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傑斐遜(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

托馬斯·傑斐遜(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

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1801年─1809年),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與喬治·華盛頓班傑明·富蘭克林並稱為美利堅開國三傑。

1760年,托馬斯·傑斐遜進入威廉與瑪麗學院哲學系學習。1766年,取得維吉尼亞州律師資格。1769年3月,當選為維吉尼亞州議員。1776年6月,當選為《獨立宣言》起草委員會委員,並提交了《獨立宣言》草案。1779年6月,當選為維吉尼亞州州長。1783年6月,當選為國會議員。1785年5月,被國會任命為美國駐法公使。1790年4月21日,出任美國第一任國務卿。1797年3月4日,就任美國副總統。1801年2月,當選為美國第三任總統。1804年12月,再次當選為美國總統。1809年3月,托馬斯·傑斐遜隱退。1815年1月,托馬斯·傑斐遜提出維吉尼亞大學綱要。1819年3月,當選為維吉尼亞大學校長。

1826年7月4日,托馬斯·傑斐遜於蒙蒂塞洛去世,享年83歲。

托馬斯·傑斐遜在任期間保護農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從法國手中購買路易斯安那,使當時的美國領土近乎增加了一倍。此外,傑斐遜還發起創辦了維吉尼亞大學,並擔任第一任校長。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出生地:美國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
  • 出生日期:1743年4月13日
  • 逝世日期:1826年7月4日
  • 主要成就:起草《獨立宣言》、路易斯安那購地案、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
  • 主要作品:《獨立宣言》《維吉尼亞日記》《維吉尼亞自由宗教法案》等
  • 本名:托馬斯·傑斐遜
  • 外文名:Thomas Jefferson
  • 國籍美國
  • 畢業院校:威廉與瑪麗學院
  • 身高:189 cm
  • 所屬黨派:民主共和黨
人物生平,求學經歷,初入政壇,當選州長,外交生涯,總統任期,創建大學,為政舉措,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主要影響,發明創造,政治成就,教育成就,建築成就,政治理念,司法觀點,新聞思想,宗教思想,歷史評價,軼事典故,桃色醜聞,喜愛葡萄酒,多才多藝,大奴隸主,人際關係,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求學經歷

1743年4月13日,托馬斯·傑斐遜出生於維吉尼亞州阿爾貝馬爾縣夏洛茨維爾一個富足興旺之家,在十名手足間排行第三(有兩名小產)。
托馬斯·傑斐遜
托馬斯·傑斐遜1791年的畫像
1748年,托馬斯·傑斐遜在吐卡霍進入英語學校開始上學。
1752年,托馬斯·傑斐遜進入蘇格蘭教士威廉·道格拉斯(William Douglas)所經營的道格拉斯拉丁語學校,學習拉丁文、古希臘文、以及法文。
1757年,托馬斯·傑斐遜的父親去世,留下了一大筆遺產:近八千英畝土地和一百餘名奴隸。根據父親的遺囑,傑斐遜成年後將成為這筆產業的主要繼承人:約五千英畝(約20平方公里)的土地及數十名黑奴。父親在遺囑中還特別叮囑傑斐遜要接受最好的教育。
1757年,托馬斯·傑斐遜進入詹姆斯·莫里牧師的學校就讀,在這裡,傑斐遜主要學習語言、古典文學及舞蹈等科目。雖然有所獲益,但他不滿意莫里先生刻板的教學方式,遂萌生了進入威廉斯堡的威廉與瑪麗學院學習的念頭。
1760年3月25日,托馬斯·傑斐遜進入威廉斯堡的威廉與瑪麗學院哲學系學習,在校期間,威廉·斯摩爾(William Small)教授對傑斐遜產生了巨大影響。斯摩爾的主業在自然科學方面,但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識也相當淵博。從他的身上,傑斐遜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而且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
1762年,托馬斯·傑斐遜從威廉與瑪麗學院畢業,隨後進入喬治·威思(George Wythe)的律師事務所學習法律。

