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托馬斯·肯尼利(1935年10月7日-),澳大利亞作家,是一位富有正義感和人道主義情懷的作家。控訴納粹法西斯罪行、謳歌人類正義情感的長篇小說《匙姜漿
辛德勒方舟》,後被改拍成電影《辛德勒名單》。作為澳大利亞最成功的也是最多產的當代作家之一,托馬駝蘭刪盼斯·肯尼利撰寫的小說曾四度獲得布克獎提名,並最終以《辛德勒方舟》一舉獲得布克獎;後經史蒂芬·史匹柏改編成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一舉奪得六項奧斯卡獎項。此外,托馬斯還頁院寒囊括了包括富蘭克林文學獎和澳大利亞年度文學獎在內的等等重要獎項。他的作品橫跨60年,題材內容豐富多彩,其中包括愛爾蘭移民、美國政治性傳記、納粹德國、衣索比亞的內戰、澳大利亞鄉村的種族歧視、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天主教牧師以及澳大利亞內地的母親生活。
生平
1964年、未出版小說前,他元甩催院用了筆名"邁克"(Mick)。1964年後,出版商建議他用真名托馬斯出版,他亦接受了。[1]他最著名的書籍應算1982年出版的
辛德勒方舟(後又再版,稱辛德勒的名單)。他憑此書獲得了布克獎,後來此書又被改編成《辛德勒的名單》。他大部分作品都是建基於歷史史實,然後再編上現代的心理和風格。 他在
新南威爾斯州霍姆布希(Homebush)出生,又在斯特拉斯菲德的聖派屈克書院受教育,他獲獎後,學校改以他名字命名。後來,他進入了修道院,成為天主教的神父,不過未完成課程便離開了。他在得獎前,曾在
悉尼當過教師。1968年-70年,他是澳大利亞
新英格蘭大學的講師。他也有編寫劇本,回憶錄和非小說類書本。
肯尼備仔烏利亦有不少的電影演出妹籃糠經驗。他在他編寫的《詹米·布萊克斯密夫》的呼喊聲中(TheChantofJimmyBlacksmith)有少量演出。他也采店在弗里德‧施批希(FredSchepisi)中的"那惡魔的遊樂場"飾演馬神父。1983年他被授AO勛位。他是澳大利亞卓越人士[2](AustralianLivingTreasure)之一。 他是澳大利亞共和主義的大力倡導者,即斷絕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關係,又在1993年出版了"我們的共和"一書。
小說創作
作品年代表
ThePlaceatWhitton(1964年)
TheFear(1965年)
BringLarksandHeroes(1967年)
ThreeCheersfortheParaclete(1968年)
TheSurvivor(1969年)
ADutifulDaughter(1971年)
TheChantofJimmieBlacksmith(1972年)
BloodRed,SisterRose(1974年)
GossipfromtheForest(1975年)
SeasoninPurgatory(1976年)
NedKellyandtheCityoftheBees(1978年)
AVictimoftheAurora(1978年)
Passenger(1979年)
Confederates(1979年)
TheCut-RateKingdom(1980年)
Schindler'sArk(1982年),他最著名的小說,後被改編成電影
AFamilyMadness(1985年)
ThePlaymaker(1987年)
ActofGrace(1985年)
BytheLine(1989年)
TowardsAsmara(1989年)
FlyingHeroClass(1991年)
ChiefofStaff(novel)|ChiefofStaff(1991年)
WomanoftheInnerSea(1993年)
Jacko(1993年)
ARiverTown(1995年)
Bettany'sBook(2000年)
AnAngelinAustralia(2002年)
TheTyrant'sNovel(2003年)
TheWidowandHerHero(2007年)
創作來源
一個好的故事,有時候會自己找上作者。”托馬斯·基尼利還清晰地記得20年前他去
索倫托參加一個澳大利亞 電影節之後發生的奇遇,有部根據他的獲獎小說《吉米·布萊克史密斯的歌聲》改編的電影在電影節上映,返程,他選擇了經由美國回國。當他在美國機場一個行李店門口,等候去往澳大利亞的班機時,店裡的老闆走出來問他:“外面那么熱,你幹嗎不進來孵空調?怕我吃了你嗎!”
