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房(華山楊氏文化)扶風房楊氏是楊震長子楊牧的後裔。楊震第十五代孫楊播世居扶風,其子孫稱扶風房。楊播子楊炎為唐德宗李适(公元780-805)的宰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扶風房
- 類別:社會、文化
- 姓氏:楊氏
- 始祖:楊震
- 分布:陝西扶風
- 名人:唐德宗宰相文學家楊炎
人物介紹,人物生平,
人物介紹
楊炎(公元727-781)字公南。曾祖楊大寶,唐武德初年為龍門令(今山西河津縣)。武德二年(公元619),隋故臣劉武周勾結突厥,攻破太原晉州,楊大寶寧死不降,被封全節侯。祖楊哲以孝行稱著,在族內堪為楷模。父楊播,雖登進士第,卻隱居不仕,唐玄宗辟征為諫議大夫,棄官就養,亦以孝行在當時頗著聲名。唐肅宗加封為散騎常侍,賜號玄清先生,《唐書·逸人傳》有載。
人物生平
史書記述,楊炎美鬚眉,風骨峻峙,文藻雄麗,秦隴之間,號為小楊山人。步人仕途後為河西節度使的書記。節度使呂崇貴深愛其才,庇護有加。史載,神鳥令李太簡曾因喝醉了酒辱罵楊炎,楊炎命令自己的屬下把李太簡兩手反接,棒喝二百,使李血流如涌,幾近於死。而呂祟責連貴間一聲都沒有。
副元帥李光弼推薦他為判官,不應。召拜起居舍人,辭祿歸家。父楊播去世,楊炎在墓側搭茅廬守喪,啼哭不止。服喪期滿後重歸朝廷,歷任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知制誥。當時楊炎與常充共同承擔為皇帝起草詔令的工作,各有所長,朝野公認:"自唐開元以來,詔制之美者,時稱常、楊".楊炎禮賢下士,謙恭好學,文學方面有很高造詣,文人雅士無不折服。元載作宰相時,曾希望有一個有文學才幹的人能得到重用,以代替自己的位置,可一連提拔了幾個都不合心意,唯獨選到楊炎時,才感到得心應手,並評價說楊炎的才學,當世無與倫比。唐德宗即位,元載被貶和道州司馬,楊炎被任為宰相,並以才名拜銀青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楊炎是當時名士,擔任宰相後,天下人都把振興朝廷的重任,寄托在他身上。當時唐王朝經安史之亂,衰而不興,均田制遭到破壞,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四逃,先朝推行的賦稅制度租庸調無法徵收。國庫空虛,朝廷財政十分困難,入不敷出。
加之天下財賦進人大盈內庫,天子以取給為便,形成事實上的人君私藏。正常支出無法調撥,國家大的經濟計畫無從安排,機構臃腫,中官冗繁,人浮於事,給財政造成極大負擔。而唐玄宗在開元初就以修德寬仁為本,維護先朝舊制不願更改,天下人苦於租庸調之弊端已久,卻求告無門。
受命於危難之時的楊炎面對國家人戶凋耗,版圖空虛,權臣猾吏,因以為奸,借托進獻,私為贓盜,致王室財力空虛的現狀,下決心進行賦稅制度改革。他向德宗進諫說:"財賦者,邦國大本,而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亂重輕系焉。先朝權制,以中人領其職,五尺宦豎,操邦之柄,豐儉盈虛雖大臣不得知,則無一計天下利害。陛下至德,惟人是恤,參計弊盆,莫與斯甚,臣請出之,以歸有司。度宮中經費,一歲幾何,量數奉人,然後可以議政……"楊炎還中肯地指出租庸制的弊端和對老百姓帶來的災難以及對國家財政所造成的危害,並提出"兩稅法"這一革故鼎新實現賦稅制度改革的高策良謀。他所呈的奏摺中談到:"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予人,量出制人。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次成功的賦稅改革。由此楊炎也以挽救國家財政危機的賢臣名相而久負盛名,在朝野享有極高的威望。
楊炎雖在賦稅改革方面功績卓著,然而由於他感情用事、只圖自己一時痛快,不顧公道,官報私仇的思想行為不僅導致了自己的身敗名裂,而且招來了殺身之禍,被賜死時年僅五十五歲。
楊炎亦為唐代文學家,著有《文集》十卷,《制集》十卷,詩歌數十首,《新唐書。藝文志》、《全唐詩》、《全唐文》中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