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大程書院始建於宋代,為
程顥所建。大程書院從建院始,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程顥逝世後經歷多次變故。後因年久而壞加上兵荒馬亂,僅存遺址。
明景泰二年(1451年),縣令陳紀曾擬新建而未果,適逢河南布政司副使尹內則來扶贊成此舉,並勉勵修之。
明景泰四年(1453年)十月,在縣署前右側動工,重新修建,次年初落成。
據《扶溝縣誌》記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知縣吳士喜將書院改建在化民台旁(今址)。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知縣郁士超建敬業、樂群堂。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署縣令吳溶重修,兩月告竣,知縣楊燭始將書院改名為大程書院。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知縣馬佰駱始建立雪講堂。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縣七十一捐銀增建。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縣張映台勸諭生員買地254畝後又捐地380畝以資書院。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知縣殷秉鏞、監生郝廷杼捐銀增建。
清光緒五年(1879年),大規模擴建。
清光緒十年(1884年),知縣孟憲璋重修大程書院,增設大門、龍門、東西文場、講堂、官廳、花廳、山長院、齋房、執事房等110多間,使書院與試院合一,此次對書院重修擴建至次年夏天落成,前有照壁,東南角有文昌閣、魁星樓,並圍一高垣。現存建築即為此次擴建的原物主體建築保存完好。
現存的“大程書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縣繆應縉重建。
建築格局
結構
大程書院位於河南省扶溝縣城內書院街,南北長73.65米,東西寬39.9米,總面積2938.6平方米,現存大門3間,古槐1棵,龍門3間,古松2株,立雪講堂3間,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廊房各2排,每排13間,共52間。在當時作為舉行縣試的文場,是國內保留最完好的古代科舉考場原貌。考場邊的兩棵古松是當年重建書院的縣令繆應縉親手所栽。
大程書院有青石台階,朱漆大門,高柱重梁,磚山瓦頂,重檐疊脊,布瓦跑獸,木雕彩繪,大門兩側耳房10間,東西對稱和大門混為一體。大門內是“龍門”,“龍門”與大門風格相似,面闊三間,兩側有耳房8間,由月亮門通向東西耳房,各成小院。
特點
大程書院整體建築結構嚴謹,布局規整。全為藍磚布瓦,古代風格的柱廊式建築。與中國北方傳統民居四合院一樣,以中軸線呈嚴整對稱布局。北方四合院的最主要特點就是以庭院為中心,以建築包圍庭院,從而形成以外部空間為中心的獨特組合形式。採用此種形式的建築布局,視線的聚焦點往往集中在庭院中心。
主要建築
立雪講堂
大程書院的“立雪講堂”,“講堂”十米見方,前壁呈框架結構,欞子門窗,這是書院建築的重要部分,“講堂”高約十米,面闊三間,單檐斗拱,每間“六攢”,每攢三斗兩昂,講堂的門上懸掛著中國著名書法家吳三大書定的“立雪講堂”,和大門兩側由著名書法家馬蕭蕭書寫的這幅楹聯:“立雪見精誠,樹尊師以令范;設堂明理性,遺重教之高風。”金字匾額,恰似畫龍點睛,給講堂鑲嵌了明珠。
“講堂”的中間塑了程顥的坐像,再現了他接人待物“春風滿面”的歷史舊幕。史書記載,程顥平時獨坐或
閉目養神,或思考問題,總是一臉嚴肅,一動不動,像雕塑一樣。而給學生解答問題或待人接物卻
滿面春風,
和藹可親。
龍門
科舉時代稱會試得中者為登龍門,把進入考場的大門叫龍門,也是對入學弟子、進取及第寄予的厚望。古代大詩人李白在詩中寫道:”一登龍門,
身價百倍”。在過去,只有“大比”之年方得開放,每當龍門開啟,豫東百姓無不爭先恐後趕往書院“跳龍門”,以期好運,久而久之成為百姓避霉祈神速、
喜聞樂見的民俗。傳說一跳“龍門”
金榜題名,二跳“龍門”
青雲直上,三跳“龍門”
財源廣進,四跳“龍門”
百年好合,五跳“龍門”得生貴子,六跳“龍門”富壽康寧。
據說龍門位於黃河上游,其流甚急,古代傳說鯉魚登此門即化為龍。
文物遺存
史事雕塑
立雪講堂東邊的一組塑像,只見程頤、程顥端坐,楊時、游酢(楊時、呂大臨、謝良佐為程門四大弟子,都曾寓居扶溝師學於程顥)滿臉恭敬站立求教,生動再現了“程門立雪”的典故。1093年,楊時、游酢二人已考上了進士,但他倆為了進一步深造,便辭去官位來找程頤求教。當時,楊游二人三番五次來找程頤,可程頤為試探他倆的誠心,有意關門不見,閉門不收。在一個大雪天二人來找程頤求教。剛去的時候下的是毛毛雪,後來雪越下越大,足有一尺多深,程頤看到他們兩人凍的像冰人一樣站立門外仍不肯離去,求學心切,打動了程頤,才收他們為徒。後來人們就把程門立雪用為尊師重教的典故流傳,所以大殿名為立雪講堂。以此來教育後人虔誠求教,勤奮學習。
立雪講堂西邊的群塑像是從“大程書院”步入仁途的歷史名人。官員有明代戶部、兵部、刑部尚書劉自強,吏部尚書劉澤深;一代才子江西提學付史李夢陽;廣東道監察御史杜化中;柳堂、杜化中、羅贊、曹嘉、盧傳元、郝維喬、何出光、何出圖等,都是從大程書院走出去的官員。
歷史文化
傳說軼事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情。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扶溝書院(現大程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扶溝書院(現大程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夢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乎!”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該故事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相關人物
程顥hào(1032~1085),北宋
哲學家、
教育家、
理學奠基人。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宋洛陽人。與程頤為同胞兄弟,世稱“二程”。其家歷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自幼深受家學薰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響,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稱。舉進士後,歷官京兆府都縣主簿,江寧府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
