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分享、知識傳遞、科技套用都離不開技術傳播,其重要性小則關乎產品的質量、訂單的成敗、大則關乎一個企業的命運、進而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因此,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及印日等亞洲國家早就開始了技術傳播教學與實踐。我國加入世貿以來,一些大型企業逐漸認識到技術傳播的重要性,急需專業人才撰寫產品信息、提高產品與服務質量;一些教學單位嘗試開展相關教學,為市場培養專業技術傳播人才。中國技術傳播教育始於何時何地?成果如何?現狀怎樣?面臨哪些問題?如何應對?我們沿著國內技術傳播教育的發展軌跡尋找問題答案。
發展歷程
1997至2000年,萌芽期
美國技術傳播人士自上世紀末就開始了對中國技術傳播教育的探索,相繼舉辦了工作坊、研討班及培訓課程,開啟了中國技術傳播教育的先河。
1997年,美國德州理工大學技術傳播學教授Sam Dragga, 帶領一支由12名北美技術傳播人士(來自工業界和學術界的代表)組成的代表團來到中國,通過與語言、科學及工程系教師、翻譯公司和專業組織的交流,他們了解到中國技術傳播教育還處於萌芽期,還未形成一門職業和獨立學科,急需技術傳播教育。當時的外語系主要為商業及政府機構培養口筆譯及導遊人才,儘管也開設專業英語或科技英語等課程,但學習內容限於科技領域中專業辭彙的英漢互譯,未開設技術寫作課程。
1999年,
美國南方州立理工大學技術傳播學教授Carol Barnum率領喬治亞州五位技術傳播學教授來南京講學,學員是來自江蘇省高校及中學的50名外語教師,地點在東南大學。根據中國技術傳播現狀,結合中國文化及教學特點,他們安排了6天課程,講授技術寫作基礎知識,如技術寫作類型、文本設計、用戶分析等,還探討了一些專門話題,如編輯與風格、全球資訊網寫作等。儘管開始他們不了解學員水平,負責協調的教師不了解技術傳播,但通過課堂互動、學生反饋,講座還是很成功的。Barnum 建議在大中專職業學校開設英文技術寫作課程,不過,這遠遠超出了此類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但對套用型科技類大學來說,可行性會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