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志(第一卷)

《承德市志(第一卷)》是承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承德市志(第一卷)
  • 作者:邢燕群,王富鵬
  • ISBN:978-7-5011-8785-0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05月
  • 編纂單位:承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指導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地記述承德市的歷史與現狀,為研究承德提供依據,為建設承德和改革開放提供服務。 志書範圍 時間範圍,上限儘量追溯到事物發端,下限斷於1988年,個別內容根據需要下限適當延伸。記述範圍,以1988年承德市行政區域為準。 志書結構 為中小編體式,採用編章體結構。全志分4卷,除特載、綜述、大事記、附錄外,共設42編、203章、773節。分志設編、章、節、目四個層次,個別設子目,層層相轄。

作品目錄

承德市志
承德市志
圖片
1983年8月,鄧小平在承德視察工作
1962年,陳毅、賀龍、聶榮臻等在避暑山莊內合影
20世紀30年代承德市區全景
20世紀80年代承德市區全景
1、20世紀30年代的承德老火車站
2、20世紀80年代的承德火車站
3、20世紀80年代末的南營子大街
4、20世紀8O年代末的西大街
5、20世紀80年代末的東大街
6、1987年的車站路
1、改建後的新華路
2、清風西街
3、頭道溝隧道
4、20世紀80年代的承德大橋交通崗
5、新建成的居民小區
6、橫跨武烈河的承德大橋
7、20世紀80年代的承德市郵電大樓
1、建於清代的承德三座牌樓(攝於20世紀30年代)
2、1970年,火車行駛在沙通鐵路高架鐵路橋上
3、20世紀30年代行駛在武烈河上的船隻
4、20世紀30年代市區特大水災場景
20世紀70年代避暑山莊全景
1、澹泊敬誠一避暑山莊正官前朝主殿(又稱楠木殿)
2、避暑山莊萬樹園裡的蒙古包
3、熱河泉
4、有小八達嶺之稱的避暑山莊城牆
5、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御題《綠毯八韻》詩碑
6、南山積雪亭
1、水心榭
2、金山亭
3、避暑山莊門
4、煙雨樓
5、芝徑雲堤
1、普寧寺
2、安遠廟
3、普樂寺
4、普陀宗乘之廟
5、須彌福壽之廟
1、磬錘峰(俗名棒槌山)
2、蛤蟆石
3、世界現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4、旭光闊天花藻井
5、雙塔山
2007年承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員合影
《承德市志》主要編纂人員合影
題詞
1955年,毛澤東對承德縣朝梁子村農業合作化報告的批語
1986年7月,胡耀邦視察承德時題詞
1988年,愛新覺羅溥傑為承德市地方志期刊題詞
承德市地方志編 纂委員會
《承德市志》編纂人員
《承德市志》稿評審人員
分志撰稿人員
特邀審稿領導、專家和有關人士
承德市地方志辦公室
序一
序二
凡例
特載
總目錄
綜述
大事記
第一編 建置區劃
第一章 建置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市行政區劃
第二節 縣區行政區劃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第一節 地層
第二節 岩漿岩
第三節 構造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地貌形態特徵
第二節 山間沖洪積平原區
第三節 低山地區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四季特徵
第二節 氣象要素
第三節 氣候區劃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第二節 地下水
第五章 土壤
第一節 土壤類型
第二節 分布規律
第三節 物理性質
第四節 化學性質
第五節 土壤分區
第六節 土壤植被
第六章 野生動植物
第一節 野生動物
第二節 野生植物
第七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礦產資源
第三節 水資源
第八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災
第二節 水災
第三節 雹災
第四節 風災 低溫冷害
第五節 病害 蟲害
第六節 地震災害
第三編 人口與計畫生育
