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曼

托馬斯曼

托馬斯曼,德國作家。1875年生於德國北部呂貝克,中學畢業後,就在慕尼黑一家保險公司當實習生,期間旁聽了多所大學的文史課程。

1894年開始發表作品。1901年發表成名作《布登洛克一家》,此後便專事創作。二戰期間,由於撰文譴責法西斯對德國文化的歪曲和破壞 ,被迫流亡國外,於1938年移居美國,1944年加入美國籍。托馬斯·曼堅持寫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1955年在瑞士蘇黎士附近的基爾希貝格逝世。

基本介紹

  • 本名:托馬斯曼
  • 出生地:德國
  • 出生時間:1875
  • 去世時間:1955
  • 主要作品:《魔山》《布登洛克一家》《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 主要成就: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
托馬斯·曼,德國作家。1875年生於德國北部呂貝克的一個望族,父親曾任該市參議員和副市長。1891年托馬斯·曼的父親去世,母親帶者他的弟弟妹妹遷往慕尼黑,他自己則繼續留在呂貝克讀中學。1894年中學畢業後,他也去了慕尼黑,在一家保險公司當實習生,並在慕尼黑幾所大學旁聽歷史和文學史課程,還參與編輯《二十世紀》和《痴兒》雜誌。
處女作中篇小說《淪落》於1894年發表,1901年發表成名作《布登洛克一家》。此後便專事創作,1909年發表反映德意志帝國統一後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結盟的長篇小說《王爺殿下》。
《布登洛克一家》描寫的是呂貝克望族布登洛克一家四代人從1835年到1877年間的興衰史。通過布登洛克一家在壟斷資產階級家族的排擠、打擊下逐漸衰落的歷史描寫,詳細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舊的刻意盤剝和新的掠奪兼併方式的激烈競爭和歷史成敗,成為德國19世紀後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但因作者受叔本華、尼采哲學思想的影響,小說對帝國主義勢力持無能為力的消極態度,對自由資產階級抱無可奈何的哀惋情緒。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發表了不少聞名遐邇的中篇小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他對這場戰爭的性質認識不清, 持民族主義立場, 要保衛所謂“德意志精神文化”,戰後表示維護魏瑪共和國。
1924年他發表了長篇哲理小說《 魔山》,進一步奠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 他在祖國德國的名聲於20年代達到了最高峰, 1929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這之後,他擔任了很有影響的德國文學藝術院的院長,雖然他對種種公務的纏身感到不滿,但他意識到,這一職位使他在幫助其他作家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也使他有了避開納粹輿論界攻擊的威望。1933年希特勒上台 ,他撰文譴責法西斯對德國文化的歪曲和破壞 ,被迫流亡國外,於1938年移居美國,1944年加入美國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托馬斯·曼發表大量廣播演說,反對希特勒法西斯主義。流亡期間他創作了大量作品。1933-1943年完成頌揚猶太人、反對納粹種族主義的四部曲《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包括《雅各的故事》(1933)、《約瑟的青年時代》(1934)、《約瑟在埃及》(1936)和《贍養者約瑟》(1943)。1939年發表長篇歷史小說《綠蒂在魏瑪》,1943-1946年完成反映藝術家悲劇的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1947)等。
50年代發表長篇小說《被挑選者》(1951),反映他對戰敗的德國應採取寬容政策的主張。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大騙子菲利克斯·克魯爾的自由——回憶錄第一部分》(1954)再次探討資本主義社會中藝術家的命運問題。1952年托馬斯·曼移居瑞士。
托馬斯·曼堅持寫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他還寫了大量的評論文章和書信,在他漫長的文學生涯中總共寫了二萬多封信。1955年在瑞士蘇黎士附近的基爾希貝格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