宋神宗初,任御史。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不受重用,遂潛心於學術。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至元豐三年(1080年)在扶溝任知縣,尚寬厚,重教化、關心民疾,興建學校。他親自“聚邑之優秀子弟而教之”,親書“書院”二字匾額懸於大門之上。並倡導“鄉必有校”,請來有名望的學者到扶溝傳道授業,使扶溝縣域文風一時丕振,優秀人才
脫穎而出。
《宋史》本傳稱:“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於諸家,出人於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與弟程頤開創“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在教育上,先後在嵩陽、扶溝等地設學庠,並潛心教育研究,論著頗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體系。程顥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於培養聖人,“君子之學,必至聖人而後己。不至聖人而自己者,皆棄也”。孝者所當孝,弟者所當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人而已矣”即認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愛物,謹守封建倫常。學《論語》、《孟子》則為“知道”,“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大學》、《中庸》亦不可不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總之,教育必以儒家經典為教材,以儒家倫理為教育之基本內容。程顥還提出,讀書以期“講明義理”,注重讀書方法,“讀書將以窮理,將以致用也”,不可“滯心於章句之末”,為此者乃“學者之大患”。
同其理學思想一樣,程顥的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人為求學統淵源,於他講學之處立祠或書院以為紀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於京師講《易》處(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年),河南巡撫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書院,祀二程於講堂。另嵩陽書院亦為紀念兩程所立。《嵩陽書院志·序》稱:“嵩陽書院,宋藏經處,兩程夫子置散投閒與群弟子講學地也”。其著述後人輯錄為《河南二程遺書》,其中包括楊時編輯之《粹言》、朱熹編輯之《遺書》(即《二程語錄本》原本)、《外書》和程顥之《文集》。
程頤(1033~1107),教育家。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北宋洛陽人。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幼承家學薰陶,其政治思想頗受父程的影響,推舉其父反對王安石新法乃“獨公一人”,又說其兄程顥對荊公(王安石)之說,“意多不合,事出必論列”,極加稱許。與其兄程顥不但學術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24歲時曾在京師(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授徒講學。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偕兄於嵩陽講學。宋元豐元年(1078年)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豐五年,文彥博將其鳴皋鎮(今河南洛陽伊川縣境)之莊園贈給程氏,乃自建伊皋書院,講學其中幾達20年。同程顥一樣,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聖人,“聖人之志,止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聖人以天地為心,“一切涵容復載,但處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須以培養聖人為職志。在教育內容上,主張以倫理道德為其根本,“學者須先識仁。仁者藹然與物同體,義、智、信,皆仁也。”《宋史》稱他“學本於誠,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指南,而達於‘六經’”。
教育以德育為重,強調自我修養,其途徑為致知、格物、窮理。“致知則智識當自漸明”,致知乃在窮理,即盡天理。致知的辦法是“格物”。“格,至也”,“格”是內感於物而識其理。“耳目能視聽而不能遠者,氣有限耳,心則無遠近也”,因此認識事物的關鍵乃在“心”。心“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內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學習方法上,強調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
另外,主張讀書要思考,“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或曰:“學者亦有無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張和思想對後世教育影響極大。後人曾在他講學之地設書院以為紀念,如河南嵩陽書院、伊川書院等。另外,全國各地亦有紀念他之書院,意在追蹤繼軌,以示其思想綿長。其著作被後人輯錄為《河南二程全書》、《程頤文集》、《易傳》和《經說》。
文物價值
書院園林是中國傳統園林的組成部分,大程書院園林內的建築布局方式、植物造景特色,為傳統園林的發展提供了佐證;大程書院園林衍生出的楹聯文化、科舉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大程書院建築藝術對於研究中國古典建築具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2000年10月,“大程書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大程書院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
交通
自駕前往大程書院:從扶溝南站出發,路程大約8.6千米,約需1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