第一章 人口規模
第一節 人口數量
第二節 人口分布
第三節 人口變動
第二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性別與年齡
第二節 民族
第三節 職業
第四節 婚姻與家庭
第三章 人口素質
第一節 身體素質
第二節 文化素質
第四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人口控制
第二節 管理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四編 城市建設
第一章 城市規劃
第一節 總體規劃
第二節 專項規劃
第三節 詳細規劃
第四節 規劃管理
第五節 城市測繪
第二章 工程設計
第一節 設計隊伍
第二節 建築工程設計
第三節 市政設計
第三章 城市建築
第一節 公用建築
第二節 民用建築
第三節 紀念性建築
第四節 建築工程質量監督管理
第四章 市政建設
第一節 城市道路
第二節 城市橋樑
第三節 城市排水
第四節 道路照明
第五章 公用事業
第一節 城市供水
第二節 城市節 水
第三節 公共運輸
第四節 城市供熱
第五節 城市燃氣
第六章 城市防洪
第一節 河流治理
第二節 抗洪搶險
第七章 園林綠化
第一節 山嶺綠化
第二節 佟山公園綠化
第三節 河濱綠化
第四節 街道綠化
第五節 庭院綠化
第六節 苗圃
第七節 綠化品種
第八節 古樹
第八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環境監測
第二節 環境質量
第三節 環境整治
第四節 環境管理
第五節 環境科研
第九章 環境衛生
第一節 清掃保潔
第二節 垃圾清運
第三節 城肥管理
第十章 房產管理
第一節 公房管理
第二節 私房管理
第三節 產權產籍管理
第四節 居民安置
第十一章 村鎮建設
第一節 規劃
第二節 管理
第五編 交通
第一章 鐵路
第一節 鐵路建設
第二節 車站
第三節 旅客運輸
第四節 貨物運輸
第五節 運輸安全
第六節 運輸設備與管理機構
第二章 公路
第一節 公路建設
第二節 公路技術
第三節 運輸機具
第四節 旅客運輸
第五節 貨物運輸
第六節 市屬運輸企業
第七節 公路管理
第三章 水運
第一節 河道
第二節 運輸工具
第三節 運價
第四節 渡口碼頭
第四章 民航
第一節 航運
第二節 客貨管理
第三節 航線運價
第六編 郵電
第一章 郵政
第一節 郵政業務
第二節 郵件運遞
第三節 郵件分揀與封發
第四節 郵政設備
第五節 機要通信
第二章 電信
第一節 電報
第二節 長途電話
第三節 市內電話
第四節 農村電話
第三章 郵電管理
第一節 管理制度
第二節 業務管理
第三節 技術管理
第四章 機構沿革
第一節 郵政機構
第二節 電信機構
第三節 郵電機構
第七編 名勝古蹟
第一章 避暑山莊
第一節 肇建起緣
第二節 山莊概貌
第三節 宮殿區
第四節 苑景區
第五節 山莊碑刻
第二章 周圍寺廟
第一節 漢式寺廟
第二節 藏式寺廟
第三節 漢藏結合寺廟
第四節 寺廟碑記
第三章 其他古蹟
第一節 遺址
第二節 行宮署衙
第三節 寺廟觀
第四節 洞寺牌樓
第四章 管理與保護
第一節 法規規章
第二節 保護維修
第三節 學術研究
第四節 機構
第八編 旅遊
第一章 旅遊景觀
第二節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觀
第二節 自然景觀
第二章 旅遊服務
第一節 旅遊接待
第二節 旅遊交通
第三章 旅遊開發
第一節 客源開發
第二節 線路開發
第三節 特殊項目開發
第四章 旅遊事業管理
第一節 行業管理
第二節 專項管理
第三節 旅遊宣傳
第四節 機構設定
著作權頁
圖片
題詞
第一編 建置區劃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質
第二章 地貌
第三章 氣候
第四章 水文
第五章 土壤
第六章 野生動植物
第七章 自然資源
第八章 自然災害
第三編 人口與計畫生育
第一章 人口規模
第二章 人口構成
第三章 人口素質
第四章 計畫生育
第四編 城市建設
第一章 城市規劃
第二章 工程設計
第三章 城市建築
第四章 市政建設
第五章 公用事業
第六章 城市防洪
第七章 園林綠化
第八章 環境保護
第九章 環境衛生
第十章 房產管理
第十一章 村鎮建設
第五編 交通
第一章 鐵路
第二章 公路
第三章 水運
第四章 民航
第六編 郵電
第一章 郵政
第二章 電信
第三章 郵電管理
第四章 機構沿革
第七編 名勝古蹟
第一章 避暑山莊
第二章 周圍寺廟
第三章 其他古蹟
第四章 管理與保護
第八編 旅遊
第一章 旅遊景觀
第二章 旅遊服務
第三章 旅遊開發
第四章 旅遊事業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