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雷斯海峽島民

托雷斯海峽島民

托雷斯海峽島民(Torres Strait Islanders)指托雷斯海峽群島上的澳洲原住民 (Indigenous Australians),托雷斯海峽位處澳大利亞大陸最北端與紐幾內亞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托雷斯海峽島民
  • 外文名:Torres Strait Islanders
生活背景,血淚歷史,傳統藝術,物質文化,

生活背景

托雷斯海峽有超過100個海島,覆蓋的地域超過三萬五千平方公里。其中,接近百分之三是陸地,百分之六是潮汐礁石灘,其餘百分之九十一主要是開闊的淺海。根據地理位置以及地質形成,這些海島通常分成四組。西部島嶼包括穆阿島(即班克斯島)及其北面的馬布伊阿各島(即傑維斯島)、普魯島、巴都島(即毛圭島)和它南面的懷本島(即星期四島)、努魯拍島(即角島)、穆拉啦戈島(即威爾斯王子島)和圖伊特島(即領地島)。北面一組的島嶼通常是由於其當地卡拉啦嘎瓦亞語(Kalaw Lagaw Ya)名稱而被提及,而南面的島嶼的名稱則由於是英國人起的而更有名。卡拉啦嘎瓦亞語是最接近澳大利亞大陸約克角土著的帕瑪隆乾語(Pama–Nyungan)的語言。然而,今天人們通常用托雷斯海峽混合語——克里奧爾語進行交流。
托雷斯海峽的西部島嶼實質上是澳大利亞的大分水嶺的延續,它止於現在的瑪巴杜恩的帕普安村。這些島嶼的特徵是擁有風化的花崗岩外表,被廣闊的紅樹林和淺海,巨大的礁石和沙灘環繞著。它們與東部島嶼形成鮮明的對照——那裡的島嶼是火山的殘餘形成的,而形成年代更近的北部島嶼是由來自帕布安河的淤泥沖積而成的。海峽中間的那些小島是由低洼珊瑚發育而成。在西部和北部海域都有寬闊的海草海床,那裡是大量儒艮喜愛的居住地。東邊清澈的海水和珊瑚礁形成了豐富的漁場。
托雷斯海峽島民
主要社區範圍
地質的分別也大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族群,西部群島島民以狩獵採集的生活方式為主,較大地依賴於土地和紅樹林以及貝殼類生物,儒艮和從周圍的淺水中捕捉海龜。北部島嶼島民與巴布亞的居民有著大量的聯繫,以及更依賴於種植芋頭山藥。中部島嶼島民則以大海和島嶼間的貿易為生,而在東部,肥沃的火山土壤使當地人更多地進行大面積的農耕。

血淚歷史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憲法生效,此後只能通過公投修改。
托雷斯海峽島民
托雷斯海峽島民旗
1938年1月26日,澳大利亞國慶節當天,“哀痛的一天”抗議在悉尼舉行。在此前的幾年裡,土著領袖也一直在為爭取投票權和國會議員席位而奮鬥。
1965年12月17日,全國的澳大利亞土著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均獲得投票權。1962年時,他們僅獲得聯邦選舉的投票權。
1967年5月27日,澳大利亞進行公投,超過90%的投票者同意將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算入人口普查之中。
1995年2月6日,澳大利亞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ATSIC)在坎培拉召開第33次會議,提出報告呼籲憲法改革。
1998年2月2日,制憲會議在舊國會大廈舉行,討論是否將國家改為共和政體以及在憲法序言中承認土著居民。
1999年11月6日,改為共和政體和序言承認土著居民的提案公投結果為否決。
2000年5月28日,土著和解委員會發起步行活動,呼籲聯邦政府公投修改憲法承認土著居民。超過十萬人步行穿越悉尼海港大橋,支持土著居民。
2007年10月16日,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大選前承諾再次當選後將舉行公投,支持修改憲法承認土著居民。時任反對黨領袖凱文·陸克文也承諾不管大選結果如何都將支持公投。
2008年2月13日,時任總理陸克文在國會上發表講話,對澳大利亞過去實行白澳政策給土著居民帶來的傷害表示正式道歉。
2013年2月13日,國會通過一項法案,正式承認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是澳大利亞的第一代居民。時任總理朱莉婭·吉拉德和時任反對黨領袖托尼·阿博特發表講話支持這一法案。
2015年3月27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82%的人支持修改憲法,破除種族歧視。
2015年7月6日,澳總理托尼·阿博特、反對黨領袖比爾·蕭藤與約40位土著代表召開峰會,推進公投修改憲法。

