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扶溪鎮,於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始以仁化、光宅、清化、潼陽四鄉置為仁化縣,扶溪屬清化鄉。明朝設為都坊,洪武七年(1374年),仁化劃為六都,扶溪都轄扶溪、長江。民國時期,先後劃為區鄉。1949年冬成立扶溪人民政府,原屬長扶區,1957撤區建鄉,劃為扶溪鄉。1958年與長江、聞韶地域成立長扶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扶溪公社。1983年撤社建立扶溪區公所。1986年冬,成立扶溪鎮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轄扶中、紫嶺、斜周、水口、長坑、古夏、蛇離、左龍、厚塘、官波水等10個管理區和1個居委會。產業以水電為主,林業以松、油洞為主,農業主產水稻。
自然環境
扶溪鎮屬山地丘陵地帶,域內有鈾、鐵、鎢、矽石、花崗石等。年降雨量達1690毫米毫米。境內有3條河流,水能蘊藏量達10000千瓦,境內有電站27座,裝機總量達14700千瓦。年發電量5000千瓦時,總產值達到2000萬元。其中政府擁有電站7座,裝機容量4395千瓦,年總產值350萬元,是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全鎮有山林面積202599畝,其中
毛竹面積51394畝;水田面積13948畝,2006年發展優質稻種植面積達6370畝,花生種植面積1350畝。修建了連片300水田的基耕道、水圳、陂頭等15項水利建設工程。鎮政府購買了五台柴油機為民眾抗旱服務;引導農民民眾購買了13台聯合收割機,引導民眾走向農業現代化道路。
經濟發展
201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1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29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56元,與2009年同比增長18.71%;2010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650萬元(加上上級下撥資金),同比增長10%。
2014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達22942萬元,全鎮(街道)工業總產值 6596萬元,農業總產值19268.5萬元,完成財政收入1031.87萬元,農村年人均純收入10126元。
2017年,扶溪鎮完成地區生產總產值33502萬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農業總產值21712.29萬元,比上年增長4.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26元,比上年增長11.2%。鎮財政收入1141萬元。
2018年,扶溪鎮完成地區生產總產值33891萬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農業總產值11442萬元,比上年增長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2元,比上年增長11.2%,鎮財政收入1308.16萬元。
城鎮建設
扶溪鎮區駐地紫嶺村與扶中村,位於鎮域中部,鎮區有省道342及省道246分別通向縣城與聞韶。鎮區地貌為丘陵,海拔136米,鎮區占地面積為45.8公頃。全鎮供電電源主要為35KV北部變電站;全鎮有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教學點3個、幼稚園2所(其中,公辦1所),在校學生1020人;有文化站1個,廣播站1個。
名優特產
扶溪鎮特產有蛇離金蟬花雞湯、扶溪泡菜、古夏糍粑(九層糍、灰水糍、留葉糍、蝦米糍等)、扶溪優質米、板鴨、冬筍、沙糖桔、鳳姐泡菜。
風景名勝
扶溪鎮有蛇離梯田、古夏古村落、南台廟。
領導分工
熊樹生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主持鎮黨委、人大全面工作。(駐:長坑、蛇離、左龍、古夏、厚塘片)
譚建華 黨委副書記、鎮長 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政府財貿、鄉鎮企業、水電等工作;主要協調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工作關係,重點以經濟建設工作為中心,抓好經濟工作。(駐:居委會 、扶中、紫嶺、水口、斜周片)
譚衛財 黨委副書記 主管黨群、“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活動、“理想、責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動等工作;分管政法、綜治、信訪、招商引資、供水等工作,駐扶中村委會和各機關單位
江艷芬 黨委委員、副鎮長 主管文教、科技、衛生、婦聯、廣播電視、文化站、社會勞動保障所,駐斜周、水口村委會
李生髮 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 主管人大日常工作、統戰、城監衛生等工作,駐紫嶺村委會和居委會
劉偉雄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主管紀檢監察、鄉村公路建設(包括公路建設資金的籌集)、安全生產、殯葬改革等工作,分管安全生產辦公室,駐蛇離村委會
黃華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主管武裝、民兵預備役工作,分管黨政辦公室,駐古夏村委會
賴道友 黨委委員 負責黨建、組織人事工作,協助譚家福同志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建設的工作,駐長坑村委會
蒙升龍 黨委委員 主管宣傳、團委、工會、精神文明建設、體育、計畫生育工作,駐左龍村委會
譚家福 副鎮長 主管鎮農林牧、水利水產、農村經營管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土等工作,分管農業辦公室、國土所,駐厚塘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