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肝化痰湯《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

抑肝化痰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引冷柏枝方。具有清熱化痰,涼肝瀉熱之功效。主治痰熱肝火證,痰多而粘稠色黃,或結為塊,胸膈痞悶,噁心時作,口乾口苦,頭暈目眩,脅痛目赤,煩躁易怒,少寐多夢,小便短赤,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有力,或弦數。

基本介紹

  • 功用:清熱化痰,涼肝瀉熱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附註,文獻摘要,

組成

山梔、黃芩、龍膽草、菊花、防風各10g,半夏、橘紅、甘草各6g,制川軍10g,礞石30g,茯苓12g。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功用

清熱化痰,涼肝瀉熱。

主治

痰熱肝火證,痰多而粘稠色黃,或結為塊,胸膈痞悶,噁心時作,口乾口苦,頭暈目眩,脅痛目赤,煩躁易怒,少寐多夢,小便短赤,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有力,或弦數。

方義

山梔,黃芩清三焦鬱火;龍膽草清肝膽實熱;菊花、防風涼肝散風利頭目,並能順逆肝木上升之性;半夏、橘紅燥濕化痰;制軍、礞石開化頑痰而通腸利肺,使痰熱從大便排出;茯苓、甘草健脾利濕。合之則肺、脾、肝三髒兼治。

加減化裁

1、心煩不眠:加黃連、硃砂。
2、口乾嘔惡:加青黛、竹茹以止嘔。
3、小溲短赤:加竹葉、木通利小便。

附註

多由惱怒憤恚,肝氣橫逆,以乘脾土,脾不運濕,凝聚為痰;氣鬱化火,木火刑金,津液被灼而成為熱痰;或因素體肝旺,而復感外邪不解,痰邪蓄久,郁而化熱,肝肺陽亢陰虛,挾痰上攻而致。(《常見的疑難病和疑難的常見病:附62例臨床病案推理分析(兒科)》)

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
《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抑肝化痰湯(冷柏枝老中醫方)山梔子、黃芩、龍膽草、菊花、防風各10g,半夏、橘紅、甘草各6g,制大黃10g,礞石30g,茯苓12g,水煎服。方解:山梔子,黃芩清三焦鬱火;龍膽草清肝膽實熱;菊花、防風涼肝散風利頭目,並能順逆肝木上升之性;半夏、橘紅燥濕化痰;制大黃、礞石開化頑痰而通腸利肺,使痰熱從大便排出;茯苓、甘草健脾利濕。合之則肺、脾、肝三髒兼治,共成清熱化痰,涼肝瀉熱之效。隨症加減,口乾嘔惡:加青黛、竹茹以止嘔。小溲短赤:加竹葉、木通利小便。心煩不眠:加黃連、硃砂。”
方論選錄
《中國疑難病診治全書》:“抑肝化痰湯(冷柏枝老中醫方)礞石30g,茯苓12g,制川軍、防風、菊花、龍膽革、山梔仁、黃芩各10g,半夏、陳皮、甘草各6g,水煎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