷史”更能將閱讀者帶入歷史現場,這是基於口述史能夠“激發不同聲音的發出、不同聲部的合作”,雖不能“窮盡了對世界的理解”,但“可能會使對世界的理解變得更為成熟和精深”。《抗“疫”者說》在選擇口述方式的同時也選擇了口述史的真實性品格,書中35位“口述人”既充當著“不折不扣的行動主義者”,又是“背負‘口述使命’的災難敘事者”。 口述方式將“口述人”與故事中的抗“疫”英雄形象密切結合在一起,摻雜了個人價值觀的“口述人”通過自己眼中的自己,巧妙回答了何為自己眼中的抗“疫”英雄。
抗“疫”英雄是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者形象。《抗“疫”者說》選擇的“口述人”在講述自己抗“疫”經歷過程中,也訴說著自己疫情期間一心抗“疫”給家人造成的虧欠。責任與信仰的力量支撐讓這些抗“疫”逆行者看似有堅不可摧的意志,實則在堅毅背影之後有著諸多情感脆弱點,在口述時每每談到孩子總會讓這些年輕的父母心中湧出一股愧疚感。“下沉”福星城小區的程文敏與在街道辦一線防“疫”的妻子吳柳竹一心撲到工作上,長達月余沒有照顧孩子,反而讓孩子替他們擔心,兒子精心畫的“安神符”撫慰著他睏倦的皮囊和焦躁的靈魂。消化內科醫生蔡林燕返崗增援黃石“小湯山”醫院後,把兩個小孩留給婆婆照看,忙碌的救治任務讓她早已忘記去關心孩子生活,婆婆打來電話說家中已斷炊五日的訊息讓她頓時陷入慌亂,問題解決的時間裡她只要想到家中老少三口窘迫的情形,內心就幾近崩潰。新上任的鎮長王宇明以懷孕之身投入防“疫”指揮,她常常忘記自己是冒著兩個人的生命危險在工作,孩子的遭遇讓她很自責。她在寫給孩子的信中期待長大後的孩子能理解自己的選擇,“當你能讀懂這封信的時候,你一定會為還在媽媽肚子裡就有這樣不凡的經歷、見證了人間大愛、祖國的強大而倍感自豪”。
抗“疫”英雄是堅守危險崗位的戰鬥者形象。“新冠肺炎”疫情將人們置於兇險的處境,卻並未嚇退直面險境的勇士,《抗“疫”者說》的“口述人”從自身親歷角度還原一線抗“疫”人員在不可知危險面前的自覺選擇。抗“疫”英雄們在疫情面前內心也並非沒有絲毫波瀾,只是他們堅定地選擇了責任與付出。在封閉的福星城小區當應急車隊隊長的徐偉是位身處最累最危險崗位的工作人員,在這個最易感染的崗位上他用心服務每個需要幫助的人,哪怕疲憊不堪、受到難言的“委屈”,也從未有一絲退縮的念頭。感染科醫生朱俊在疫情中成為了與病毒走得最近的施救者,在被感染的風險中,在防護物資短缺的情況下,救治引發的內心壓力讓她和她的團隊常常倍感無力,傷心痛哭之後又再次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戰鬥中,她默默地鼓勵自己“處境再難也要撐下去”。負責交通保障的金虎雄與搭檔在疫情最重時期奔赴各地協調物資,在僅有口罩防護的條件下,他們赴“黑暗中心的暴風之眼”武漢協和醫院接收醫療物資,調用過程夾雜著一股“風蕭蕭兮淦水寒”的淒涼,“壯士一去兮得復還”後,有家不能回的傷感觸發了他們內心積攢已久的壓力、緊張與恐懼,痛哭發泄之後又主動迎接下一個挑戰。
抗“疫”英雄是經受疫情煎熬的涅槃者形象。“講述關於自己的故事,是自我形塑過程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些“口述人”疫情期間遭遇雖非跌宕起伏,卻在《抗“疫”者說》中給讀者留下英雄形象的印象,這是因為他們講述時抓住了抗“疫”期間“自我”糾結矛盾的心理活動,呈現出了個體困境面前從絕望到希望的心路歷程。在疫情肆虐的七十多個日夜裡,何周因兒子病重無法按期手術而倍感壓抑,居家隔離初期她不敢進屋,兒子不間斷的打嗝聲讓她害怕,她把兒子病情秘密深藏心中,無人與其分擔苦悶時,她就在屋頂的“空中花園”講給花草聽,讓它們接納她的淚水,傾聽她的刺痛,安撫她的恐慌。走出最初的恐慌,她和家人進入“自救”與“被救”模式,主動深入了解兒子病情實況的“自救”行動讓他們重樹信心。“自救”讓她和家人走出了陰霾,成為了浴火中重生的英雄。機關幹部楊文斌與女兒因出現發熱症狀被作為疑似病例集中隔離,住進鄉鎮隔離點後,封閉空間讓他的心理出現了波動,感覺自己成了人見人怕的危險怪物。到市區隔離期間因自己和女兒被確認為“疑似人員”和“確診人員”,一時間無法接受結果的他為此出現焦躁情緒。進入留觀階段,恐懼感慢慢散去,他又重回“文藝”生活。“歷經如噩夢,萬象且新看。”與女兒一起熬過隔離治療的惶恐,讓他成了一個與病毒勇敢對抗的抗“疫”戰士。
三、疫情與人性的緊密融合
“在災難面前……人性的善惡與複雜表現得更為集中而鮮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蔓延時,民眾生活方式與精神訴求的短期改變孕育出特殊時期人性向諸多方向發展的可能,這些疫情中豐富的人性表現成為“疫情文學”進入疫情深部現場的重要角度。《抗“疫”者說》是一部有情感溫度且具感染力的反映抗“疫”艱辛的紀實力作,書中每一篇口述稿都傾力地記錄、讚美或批判疫情中的人性,這是“口述人”的權力,也是他們特別的“義務”。
