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教小記

承教小記

《承教小記》收錄了小思於1978年至1981年期間創作的六十四篇散文,當中涵攝的題材非常廣泛,有說理的、悼念的、寫景的、述人的。小思採用一貫的清幽雅淡手法寫作,給人一種清風徐來的沁涼感覺:於說山道水或抒述一時感興的文字間,搖曳著閒情志趣;在探討民族國情或論及人生觀點的語句中,又自然流露出嚴肅的哲理,發人深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承教小記
  • 作者小思
  • 出版社:華漢文化事業公司
  • 屬於香港作家
作者簡介,讀物簡介,文段一,

作者簡介

作者:小思
出版社:華漢文化事業公司
本名盧瑋鑾香港作家

讀物簡介

「承教」是承接教業的意思。小思得到唐君毅老師在課業上及人生上的教導,在本書中抒發其對唐老師的追悼感激之情,以《承教小記》為表達得最全面的一篇。小思以自己的過往烘托老師對她的救助:在人生最迷茫的階段,唐老師的著作拯救小思於水深火熱間;唐老師的教導助她確立人生的目標;在往後生活的挫折中都有賴老師為她撥雲見日。以身為學生的自己作側面烘托,從自己之所得反映老師之所給,比正面描寫其偉大更真更切。
大多數學生的個性都承自其師,小思愛國憂民、擇善固執、熱愛中國文化的人格必然也是承自唐老師的。字裡行間,小思都著意於表現唐老師的真實面貌,在作品中暫存了對這位人生之師的無限尊崇敬愛。對恩師離世的悲哀,雖沒有直接以文字表現,但失此良師的悲慟,已被小思轉化成書面上的感激。一切皆溢於言表。
小思的說理散文,喜從日常生活中選擇素材,令人讀來更有共鳴。〈盆栽〉是諸篇說理散文中給我最大啟發的一篇。作者買來了兩座只有一掌高的小盆栽,充滿蒼然的古勁味道,但卻是因為樹身早以鐵線固定,強迫樹姿依從人意改變。無法自由選擇生長形態並非作者認為最悲哀之處,而是被剝削者從不察覺自己有選擇自由的權利,不懂爭取反被說成自得其樂才是最可悲的。
同樣的情形正好可套用在現今香港青年人的身上。青年人像樹,在父母設定的框架中出生、成長、定形,他們極少有機會選擇自己的成長路,因為什麼都被安排好了。孩子享受著豐沃的物質生活,然後走上父母預先開闢好的捷徑,最後名成利就,誰不會說他們是幸福的幸運兒?見此,我卻會問:他們的人生到底是為誰開展的?自己?還是父母?答案恐怕是後者。人們說香港教育停留在「填鴨式」階段因為學生念書只為考試而非充實人生,而父母認定子女只有讀好書才會有前途,孩子的許多興趣都唯有犧牲,於是,未來的畫家被迫去學跳舞;想下田過自給自足的生活卻被責為不孝,但被剝削的竟還不知道要爭取。試想:當孩子們一朝醒覺,奮力反抗而又不得其法時,是否便是造成今日許多校國暴力案、少年犯罪等社會悲劇的原因?
小思锺情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學素有心得,本書處處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質。首先,〈衣缽〉中的缽像其他中國文物一樣呈現中國人的豐富創造力,見證中華民族的智慧。〈盆栽〉表現了中國文化的統一性,人民不但缺乏要求政權的自覺,更無知於失去自主的權利,安於接受專制統治,造就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大一統局面。這又體現了中國人好常惡變的保守個性,〈蛾〉一篇寫蛾承繼了祖先依光源辨別方向的特性,卻在人類學會用火照明後,成了撲火焚身的傻瓜,作者指這種一成不變早該跟從社會步伐而變,燈蛾要「進化」,中國人更要破除保守觀念而求進步!中國人向來崇尚和平,對戰爭極為反感,若非異族入侵或挑釁,絕不妄動干戈。〈京都雜想〉一篇明白地寫出了我國人民的反戰思想,石碑上「日中不再戰」對軍國主義的諷刺,與〈舊帳〉、〈不記恨〉對昔日敵國的批評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巷〉和〈街景〉都能充分表現中國人的鄉土情誼,小思極力描寫這些地貌的地方色彩,突出平凡中的不平凡,因為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中,土,便是人們生命所依。
另外,中國文化中以家族為社會活動中心的特色,造就了中國人缺乏公德意識的情況,〈塌包山〉中包山塌了,旁觀者竟繼續看他們的戲,真可謂世態炎涼。不過,有人冷漠,但亦有人熱心,植樹人和敲鐘者都是甘於寂寂無聞地貢獻社會的戰士,就連未受教育的挑山工,也能一肩負起沉重的擔子。中國人是堅忍不屈的好漢子!最後,小思成功地表現中國文化有情的一面。對自然的情表現自對山河花樹的讚嘆,小思因花落而悲、因苔生而喜,有最真切的呈現;對「天」之情,小思發表了憂天論,論及人們原有敬天畏天之心,可見傳統文化中有楊利偉先生常說的「親空」思想;對老師的崇仰,從小思悼念唐君毅老師的文章中可見其雖死猶生的敬慕,師生情誼在生前死後自有不同方式維繫。中國人實在多情。
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特質,小思寫來毫不費力,反倒像是信手拈來一個有感而發的題材,想寫,就寫了,很有一種怡然自得的樂趣,大概因為她自己終日沉浸於中國文化中,使人讀來自有一股親切自然的味道。
我欣賞小思的散文,因為那小小的篇幅足以讓我心情激湯一整天。其中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劍〉。她說一柄正宗劍,其鋒利的層面,已經超越斬切的範圍,劍可殺生,卻不妄殺無辜,落葉避開劍身的那一幕,給我很大的震撼。劍,是傷人的兵器,是無人情可言的死物,所謂「刀劍不長眼」,因為無情,所以不會手下留情。劍的故有特性造就徒弟落敗的必然。
這似乎在探討著什麼人生道理,我自己的見解是:人,不能太鋒芒畢露,但也不可流於無知。應該像柄正宗劍,有其鋒利的一面,卻又要懂得收斂,意思是經常要以學問武備自己,同時又要培養德行品性。像是一位大儒、一位智者,其智慧品行使人生敬,卻不可畏,只因他不用其智傷害無辜弱小,只因他有情。
故事本身的背景和作者塑造的畫面已有很大的吸引力,給人清新高妙而聊有趣味的感覺,獨特而新奇,更帶有武俠小說唯我獨尊的勁兒,讓我一看就愛上了。願我也能把自己琢磨成一柄風神挺拔的正宗劍!
整本書給我一種很「淡」的感覺,不是平淡或清淡的意思,而是雲淡風輕般的平靜。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倉促一瞥,它像是一杯清涼解渴的水,沁入你疲累的身心,除去煩悶燥熱,帶來一絲清涼;當你心如止水般平靜閒適時,細心的翻閱會使你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有更新的體會。這些都是我的領悟。《承教小記》,真正能讓人領會「淡中有喜」的感受。

文段一

《蟬》是一篇短文,選自《承教小記》,《蟬》這篇短文,今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進中學教材,供七年級上學期使用。原文抄錄如下:
今年,蟬鳴的早。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近日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隻病蟬,透明的翅收斂了,身軀微微顫動,沒有聲響。它就是知知不休的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卻那么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只不過是夏天罷了。
朋友說:知道嗎?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麼呢?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
喔!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