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災體評價

城市氣象災害破壞損失後果是由災害體、孕災環境和承災體的脆弱性和易損性決定的。承災體脆弱性和易損性評價可利用城市的各項經濟、社會指標構建,以綜合反映災害發生在城市可能造成的損失是描述二個城市對災害損失敏感程度的杜會屬性指標。進行承災體脆弱性和易損性分析與評價可以為城市氣象災害風險控制和編制減災規劃提供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承災體評價
  • 外文名:Evaluation of the disaster
  • 決定因素:各項經濟、社會指標
  • 表現:社會經濟物質的脆弱性和易損性
  • 步驟:劃分評價單元、建立模型等
  • 功能:為風險控制和規劃提供依據
承災體脆弱性和易損性特徵表現,社會脆弱性及易損性,經濟脆弱性及易損性,物質脆弱性及易損性,承災體脆弱性及易損性評價,承災體脆弱性及易損性評價指標體系,承災體易損性評價方法步驟,劃分評價單元,層次分析法建立易損性層次分析模型,建立判斷矩陣進行權重計算,

承災體脆弱性和易損性特徵表現

脆弱性和易損性的英文都是“Vulnerable”,二者均為災害風險與評估的主要評價內容及方向,但從城市氣象災害學的套用角度,需要對兩者在概念上做出一定的區別。脆弱性指承災體的自然屬性和特徵所體現的缺陷,這種缺陷容易加劇災害的嚴重程度易損性指承災體因自身的價值含量程度而容易導致的損失的對應程度,涉及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及自然資源破壞等。
承災體的脆弱性體現在城市的功能和結構特徵,指承災體的固有特徵及屬性在災害外動力衝擊下引發災害的期望損失程度。對於氣象災害而言,同等強度下的高影響致災性天氣在不同下墊面特徵下所造成的衝擊後果不同。如暴雨天氣發生在郊區一般路段至多能延緩通行,但如發生在城市繁華地段的交通樞紐,往往能夠導致整個城市或大部分地區的交通癱瘓。
承災體的易損性是承災體在一定外動力作用下可能發生的災害損失程度或情況。如在同等暴雨強度下假設被洪水淹沒的面積相同,由於農村的人口及財產集中程度遠不如城市,容易遭受的損失即易損性要遠小於城市。

社會脆弱性及易損性

主要指城市氣象災害外動力衝擊所造成的人員傷亡情況及其社會影響。人對突發性氣象災害的易損性主要集中體現在高風險地區人口分布的集中度、生活方式與風險意識,以及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等。通常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較差、城市居民的防災意識及抗災救災能力弱,屬城市氣象災害脆弱地帶,災害發生頻次高、風險大。

經濟脆弱性及易損性

指城市氣象災害對國民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包括對生產、服務及就業的影響,以及對城市社會經濟破壞和損失的期望值。

物質脆弱性及易損性

主要指城市建築物、基礎設施、工業設備、生命線工程等的脆弱性及易損性,表現為不同類型的城市建築物、公共場所、基礎設施等承受不同強度城市氣象災害侵襲時的破壞率,可通過現場調查與工程分析完成實際破壞程度的評估。

承災體脆弱性及易損性評價

城市氣象災害破壞損失後果是由災害體、孕災環境和承災體的脆弱性和易損性決定的。承災體脆弱性和易損性評價可利用城市的各項經濟、社會指標構建,以綜合反映災害發生在城市可能造成的損失是描述二個城市對災害損失敏感程度的杜會屬性指標。進行承災體脆弱性和易損性分析與評價可以為城市氣象災害風險控制和編制減災規劃提供依據。

承災體脆弱性及易損性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需要反映城市經濟、社會體系對災害的敏感程度。這種敏感程度與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直接關係到災害可能造成的後果。結合城市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首先需要構建城市氣象災害承災體脆弱性及易損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
(1)人口密度(人/km2)
指城市單位面積的人口數量。除直接關係到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數量外,還間接影響建築物、公共設施、室內財產等可能遭受災害破壞的機會。
(2)街道密度(個數/km2)
指城區單位面積內的街道條數。它直接關係到災害可能造成的城市街區破壞損失及影響情況,還間接反映了城市地區人口數量和經濟活動的集中程度。
(3)單位面積工業總產值(萬元/km2)
反映工業生產能力及固定資產對災害的敏感程度和承災能力。
(4)單位面積地區生產總值(GDP,萬元/km2)
反映城市經濟發展及財富集中程度,表現為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對災害的敏感程度和承災能力。
(5)單位面積服務產業(第三產業)總產值(萬元/km2)
反映服務業(第三產業)發展能力及對災害的敏感程度和承災能力。
(6)房屋密度(間/km2)
城市單位面積房屋建成規模,反映社會經濟規模及現有人民財產的易損性。
(7)交通幹線密度(km/km2)
指城市單位面積內交通幹線(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的建成總長度,反映交通基礎設施能力和現有交通運輸資產的易損性。
(8)輸電、通訊線密度(km/km2)
指城市單位面積內輸電、通訊線網的建成規模,反映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

承災體易損性評價方法步驟

劃分評價單元

承災體的評估單元可按不同類別空間實體劃分,如不同類型地理區域,還可用城市空間範圍人工劃分的格線作為基本處理單元。評價單元處理方式可按指標逐一統計,隨時填補城市下墊面特徵之上承災體脆弱性及易損性評價的格線數據。

層次分析法建立易損性層次分析模型

承災體的脆弱性及易損性指數,取決於社會、物質、經濟等方面的脆弱性及易損性特徵,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其中社會脆弱性及易損性取決於城市人口密度、街道密度及經濟發展程度物質脆弱性及易損性取決於城市建築物和交通幹線密度經濟易損性取決於單位面積GDP、單位面積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和單位面積第三產業生產總值,這些問題鋪墊為上一層問題的準則。把影響脆弱性及易損性指數的各種因素按性質分層次排列,可建立評價承災體脆弱性及易損性系統的層次分析模型。

建立判斷矩陣進行權重計算

依據上述分析,各參評指標對承災體的脆弱性及易損性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各指標權重的確定可採用單因子逐步分析、專家打分或層次分析法(AHP法)。將各評價指標對城市氣象災害承災體脆弱性及易損性的貢獻自大到小排序人口密度、城市交通幹線密度、單位面積工業總產值、單位面積服務產業總產值、城市街道(條/km2)、房屋密度、輸電與通訊線密度。其中,社會影響的權重明顯大於物質及經濟影響,充分表明城市安全保障首先應體現以人為本,滿足人這個重要的社會組成成分的安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