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鼎

扛鼎

扛鼎,中國古代的舉重活動。簡單說就是用手舉鼎,頗類似於現在的舉重活動。作為一個古老的詞語,《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並未將之作為條目收錄其中,然而時下這個“扛鼎”卻分外“搶眼”,頻頻出現於各大報刊、雜誌、電視等媒體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扛鼎
  • 拼音:gāng dǐng
  • 出處:《吳子·料敵》
  • 解釋:舉鼎
詞語解釋,詞義引申,引申理據,意義與形成,歷史典故,參考文獻,

詞語解釋

扛鼎
(1).舉鼎。
《吳子·料敵》:“力輕扛鼎,足輕戎馬。”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彯搖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劉良 註:“扛、揭,皆舉也。”
清 薛雪 《一瓢詩話》:“若七古則一韻為難,苟非筆力扛鼎,無不失之板腐。”
(2).比喻攘奪國家政權。
《晉書·明帝紀論》:“ 晉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廟隳尊。”
(3).比喻有大才,能負重任。
張煌言 《祭監國魯王表文》:“徒蘊扛鼎之懷,愈抱號弓之痛。”
(4).《史記·項羽本紀》:“ 籍 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後因以“扛鼎”指代 項羽
史肅 《過九里山》詩:“斷蛇扛鼎兩爭雄,陳跡荒涼萬事空。”

詞義引申

現舉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
  1. 意識流文學的“扛鼎”之作,現代人靈魂的全景圖-論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2. 修史自有扛鼎人-張林雨
  3. 數字城市,城市發展的扛鼎之舉
  4. 北京獨占鰲頭,大社齊力扛鼎
  5. 群英扛鼎,鴻鵠再舉
  6. 徐靜雷扛鼎《我和爸爸
  7. 掀起收視狂潮,扛鼎黃金時段,中央電視台大劇場,緊鎖你我視線
以上例句,前6句出自近些年來一些報刊、雜誌的文章標題,後一例是中央電視台的一則欄目廣告。如果說前面的還是“只見其字,不聞其聲”,那么後一則則是以有聲語言的形式出現 在我們面前的,所以我們不得不好好審視一下這個“扛鼎”。
通過前文七個例句,我們發現時下“扛鼎”一詞在標題語、廣告語中出現頻率較高,這和該詞抽象化的概念和蘊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因其意義之抽象,從而可以涵蓋較多的概念和信息,如例(6),一個“扛鼎”就詮釋了“自編、自導、自演”多個含義,並暗含盛讚和推崇義,這對於短小精悍的標題語和廣告語來說尤為適用,故頗受青睞。

引申理據

“扛鼎”,由動詞詞素“扛”和名詞詞素“鼎”合成,是個動賓型,即“鼎”是“扛”支配的對象,《說文》:“扛,橫關對舉也,從手工聲。”“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簡單說,“扛鼎”就是用手舉鼎,最早起源於戰國時盛行的一種舉重活動,古人崇武尚力,從戰國到漢代都以“扛鼎”作為舉重練習之法,史中曾有“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的記載,也有 “力拔山兮氣蓋世”、 “長八尺余”的項羽力能扛鼎”的美談。後來,“扛鼎”還演變成一種雜技項目,東漢大文學家張衡的《西京賦》就記載了“扛鼎”“緣年”“鑽圈”等許多精彩的雜技節目。不過,在後代的發展中,“扛鼎”一詞已不僅僅是一種舉重活動或雜技項目,而是呈現出多樣的比喻義和引申義,如《晉書·明帝紀論》:“晉氏不虞,自中流外,五湖扛鼎,七廟隳尊。”,這裡的“扛鼎”有“攘奪國家政權”之意;又如明張煌言《祭監國魯王表文》:“徒蘊扛鼎之懷,愈報號弓之痛。”,這裡用“扛鼎”一詞比喻有大才,能擔負重任,此種意義已經固定並承襲到現代,如上文所舉,例(2)、例(5)、例(6)中的“扛鼎”都有這層含義。

意義與形成

“扛鼎”的這些意義和用法是怎么形成的呢?這就要從“鼎”的文化蘊義及其引申義談起。鼎在古代不僅是一種炊器,也是一種“寶器”,《說文》:“鼎,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魑魅魍魎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為鼎,象析木以炊也。”鼎是古代獻祭的重要禮器,以九州之銅鑄成,取萬物之象,集天地之精華,被認為可以安邦定國,教化人倫,又能“協承天休”,通天應神,歷經夏商和西周,成為傳國重器和國家政權的象徵,並且通常認為有德之君方有鼎,《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總之,鼎作為祭器,在早期國家中具有重要地位,位居禮器之首,是國家政權和帝位的象徵,由此產生的引申義也多和“重要性”聯繫在一起,從而“扛鼎”也就有了“分量重、地位高”之比喻義,多用於指物,如“扛鼎之作”、“扛鼎之舉”;另外,鼎和人的德行相聯繫,大概用手舉鼎和承擔重任都給人負重感,“扛鼎”也就常比喻(人)有才能,能擔當大任”。由鼎的“重物”義联想到“重任”,由鼎的“重大”義联想至“分量”,“鼎”的概念虛化了,“扛鼎”的意義也就泛化和抽象了,不僅使用範圍大大擴展,而且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經古至今套用不衰,可以說,這都是“鼎”的文化蘊義積澱的結果。

歷史典故

  1.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2. 厲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請辟陽侯。辟陽侯出見之,即自袖鐵椎椎辟陽侯,令從者魏敬剄之。——《史記·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3. 胥壯大,好倡樂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獸。動作無法度,故終不得為漢嗣。——《漢書·卷六十三·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4. 虞延字子大,陳留東昏人也。延初生,其上有物若一匹練,遂上升上,占者以為吉。及長,長八尺六寸,要帶十圍,力能扛鼎。——《後漢書·卷三十三·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5. 上黨剛肅王渙,字敬壽,神武第七子也。天姿雄傑,俶儻不群,雖在童幼,恆以將略自許。神武壯而愛之,曰:“此兒似我。”及長,力能扛鼎材武絕倫。——《北齊書·卷十·列傳第二》

參考文獻

[1] 陳曉寧主編。十字街頭的語言文字[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 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
[3]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
[Z]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