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左右額葉信息交流模式及其在治療中的套用

抑鬱症左右額葉信息交流模式及其在治療中的套用

《抑鬱症左右額葉信息交流模式及其在治療中的套用》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唐鶯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抑鬱症左右額葉信息交流模式及其在治療中的套用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唐鶯瑩
  • 依託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抑鬱症已成為現代社會嚴重的精神衛生問題,目前缺乏對抑鬱症預防、早期診斷以及臨床監控的有效客觀指標。抑鬱症腦電活動的額葉不對稱性是現有較為一致的結論,但其生理機制尚不明確,制約其在抑鬱症臨床中的套用。因此,本項目藉助近年來迅猛發展的部分相干分析方法,在兩個層次上構建神經功能網路:(1)基於頭皮EEG信號構建頭皮水平上的功能神經網路,直接反映左右額葉的信息交流模式;(2)對頭皮EEG信號進行溯源分析,得到EEG所反映的皮層神經源分布及活動情況,基於神經源活動信號構建皮層水平的功能神經網路,進一步明確形成左右額葉不對稱性的神經源間信息交流模式。進一步利用不同的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干預方案改變局部額葉活動,觀察對左右額葉信息交流模式的影響,以驗證抑鬱症左右額葉交流模式在抑鬱形成中的作用,評價其與抑鬱症症狀緩解評分的相關性,為rTMS干預效果評估和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

結題摘要

圍繞項目任務書中得研究方案,本項目在抑鬱症患者左右額葉交流模式及其在治療中的套用取得了有意義的進展。按照原計畫,本研究招募抑鬱症患者及健康對照組分別進行了兩組實驗:靜息狀態及任務狀態(採用ERN實驗範式),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增加了兩項任務(MMN範式和反應抑制任務),探索抑鬱症患者的左右額葉信息交流模式在自動加工過程和主動加工過程中的表現。在分析方法上,根據原計畫方案在兩個層次上構建神經功能網路:(1) 基於頭皮EEG信號構建頭皮水平的腦功能神經網路,我們利用部分定向相干方法(PDC)探索抑鬱症患者腦功能網路內信息傳遞的因果性,發現抑鬱症患者表現出前向輸入網路(枕葉->頂/中央區->額葉)定向信息傳遞過度激活,而後向調控網路(額葉->頂/中央區->枕葉)定向信息傳遞相對減弱; (2) 對頭皮EEG信號進行溯源分析,我們採用基於真實頭模型的sLORETA方法建模,對抑鬱症患者錯誤檢測階段的皮層神經源分布和活動記性研究,結果發現抑鬱症患者的ERN幅值顯著增強,反映了患者對錯誤反應的過度敏感,對該加工階段的ERN活動進行溯源分析發現,其神經源的電流密度相對於健康對照過度激活,分布廣泛包含了額葉、頂葉、顳葉和邊緣系統。在方法學上,利用腦電信號高時間解析度在研究抑鬱症認知調控機制中的優勢,我們進一步引入DFA反映EEG振盪的長程時間特徵,life-time和waiting-time兩個指標反映EEG振盪的短程時間特徵。進一步,按照原計畫我們利用重複經顱磁刺激干預方案治療抑鬱症患者,在患者首次治療前和末次治療後完成了臨床症狀量表評估和EEG/ERP數據採集,分析經顱磁干預前後抑鬱症患者額葉信息交流模式的變化。我們進一步對該方向研究進行了拓展,引入最新發展的基於TMS的皮質抑制功能檢測,初步結果發現抑鬱症患者皮質靜息期指標相對健康對照增強,而短間隔皮質抑制和皮質間易化效應未見顯著變化;同時,TMS干預前後的皮質抑制指標尚未見明顯變化。我們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皮質抑制指標對精神疾病進展敏感,是疾病早期檢測的潛在生物學標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