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概況,解釋詞意,詮注字義,變換說法,避同頂替,相關內容,
基本概況
劉勰《文心雕龍》有論:“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這是制謎者共曉同遵的原則。“回互其辭”是成謎的手段,“使昏迷也”是制謎的目的,為值此目的,制謎者大都施其“詭譬以指事”的本領,使他的謎作撲朔迷離,令人於尋索中去領略趣味,這種因解謎而得到的趣味,大家習慣稱它為“謎味”,“謎味”幾乎是每位燈謎愛好者(制者、猜者、欣賞者、評論者)所追求的近乎虛玄的東西,“謎味”從何而來呢?上海蘇納戈先生曾著文執言:“謎味來自於別解”,這是極言燈謎不作“直解”的重要性的說法,但也有較細心者以為這個說法有偏,因除了“別解”能造成謎味之外,謎面的文采,謎底的緊扣,字義的曲解,諸方也是謎味生髮的土壤。在這個問題上,新加坡燈謎評論家黃叔麟先生在《並生閣謎話》里作過分析:“曲解者,曲折的解釋也,別解者,解釋到別的意義上去也。”又說:“古人時常把曲解和別解混為一談,久而久之,習慣成了自然,也就懶得去分別了。”我們國內也有人有感於此,為了論述方便,把這個不作直解的釋謎手法,乾脆稱作“謎解”。說法雖然各有不同,但對於燈謎不作直解的意見卻是一致的。黃先生論謎,不太排斥直解,但他也以為“可知曲解的燈謎,自是比直解更有韻味的。”
我們反對制謎轉折太甚,將隱之又隱的謎作視為犯晦的病謎。其實直解成謎也是燈謎的一大毛病。謎的扣合,一旦離開別解(這裡用的還是習慣說法),就只能是在面底間顛倒互釋,同義頂替,直來直往,板板相扣。制謎的以底演面,津津道來,猜謎的覺得那只是老學究掉書袋或小學生擴縮句而已。楊汝泉《謎語之研究》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謎語者何?簡言之,即常語之變也。”所謂“變則通,不變則不通。”直解成謎者乃是不曉得通變之理,所以他製成的謎,因直而呆,呆直的謎必然乏味,這就大違“遁辭以隱意”的謎旨了。
這裡將收集到的,較典型的謎例,按其性質分成四類,排列舉出,讓讀者自作分辨。
解釋詞意
①反對戰爭的意義(猜電影名) 為了和平
②桂林風景麗(猜成語) 山清水秀
③拆掉舊屋建新房(猜成語) 大破大立
④紙上得來終覺淺(猜成語) 實踐出真知
詮注字義
①金烏墜,玉兔升(猜曹操詩) 日月之行
②深心托素毫(猜影片名) 筆中情
③夫妻關係(猜影片名)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④皎皎清輝照桑梓(猜電視名) 月是故鄉明
⑤七十始弄璋(俗語) 父老仔幼
變換說法
①銷聲匿跡(猜影片名二) 絕響、潛影
②死於不測(猜保險名詞) 意外事故
③灰塵到處(猜國名) 埃及
④片紙從頭徹尾空(猜詩品) 不著一字
⑤一隻手拍不響(猜成語) 孤掌難鳴
避同頂替
①今晚有小雨(猜易安詞) 到黃昏點點滴滴
②江天濃霧鎖金城(猜市名帶特產) 蘭州水煙
③碰到舞台就表演(猜成語) 逢場作戲
④體育健兒全告捷(探驪) 運動員、畢勝
⑤愛國先驅萬古流芳(猜影片名) 忠烈千秋
《舌華錄》載隋代侯白的一個小故事:“侯白赴一人宴,後至,眾曰:‘罰你作謎,必不得幽隱難識及詭譎希奇,也不得假合而成,人所不見者。’白即曰:‘有物大如狗,面貌極似牛,此是何物?’或雲是獐,或雲是鹿,皆不是,即令解云:此是犢子,滿座譁然。”侯白是歷史上出名的諧隱家,但一經限以不得幽隱、詭譎、希奇、假合,也就是說,限以不得別解,做個“犢子”謎,就只能說是,“大如狗,極似牛”,在牛與犢間找尋近義頂替,變換說法,全無半點謎味,無怪惹得“滿座譁然”了。
看了上面這故事,再回顧前邊所舉的四組謎,不難發現不假別解成謎的缺點,加深我們對別解重要性的認識。對於別解,蘇州費之雄先生有段很生動的話:“世間萬物,一經‘謎’手,都失卻了本性,雖然這樣故弄玄虛,迷惑人心,但人們卻能諒解,這是善意的為難,決不是惡意的捉弄。”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減少或根絕你的謎作“扣合呆直”的毛病,只要你的“故弄玄虛”不是一廂情願的隱之又隱,人們不單會諒解,而且會歡迎,進而跟著你去追求那因解謎得來的“謎味”。
寫好此節數日,接彼岸高雄寄來《海峽兩岸謎學論文初編》,中有高雄許成章教授《張起南之濫造品——似是而非謎》一篇,對於張氏“扣合呆直”的謎作,以其簡要詼諧的筆法加以分類論述,論點分法與此節基本相同,喜其巧合,更喜其精賅,故節取而作附錄,以加深讀者對“扣合呆直”的認識:
相關內容
1.“就是說”體(等於型)若曰為應景定數而作,則先生休矣。因為毫無原則。
例 ①鳥鳴——其死也哀
②蔡琰——龜玉
③日出而作——明則動
④內助——相夫子
先生曾謂:“用本義,則不成為謎”(橐園春燈話)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乎。
2.“換句話”體(代入型)正用本義,所謂以“仲尼有言”猜“子曰”也。
例 ①鬼幽——何晏也
②宗臣——百官族人
③御史一-耳目之宮
④童觀——小人所視
3.“還用說”體(已知型)純用本典,然今日已不典矣。
例 ①三日不食——在陳絕糧
②一飲一啄——事前定
③太守為誰——自修也
④學劍——敵一人者也
已知之詳矣!多出口書,史記中之前後句,若從此為燈謎,對猜者似乎是一種侮辱。
被尊為謎聖,而從心所欲,因年未七十,難免時為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