初入政壇

1765年3月,英國政府頒布印花條例的訊息傳到北美殖民地,5月,托馬斯·傑斐遜到維吉尼亞議會聽派屈克·亨利做反印花條例的演講,深受影響。
托馬斯·傑斐遜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
猜你關注
廣告
猜你關注
廣告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譽V保障計畫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說
詞條目錄
  1. 百科名片
  2. 人物生平
  3. 求學經歷
  4. 初入政壇
  5. 當選州長
  6. 外交生涯
  7. 總統任期
  8. 創建大學
  9. 為政舉措
  10. 政治
  11. 經濟
  12. 軍事
  13. 外交
  14. 主要影響
  15. 發明創造
  16. 政治成就
  17. 教育成就
  18. 建築成就
  19. 政治理念
  20. 司法觀點
  21. 新聞思想
  22. 宗教思想
  23. 歷史評價
  24. 軼事典故
  25. 桃色醜聞
  26. 喜愛葡萄酒
  27. 多才多藝
  28. 大奴隸主
  29. 人際關係
  30. 後世紀念

輕觸這裡

關閉目錄

參考資料詳情
    關閉
    1766年,托馬斯·傑斐遜取得維吉尼亞州的律師資格。
    1769年3月,托馬斯·傑斐遜當選為維吉尼亞州議員。同年,在反對 《湯森法案》的鬥爭中,托馬斯·傑斐遜與喬治·華盛頓、派屈克·亨利理察·亨利·李是主要領導者。同年,在自家的土地上開始建造蒙蒂塞洛莊園
    1770年2月1日,托馬斯·傑斐遜位於夏洛茨維爾的家發生火災,房屋和藏書被燒。
    1773年4月,與派屈克·亨利等人成立維吉尼亞通訊委員會,進行反英鬥爭。
    1774年7月,托馬斯·傑斐遜出席維吉尼亞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同年,撰寫了《英屬美洲權利概論》,引領維吉尼亞地方議會走向國會。
    1775年3月,托馬斯·傑斐遜出席維吉尼亞第二次人民代表大會,當選為大陸會議候選代表。6月,到費城參加第二屆大陸會議。期間,與約翰·迪金森共同起草了對英《必須採用武力宣言》。8月,當選為大陸會議代表。
    1776年3月,為維吉尼亞州起草憲法。6月,當選為《獨立宣言》起草委員會委員,並提交了《獨立宣言》草案。7月4 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10月,出席維吉尼亞議會,向維吉尼亞議會提交廢除限定繼承法的法案。

    當選州長

    1777年,托馬斯·傑斐遜起草了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案(1786年才通過)。
    1779年6月,托馬斯·傑斐遜當選為維吉尼亞州州長。同年,他在維吉尼亞州議會上提出《關於進一步普及知識的法案》(Bill for the More General Diffusion of Knowledge)。
    1780年,托馬斯·傑斐遜連任了維吉尼亞州州長。同年,他將維吉尼亞州州治由威廉斯堡市遷移至里奇蒙。
    1781年1月,英軍入侵維吉尼亞州,托馬斯·傑斐遜命令民兵抗擊英軍侵略。6月,州長任期屆滿。12月,維吉尼亞州議會表彰了托馬斯·傑斐遜在州長任期內的政績,而傑斐遜則開始撰寫《維吉尼亞紀事》。
    1783年6月,托馬斯·傑斐遜當選為國會議員。期間,他向國會提交了一系列重要法案。

    外交生涯

    1784年5月,托馬斯·傑斐遜與約翰·亞當斯班傑明·富蘭克林一起被任命為與歐洲各國簽訂友好通商條約的談判代表。9月,安排出版了《維吉尼亞紀事》。
    托馬斯·傑斐遜(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
    1786年的畫像
    1785年5月,托馬斯·傑斐遜被國會任命為美國駐法公使。
    1786年3月,托馬斯·傑斐遜赴倫敦會見約翰·亞當斯,5月返回巴黎。
    1787年9月,托馬斯·傑斐遜同意美國制憲會議通過聯邦憲法。
    1789年9月,托馬斯·傑斐遜被提名為美國國務卿,隨後他離開巴黎啟程回國,於11月回到美國。
    1790年3月,托馬斯·傑斐遜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會員。4月21日,傑斐遜抵達紐約,出任美國第一任國務卿,組建了美國國務院
    1792年,托馬斯·傑斐遜創立了“民主共和黨”。
    1793年1月4日,托馬斯·傑斐遜當選為美國哲學學會副會長。12月,他辭去了國務卿職務。

