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投射作用)

投射效應

投射作用一般指本詞條

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

投射使人們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觀察者的真實情況進行知覺。當觀察者與觀察對象十分相像時,觀察者會很準確,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知覺準確,而是因為此時的被觀察者與自己相似。因此,導致了他們的發現是正確的。投射效應是一種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辯證地、一分為二地去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應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投射效應
  • 外文名:Projection effect
  • 相關流派:精神分析
  • 表現形式:感情投射、認知缺乏客觀性
  • 情況:為了尋求心理平衡
  • 相關啟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投射釋義,表現形式,相同投射,願望投射,情感投射,實驗研究,常發情況,表現案例,相關啟示,

投射釋義

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投射是個體將自己的過失或不為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他人(又稱為否認投射),這種投射發生在潛意識心理投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用於減輕焦慮的壓力及保衛自我以維持內在的人格。
兒童發展心理學
處於自我中心時期的兒童常認為他人的感覺與自己是一樣的,即同化投射,在自我中心時期過渡不良的人常會出現同化投射。同化投射可能產生在潛意識層,也可能產生在意識層。類似的同化投射現象在成人中也會發生,它是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反面,人們不由他人角度而是由自身角度認識並推測他人與自己有同感。
分析心理學
投射是一種看不到的、存在於人們自身中的事物,它們在外部現實中尋找一個與它們相似的事物,然後它們把自己投射到這個合適的吸引物中去。投射不是有意識地主動地進行的,投射的發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無意識心理內容,這些心理內容具有自發地反映自己、進入意識的自主功能。投射的功能起到了潛意識表達的作用,潛意識通過這種辦法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溝通,為對立物的整合提供“容器”。

表現形式

投射效應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認為別人的好惡與自己相同,進而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試圖影響他人;二是認知缺乏客觀性。
具體講,投射效應有以下三種表現:

相同投射

與陌生人交往時,由於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應很容易發生,通常在不知不覺中從自我出發做出判斷。自己感到熱,以為客人也悶熱難耐,不問客人的意願就大放冷氣空調;有的老師講課時對某些知識點不加說明,以為這是十分簡單的道理,應該不用多講,但是在老師看來很簡單的知識,在學生看來則未必。這種投射的發生在於忽視自己與對方的差別,在意識中沒有把自我和對象區別開來,而是混為一談。

願望投射

即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給對方的投射現象。比如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希望並相信老師對他的作業一定會給以好評,結果他就把老師一般性的評語理解成讚賞的評價。

情感投射

一般人們對自己喜歡的人越看越覺得優點很多;以此相反,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則越看越討厭,越來越覺得他有很多缺點。於是人們過度地吹捧、讚揚自己喜愛之人,嚴厲指責、肆意誹謗自己厭惡之人。這種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討厭的人或事是醜惡的,並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美化或醜化的心理傾向,失去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泥潭。這種現象在愛情生活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人們常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

實驗研究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並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願意背。可見,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

常發情況

投射效應是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情感、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事實上它也是一種心理定勢的表現,它以評價人自己的心理特徵作為認知他人的準備,作為認知他人的標準。一般說來,投射作用主要在以下兩種情況下發生:
1、對方的年齡、職業、社會地位、身份、性別等等與自己相同。人們總是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認為同一個群體的人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因此,在認識和評價與自己同屬一個群體的人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是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的觀察所得到的信息來判斷,而是想當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別人身上;另外,人們總是喜歡評價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徵的人,總是習慣於與這些人進行比較,但是,人們又不希望在比較中自己總是落敗,處於不利之地,而投射作用在此正好起了一個保護作用,把自己的特點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和別人就都一樣了,沒有什麼區別,自己不錯,別人也好不了。
2、當人們發現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徵的時候,為了尋求心理平衡,就會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徵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這些惡習或觀念。成語“五十步笑百步”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自己因為臨陣逃脫而覺得難堪,是怯懦的表現,心理很不舒服,突然發現別人比自己逃得更遠,便大肆嘲笑,以減輕自己心裡的不安。
這時候,投射作用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這樣做可以保證個人心靈的安寧,但往往影響自己對人和事的正確判斷。在這種時候,人們更喜歡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徵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強得多的人身上,這樣一來,心裡的不安就會大減。

表現案例

(一)在一家出版社的選題討論中,出現了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編輯們列出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選題分別為:編輯A正在參加成人教育以攻讀第二學位,他選的是《怎樣寫畢業論文》;編輯B的女兒正在上幼稚園,她的選題是“學齡前兒童教育叢書”;編輯C是圍棋迷,他的選題是《聶衛平棋路分析》。
(二)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
(三)《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男子“,堯都辭謝了;華封人說:”壽、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獨能不欲,何邪?“堯說:"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辭。”人的心理特徵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壽”等基本的目標,也不能隨意“投射”給任何人。
(四)在日本洋娃娃代表著小女孩希望自己長大後的形象。芭比娃娃在日本剛推出時,在青少年眼中,胸部太大,腿也太長,藍眼睛一點也不像日本少女,因此銷售不佳。公司修正了芭比娃娃的胸部和腿,也將眼睛改變成咖啡色。兩年內芭比娃娃賣出了近200萬件。起初公司損失的失敗之處就在於公司假定了日本市場和美國市場具有相似性,在美國受歡迎的芭比娃娃在日本同樣會受到歡迎,結果卻沒有如期所至。這是忽略投射效應的後果。

相關啟示

由於評價人往往把自己的某種品質、性格、愛好投射到甚至可以說是強加到被評價者身上,以自己為標準去衡量被評價者,從而使評價的客觀性打了折扣,最終使評價結果產生誤差。這種類型的誤差,一般稱為相似誤差。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應該秉承客觀公正的原則,準確投射。
人們可以根據投射效應從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中推測這個人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徵。雖然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都是比較正確的,但人與人之間既有共性,又各有個性,如果投射效應過於嚴重,總是以已度人,那么人們將無法真正了解別人,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