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溝壇廟寺

扶溝壇廟寺

扶溝壇廟寺,元延祐三年(1316)縣尹趙瓊、監縣塔海創修禮殿,至治元年(1321)監縣買閭忠翊修神門、置學田,至正十六年(1356)監縣紐台大舉重修,後經兵火,獨廟庭尚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扶溝壇廟寺
  • 外文名:Fugou Temple altar
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先農壇,邑厲壇,文廟,

社稷壇


洪武三年(1370)建於北郊。成化中圮於水,知縣胡宣改置西北近郊,壇制高四尺五寸,方二丈五尺。石柱二,高二尺五寸,方一尺。去壇二尺五寸埋之,每歲仲春、仲秋祭日,出主於壇而祭,祭畢藏之。清朝嘉慶十一年(1806)知縣殷秉鏞建廟三間,改設木主二,藏於廟。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


洪武三年(1370)建於南郊,壇制同社稷。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知縣殷秉鏞重修壇廟門垣,至清光緒十五年(1889)僅存一台。

先農壇


雍正五年(1727)知縣秦鑄奉文建於南郊外,壇高二尺五寸,寬二丈五尺。神牌高二尺四寸,寬六寸,座高 五寸,寬九寸五分。廟正房三間,配房各一間,東、西、南三門。藉田四畝九分。嘉慶十一年(1806)知縣殷秉鏞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知縣楊恩銘重修。

邑厲壇


舊在北郭,圮於水,後改置城外西北隅。

文廟


元延祐三年(1316)縣尹趙瓊、監縣塔海創修禮殿,至治元年(1321)監縣買閭忠翊修神門、置學田,至正十六年(1356)監縣紐台大舉重修,後經兵火,獨廟庭尚存。明洪武二十年(1387)知縣張遵道奉詔建大成殿五間,東西廡各十間,欞星門、戟門俱三間,明倫堂五間,在大殿後神廚、神庫、宰牲房各三間,存心、養性齋各三間,會饌堂三間,學倉五間,廟西置射圃、觀德亭,學制頗備。天順三年(1459)知縣陳紀、康昭相繼重修。成化十五年(1479)署縣事石純粹改建明倫堂,十六年(1480)知縣胡宣設重門,外曰“崇儒”,內曰“重道”,左曰“義路”,右曰“禮門”,建號舍二十間,置神幄祭器。二十一年(1485)知縣李增修葺。弘治十七年(1504),知縣高昇重修禮殿,建儒林坊。嘉靖十年(1531)知縣趙輔奉詔建啟聖祠、敬一亭於文廟東,四十二年(1563)教諭胡伯涵署縣事,移啟聖祠於西偏。萬曆六年(1578)知縣管應鳳修廟廡,二十六年(1598)知縣戴天德、訓導石岩重修。三十年(1602)知縣全良范修欞星門、儒林坊,又毀於兵,僅存大殿、欞星門。清順治七年(1650)知縣楊在陛草創兩廡各三楹,十一年(1645)知縣吳朱禎修大成殿、欞星門、戟門,十五年(1658)知縣王佐建啟聖詞。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縣周土皇重修,改作欞星門(邑庠生郝羽沖捐石坊為之),建明倫堂(布衣高潁捐客舍為之)。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縣趙如桓鑿泮池,五十七年(1718)知縣郁土超重修,邑人馬崇璧植柏百株於大成殿後。雍正十一年(1733)知縣周鈺改 明倫堂為崇聖祠,以崇聖祠為忠義祠,而改忠義祠為明倫堂(從生員盧宸等之請也)。乾隆十三年(1748)知縣馬伯輅重修,改兩廡各五楹。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縣董豐垣重修大成殿、明倫堂,並修崇聖、忠義、名宦、鄉賢等祠及兩廡、欞星、戟門、魁星樓、泮池、宮牆,教諭毛宣桓、訓導李三德董之。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縣趙文重重修欞星門,嘉慶元年(1797)知縣楊芝年重修,十二年(1807)知縣殷秉鏞重修泮池,移於城下照壁前。同治六年(1867)署知縣馮金甲飭邑紳重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