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溪武威堂

扶溪武威堂

扶溪武威堂坐落在大崗鎮連會扶溪村的“武威堂”座南向北,背靠黃帝山、白鶴山,占地面積6020平方米,建築面積4680平方米,規模宏偉,是懷集縣目前保留較完整整的整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堂屋,也是粵西始建於明代的最大莊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扶溪武威堂
  • 總部大崗鎮
扶溪武威堂歷史背景,扶溪武威堂整體結構,

扶溪武威堂歷史背景

武威堂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距今已有370多年歷史,歷經多次修建和擴建,最後一次修建為民國三十年(1941年)。

扶溪武威堂整體結構

堂屋主體建築由五間常屋構成,沿中軸線的為主堂屋兩旁分別兩間輔堂屋,左右兩廂堂屋,左右兩廂分別由八套廂合圍。
整體建築有前門樓,刻有“扶溪村”石匾。前門樓設定圍牆,前為空曠平地,與面前的大水塘相含,平地與大水塘交接處築建布有槍眼洞的防護圍牆。進入前門樓,是前庭花園。每間堂屋由門樓、前廳(正廳)、天井、迴廊、祖殿等構成,其中主堂屋祖殿內掛有“武威綿世澤,萬石振家聲”懸匾。整體後設一座三層高的樓房。堂與堂、堂與廂房之間以門相通,以巷相連,門中有門,巷裡有巷,屋內有屋,環環相扣。堂屋門樓有“副魁”、“貢元”、“進士”四塊牌匾,為明末崇禎年間“貢元”石上珩、石職補、石職攝、石翼瞻所立。門樓石墩浮雕以福、祿、壽圖為主體,特別是扇面形圖案,為明代書畫章法;屋內木柱以塔形石墩為基。堂屋檐欄和內外牆眉詩畫密布,描刻有“梅蘭竹菊”“鶴鳳龍豸”“山水岩雲”等圖案,及古詩詞、警世言名,隱藏著濃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武威堂建築呈“三格”“四形”。“三格”:一曰風水格。座南向北,背靠黃帝山、白鶴山,面臨大水塘,構成了天、地、建築物三體為八卦的卦象,乾(天)卦,構建天地人和合之風水格;樓前的圓形池塘為“太極”,為中國《易經》之精要;整體建築會合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萃,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山水源於白鶴山,繞黃帝山坳而下,形成溪流(稱扶溪),溪流從東西兩翼面堂屋環繞,在堂屋外圍迴環。建築中軸線正對白鶴山峰尖,層次分明,相映得彰,屬依山臨流格。二曰仕官格。整體布局由建築部分與大水塘組成“官”字形,每間堂屋為“主”字構造,前門樓造形為“官印”,主堂屋天井為印台,後樓造形為“官帽”。三曰文武格。堂屋前西北角原設有雕樓(已毀),亦稱文筆,以水塘為墨池,取蘸墨揮毫之意。堂屋前面防護圍牆布有槍眼洞,廂房為“兵營式”,並設有“值守”前樓,突顯“文武風威”。“四形”:“堂中堂、巷中巷、門中門、屋中屋”環環相扣,處處相通,成為堂屋構造的奇觀。
武威堂規模宏偉、別具一格,是一座明清建築風格的古典莊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