傳統藝術

澳大利亞大陸澳大利亞土著部落在慶典中通過身體繪畫和個人圖騰的符號進入到精神世界,而托雷斯海峽島民基督化前的精神性卻是通過宗教儀式的物品的創造,特別是慶典用的面具賦予的。事實上,面具是宗教儀式的焦點。在宗教儀式的過程中,參與者通過一種無意識的釋放體內的壓力而尋求超越每一天周而復始的單調性。
由阿爾弗雷德∙ 克爾特∙ 海頓和其他人從1800年代中期收集的老式的擬人面具通常是由數件錯綜複雜的龜殼雕刻組合而成,外緣佩有精細繪畫的貼飾,或刻飾和填充的圖形和裝飾。這些面具的製作者巧妙地描繪了精細詳細的臉部結構,如顴骨,聳起的前額,由於佩戴沉重的木製佩飾而造成的耳朵拉長和耳垂腫脹。
古老的面具周圍的scriffito或刻飾也可以在古老的珍珠貝殼裝飾品,鼓,竹製菸斗,石制旋轉陀螺,殼制的刀和雕像上找到。上面的圖案都是根據不同的物品和傳統,宗族和部落群體而定,而且可以根據特定的意思和不同的從屬關係有不同的解釋。托雷斯海峽島民是以血緣關係來直接決定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每個島嶼都擁有它自己的傳統故事和創世神話。在講述故事時,通常會伴隨一段家系歷史,這段歷史還會聯繫到聽者在家族系統里的位置。因此刻飾裝飾物就成為了藝術家的標記,一個藝術品的含義的裝飾,一個藝術家所屬宗族、部落和出生地的符號。

物質文化

托雷斯海峽是以這個地區的第一個歐洲探險家路易斯·瓦埃斯·德·托雷斯(葡萄牙文:Luís Vaz de Torres,西班牙文:Luis Váez de Torres)命名的。他於1606年航海通過海峽。庫克(1768-71),布萊和芬德斯在殖民拓展到這個區域前就測繪了這片礁石水域。從1860年代起,歐洲玻里尼西亞馬來西亞日本的經商者就在礁石和島嶼間就投入收集檀香木,海龜殼,珍珠和海參的貿易。
到1880年,在島嶼間眾所周知的所謂“光明來臨”期間,整個托雷斯海峽已經皈依基督教;隨著島民們信仰的改變,他們的物質文化也隨之改變。從前用於慶典和祭奠的傳統的工藝品不再使用。對於基督教的慶典,所使用的器皿已變為木製十字架,蠟燭和其他本土化的基督教禮拜物品。同樣的情況發生在舞蹈服裝上。在許多情況下,傳教士禁止製作和使用傳統的工藝製品。製作慶典使用的雕像被禁止,最後也逐漸消失了。
人類學家、傳教士和博物館間對收集潮非常狂熱並持續經久不息直到物質文化所剩無幾。例如,由傳教士山姆麥法蘭在1874年到1888年之間收集到的物品在倫敦被拍賣並分別由三家歐洲的博物館瓜分。今天,這些將島民與過去的珍貴連線都被定格在大城市,如倫敦德勒斯登聖彼得堡都柏林,以及澳大利亞大陸的幾個博物館。
到1904年,海峽地區受到《土著保護法》嚴厲法律力量的保護;然而,在1899年,在約翰· 道格拉斯的努力下,開始了選舉海島地方議會的程式,以達到從傳教士影響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的目標。特別是在西部海島,那裡的生活方式更傾向於遊牧式,地方議會體制茁壯成長。到今天,這個制度仍然存在。
在整個20世紀,托雷斯海峽的男性島民或從事珍珠采撈業,或在北昆士蘭州的甘蔗園和鐵路系統工作。他們的成功促使更多島民持續移居到大陸地區,並在大陸建立起比在海島上更大的托雷斯海峽島民社區。
除了編制和製作特別用於節日慶典的臨時用品,在20世紀,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文化很到程度上僅局限於舞蹈和歌唱。然而,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初期,海島藝術家們在報紙上刊登了大量他們製作的視覺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是由受僱於昆士蘭州州立圖書館的瑪格麗特· 羅里定做的。她走遍托雷斯海峽地區,向男人提供水彩和紙張,給與他們鼓勵,收集和記錄跟藝術作品有關的故事。 這些繪畫顯示了傳統文化的面貌以及神話和傳說的創造。然而,每一幅作品只用更長的敘事方式來特別表現一個方面或一件事。一直到了丹尼斯·諾納(Dennis Nona)——一個八十年代末期畢業於凱恩斯工藝與延續教育學院的年輕藝術系學生,才開始使用版畫的表現形式。這是一種新創的視覺敘事方式,它影響了整個新一代的海島藝術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