托馬斯走進了店裡。老闆叫波爾代克,是個健談的波蘭裔猶太人,當得知眼前就是大作家托馬斯·基尼利時,他興奮地拿出來一張照片:“先生,我必須告訴你這個故事……關於我的……噢不,關於照片上的這個人。在納粹時期,他和德軍合作做生意,然而他救了我的命,也救了我老婆。我覺得他本人就是神,雖然那個時候不知道上帝去幹嗎了。”照片上的就是
辛德勒。
戲劇作品
Halloran'sLittleBoat(1968年)
Childermas(1968年)
AnAwfulRose(1972年)
Bullie'sHouse(1年9年81年)
其它作品
MosestheLaw-Giver(1975年)
Outback(1983年)
Australia:BeyondtheDreatime(1987年)
ThePlaceWhereSoulsareBorn:AJourneytotheSouthwest(1992年)
NowandinTimetoBe:IrelandandtheIrish(1992年)
MemoirsfromaYoungRepublic(1993年)
TheUtilityPlayer:TheDesHaslerStory(1993年)FootballerDesHasler
OurRepublic(1995年)
HomebushBoy:AMemoir(1995年),回憶錄
TheGreatShame(1998)
AmericanScoundrel(2002)
Lincoln(2003),美國總統阿伯拉罕‧林肯的介紹
ACommonwealthofThieves:TheImprobableBirthofAustralia(2005年)
TheCut-RateKingdom(1980年)
Schindler'sArk(1982年),他最著名的小說,後被改編成電影
AFamilyMadness(1985年)
ThePlaymaker(1987年)
ActofGrace(1985年)
BytheLine(1989年)
TowardsAsmara(1989年)
FlyingHeroClass(1991年)
ChiefofStaff(novel)|ChiefofStaff(1991年)
WomanoftheInnerSea(1993年)
Jacko(1993年)
ARiverTown(1995年)
Bettany'sBook(2000年)
AnAngelinAustralia(2002年)
TheTyrant'sNovel(2003年)
TheWidowandHerHero(2007年)
創作來源
一個好的故事,有時候會自己找上作者。”托馬斯·基尼利還清晰地記得20年前他去
索倫托參加一個澳大利亞 電影節之後發生的奇遇,有部根據他的獲獎小說《吉米·布萊克史密斯的歌聲》改編的電影在電影節上映,返程,他選擇了經由美國回國。當他在美國機場一個行李店門口,等候去往澳大利亞的班機時,店裡的老闆走出來問他:“外面那么熱,你幹嗎不進來孵空調?怕我吃了你嗎!”
托馬斯走進了店裡。老闆叫波爾代克,是個健談的波蘭裔猶太人,當得知眼前就是大作家托馬斯·基尼利時,他興奮地拿出來一張照片:“先生,我必須告訴你這個故事……關於我的……噢不,關於照片上的這個人。在納粹時期,他和德軍合作做生意,然而他救了我的命,也救了我老婆。我覺得他本人就是神,雖然那個時候不知道上帝去幹嗎了。”照片上的就是
辛德勒。
戲劇作品
Halloran'sLittleBoat(1968年)
Childermas(1968年)
AnAwfulRose(1972年)
Bullie'sHouse(1年9年81年)
其它作品
MosestheLaw-Giver(1975年)
Outback(1983年)
Australia:BeyondtheDreatime(1987年)
ThePlaceWhereSoulsareBorn:AJourneytotheSouthwest(1992年)
NowandinTimetoBe:IrelandandtheIrish(1992年)
MemoirsfromaYoungRepublic(1993年)
TheUtilityPlayer:TheDesHaslerStory(1993年)FootballerDesHasler
OurRepublic(1995年)
HomebushBoy:AMemoir(1995年),回憶錄
TheGreatShame(1998)
AmericanScoundrel(2002)
Lincoln(2003),美國總統阿伯拉罕‧林肯的介紹
ACommonwealthofThieves:TheImprobableBirthofAustralia(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