編著者程文敏把《抗“疫”者說》這本書定位為“一本平凡人的英雄之書”,這是對口述者們疫情期間無私奉獻、吃苦耐勞、勇於擔當的人格最大的肯定與讚揚。口述者的抗“疫”崇高人格融入在他們的戰鬥故事中,疫情中的抉擇與細微處的大愛都彰顯出他們的時代擔當精神與仁愛善良品質。在貴州工作的感染科醫生鄭金鼎,因疫情滯留湖北老家陽新縣期間選擇就地醫務增援,在請戰書中他這樣寫道:“看到疫情肆虐,作為感染科醫生,應該身處一線,如果貴院人員緊缺,我自願加入貴院疫情防治!”“應該”二字流露出他對醫生本職責任的內在堅守。鹹寧市感染科醫生朱俊深知病毒不僅僅摧殘患者的身體,更能侵蝕其脆弱的心理,於是她用愛與微笑去撫慰確診患者對於死亡的惶恐與絕望,在她看來,醫生“給病人以援助,是一種人性之善的傳遞”。
“新冠肺炎”疫情猶如一個放大鏡,放大了人性中被原有生活遮蔽的閃光點與陰暗點,讓個體回歸到自我的本真狀態。《抗“疫”者說》的“口述人”在自己的抗“疫”故事中夾雜了對疫情期間世間人性百態的觀察,深度思考疫情與人性的潛在關係。
第一,疫情照出了個體的無私與善良。志願者是鹹寧抗“疫”的主力軍,因此抗“疫”過程也承載著志願者的大愛行動。口述稿中有無數可敬的不圖名利的志願者形象,如志願者陳昌世為避免擴大感染風險獨自去武漢接送醫療物資;志願者劉耀先和陸高明主動報名去隔離酒店為援鹹醫療隊搞後勤服務;志願者江昌偉積極帶頭組織城區消毒任務;志願者韓艷用計程車接送困境中最需要守護的人;志願者甘寧和車隊無償超負荷接送醫務人員。志願者把服務、救助、溫暖他人當作疫情期間一種“時尚”來做,用默默地自我犧牲精神發揚時代主旋律。
第二,疫情照出了個體的狹隘與貪婪。漫長的封城抗“疫”現實處境改變了人的心境,許多人逐漸淪為謀取自身利益的中心主義者。“新冠肺炎”無形的感染風險讓一些公職人員選擇了沉默,鹹寧福星城小區抗“疫”期間出現了大量蟄伏家中的黨員幹部,小區臨時黨支部多次徵召均不主動回應,反而把“不出門也是不添亂,已經有那么多人,哪裡還用得上我”的理由作為託辭,等到小區解封時卻又迅速活躍起來。當然,特殊時期的物資與榮譽也助長了疫情中個體的貪婪,有人貪圖免費蔬菜,稍有不均就質疑志願者工作態度;有人只參加一天抗“疫”任務就立刻要求開志願者證明,作為自己給單位報告的成績;有人習慣了志願者無償服務的生活,竟然捨不得一線防“疫”人員離開;有人確實為抗“疫”付出了艱辛,卻在記者採訪時又無限誇大自己業績。這些複雜人性的現象屬於抗“疫”中真實存在的一面,雖不及感動瞬間帶來的震撼力,卻也把抗“疫”引向了“國民性”的深層思考。
第三,疫情照出了個體的脆弱與無助。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出的生死問題面前,可以發現“人類,遠比人們想像中脆弱”。一方面,有些被確診的患者因死亡危險讓他們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書中提及的確診者形象多用悲觀心態去面對未知命運,或在病情加重的情況下意志消沉;或出現心情起伏;或情緒激烈揚言自殺;或用極端行為發泄內心恐懼。另一方面,有些未感染者在居家/漂泊的痛苦中失去理智,渴望得到他人/政府的關心,書中寫了探親者在病毒陰影籠罩下想離開湖北的強烈訴求,也寫了沒獲得返鹹資格的“漂泊者”對負責人員的辱罵與抱怨。
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21年1月12日,《抗“疫”者說》獲評作家出版社2020年度好書。
出版信息
書名 | 作者 | 出版地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ISBN |
---|---|---|---|---|---|
抗“疫”者說 | 程文敏 |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 2020年11月 | 978-7-5212-1152-8 |
作者簡介
程文敏,生於1985年11月,湖北陽新人,公務員,現居香城泉都。2007年始在《青年作家》《安徽文學》《芳草》《長江叢刊》《揚子江詩刊》等刊物發表作品,有作品入選《小說選刊》,與人合著非虛構《五十四種孤單》,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20佳書籍。曾獲首屆“香城泉都”文學獎新銳獎,首屆、二屆吳國倫文學獎;系湖北省作家協會文學院十二屆簽約作家,鹹寧市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湖北省作協全委會委員,2018年度入選湖北省中青年優秀文藝庫“七個一百”文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