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邏輯工程

技術邏輯工程是依據人類社會分工的基本思想,對科技創新的創造性勞動、智力性勞動和體力性勞動三元勞動進行分工,而產生的創造性勞動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技術邏輯工程
  • 提出者:靳北彪
定義:,背景:,

定義:

技術邏輯工程:依據人類社會分工的基本思想,對科技創新的創造性勞動、智力性勞動和體力性勞動三元勞動進行分工,而產生的創造性勞動工程,包括發現科學新規律和技術新規律、創造科學新思想和技術新思想、變革性技術創造、智慧財產權工程(專利陣破建)、智慧財產權運營工程和科技成果轉化工程。技術邏輯工程是以人類創造力為動力的工程,創造絕對財富。

背景:

習近平同志提出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並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到“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這是基於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而作出的科學論斷和重大抉擇。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鍵是要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為此,需要研究深化科技創新勞動的社會分工。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離不開社會勞動分工不斷深化的貢獻。社會勞動分工的基本邏輯主要有三條:一是讓勞動者做他們擅長的工作;二是讓勞動者固定做一種工作,成為熟練工;三是一個領域對勞動者能力素質要求的差異性越大,就越需要社會分工,分工後效率提升也就越明顯。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細化,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但長期以來,人們忽視了一個重要領域的分工——科技創新勞動的社會分工,致使當今世界科技創新領域基本處於各種勞動被無差別對待的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在歷史上,科技創新主要是個體或少數群體所從事的活動,一直處於缺少分工的狀態;二是科技創新具有封閉性、未知性和專業性,在社會分工中容易被忽視。
事實上,科技創新勞動可分為創造性勞動、智力性勞動和體力性勞動三大類。其中,創造性勞動是指依託人類創造力、超越甚至顛覆現有知識的思想性勞動;智力性勞動是指創造性勞動以外的腦力勞動;體力性勞動是指耗費人類體力的勞動。這三類科技創新勞動性質各不相同,要求不同特質的勞動者或人才來完成。因此,科技創新是可以分工、分工後效率提升將非常明顯的領域。
社會分工是工作量化和責任具體化的過程,也是提高效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由於人們不適應而產生的阻力。深化科技創新領域分工的阻力,可能會比其他領域更大。但是,深化分工是解決科技創新供給不足問題、更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值得深入研究、務實推行。當然,人類在現行科技創新體系下已經取得了重大科技進步,但這並不代表現行科技創新體系下社會勞動組織形式就是完全科學合理的。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無差別地對待科技創新的三類勞動是不科學的。如果對科技創新領域的社會勞動進行科學分工,讓更多的發明家和創造者專攻他們擅長的工作,就會推動科技實現更快、更大進步。
在科技創新三類勞動社會分工過程中,首要的是創造性勞動的社會劃分及其獨立化與專業化。因為創造性勞動與其他勞動的差異性最大,對勞動者能力的要求也最高。創造性勞動的社會劃分及其獨立化與專業化將形成創造性勞動主體和創造性勞動企業、創造性勞動產業。創造性勞動企業可以被定義為技術邏輯企業,是專門從事從無到有的創造性工作的企業,要有高效和高超的創造力;創造性勞動產業可以被定義為第零產業,其培育形成後,社會將形成第零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並存的產業格局。
創造性勞動是科技創新的基礎與核心,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因此,應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方式變革,加快培育發展技術邏輯企業和第零產業。這樣可以更加有效地集聚創造英才,形成科技創新的戰略力量,更好實現系統性的專業跨界與學科交融,推進專業化、規模化的科技創造,從而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