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主義(投機主義)

機會主義

投機主義一般指本詞條

機會主義,也稱投機主義(Opportunism ),就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突出的表現是不按規則辦事,視規則為腐儒之論,其最高追求是實現自己的目標,以結果來衡量一切,而不重視過程,如果它有原則的話,那么它的最高原則就是成者王、敗者寇這一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機會主義
  • 外文名:Opportunism 
  • 拼音:jī huì zhǔ yì
  • 例句:你不要有~的僥倖。
詞語解釋,理論含義,

詞語解釋

利用機會或情況的技巧、策略或實踐,特別是很少顧及原則或中間的過程。
近義詞:投機取巧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利用機會。

理論含義

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把一部分高額壟斷利潤用於收買工人中的上層分子,培植工人貴族。工人貴族的形成是機會主義的社會基礎。機會主義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一是右傾機會主義,表現為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著變化了的情況前進,而是拘泥保守,停步不前,甚至企圖開倒車;只顧眼前的暫時的局部利益,而不顧工人階級長遠的全局的利益。他們或過高地估計敵人力量,或低估計人民民眾的革命力量,看不到革命形勢的有利因素,散布悲觀情緒,不敢鬥爭甚至主張搞階級合作;或者害怕革命形勢,屈從反動勢力,壓制民眾鬥爭,放棄原則,甚至出賣革命,投降敵人,其特徵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認識與實踐相分離。又叫右傾投降主義
北伐戰爭後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發展為投降主義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機關中占了統治地位。表現為不是放手發動工人、農民起來鬥爭,而是放棄黨的領導權,致使黨不能組織有力的鬥爭。抗日戰爭初期,曾經犯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王明,在只要聯合,不要鬥爭,“一切通過統一戰線”,以退讓求聯合的思想指導下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把抗日領導權交給蔣介石,嚴重影響了江南新四軍的發展。
右傾和“左”傾都是違背馬克思主義,都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徵。它們雖是從兩個各不相同的極端出發,但思想基礎都是主觀主義,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鬥爭中,既反對“左”傾,也反對右傾。
另一種是“左”傾機會主義,表現為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離開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時的現實性,墮入空想和盲動。 “左”傾主義者或者急於求成,誇大革命主觀力量,輕視敵人力量和客觀困難,在革命和建設中採取盲動的冒險的行動;或者在革命組織內部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採取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政策;或者在同盟軍問題上實行關門主義,打倒一切。
這種“左”傾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並在實踐中執行,便成為“左”傾機會主義或叫“左”傾冒險主義。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出現過瞿秋白的“左”傾盲動主義、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1931~1934年,以教條主義為特徵的、在黨內統治長達4年之久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理論上、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表現得最為充分和完備,影響最深,危害最大。
在社會主義時期,1957~1976年在“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理論指導下,發生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錯誤,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了嚴重的挫折和損失,中國共產黨人認為,“左”傾和右傾一樣都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因此既反對右,也反對“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