    總統任期

    1794年1月,托馬斯·傑斐遜回到了蒙蒂塞洛莊園。
    1795年4月23日,托馬斯·傑斐遜致信聯邦眾議員詹姆斯·麥迪遜,明確拒絕出任官職。
    1796年12月,經各州選舉投票,約翰·亞當斯當選為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當選為副總統。
    1797年3月,托馬斯·傑斐遜當選為美國哲學學會主席。3月4日,就任副總統。
    1798年7月,托馬斯·傑斐遜反對執政黨聯邦黨通過的《客籍法》和《懲治叛亂法》。
    1800年5月,托馬斯·傑斐遜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同年夏,著手改組威廉與瑪麗學院。
    1801年2月,托馬斯·傑斐遜當選為美國第三任總統,阿倫·伯爾為副總統。3月,宣誓就任美國總統。12月,向國會提交第一個國會咨文。
    1802年12月,托馬斯·傑斐遜向國會提交第二個國會咨文。
    1803年1月,托馬斯·傑斐遜就派遣梅里韋瑟·劉易斯威廉·克拉克組織西部探險一事向國會提出特別說明。5月,美法在巴黎簽署《路易斯安那條約》,美國從法國手中購得路易斯安納。7月,擬就購買路易斯安納提出憲法修正案。10月,向國會提交第三個國會咨文。隨後,《路易斯安那條約》得到參議院批准。
    1804年12月,托馬斯·傑斐遜再次當選為美國總統。
    1805年3月4日,托馬斯·傑斐遜宣誓就任美國總統。
    1806年11月,托馬斯·傑斐遜頒布逮捕前副總統阿倫·伯爾的公告。
    1807年1月,托馬斯·傑斐遜再次當選為美國哲學學會主席。3月,簽署禁止販賣奴隸的法案。7月,頒布反對英國戰艦的公告。12月,簽署《禁運法》。

    創建大學

    1809年,蒙蒂塞洛莊園建成。同年3月,托馬斯·傑斐遜隱退,3月15日回到蒙蒂塞洛。
    1811年1月,托馬斯·傑斐遜為美國農業協會起草工作計畫。
    1814年,托馬斯·傑斐遜把私人藏書7000冊作價賣給美國國家圖書館。
    1815年1月,托馬斯·傑斐遜提出維吉尼亞大學綱要。
    1819年1月,維吉尼亞議會通過創辦維吉尼亞大學決議。3月,托馬斯·傑斐遜當選為維吉尼亞大學校長,他親自設計了第一批校舍,並派人去歐洲延聘教授,設法籌措經費。
    1824年5月,維吉尼亞大學建成開學。
    1826年3月,托馬斯·傑斐遜立下遺囑。6月24日,謝絕了參加7月4日國慶的邀請。7月4日,托馬斯·傑斐遜於蒙蒂塞洛去世,享年83歲。

    為政舉措

    政治

    反對總統連任
    托馬斯·傑斐遜擔心總統權力過大會危及三權制衡,他擔心總統連任會使民主共和制名存實亡,總統“一旦上了台,掌擁了聯邦軍權,沒有議會的制約,很難把他攆下台,哪怕你能說服人民不投他的票。我但願總統四年任期滿後永遠無資格第二次連任。”因此,他反對總統連任,後來做出讓步,同意可連選連任,但只能連任一次。1808年他在自己連任總統兩屆後主動辭退,繼華盛頓之後又一個任總統不超過兩屆的範例。1951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22條修正案使傑斐遜的構想變成現實。
    托馬斯·傑斐遜(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
    傑斐遜的簽名
    起訴前副總統
    主詞條:副總統伯爾叛國案
    美國前副總統阿倫·伯爾野心勃勃,很早就已經有了一個西進計畫,企圖占領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及西班牙在南美洲的領地,陰謀敗露,1806年11月,托馬斯·傑斐遜頒布逮捕阿倫·伯爾的公告。1807年,傑斐遜政府以叛國罪起訴伯爾。雖然伯爾被指控叛國,但傑斐遜政府始終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伯爾要求傑斐遜總統出庭,遞交一些相關的軍事檔案。讓總統出庭作證,在美國歷史上這是第一次。於是,主審的聯邦法官約翰·馬歇爾給傑斐遜下了傳票。馬歇爾認為,“在法律的眼中,總統和其他任何美國公民沒有差別”。傑斐遜不予理睬。最終,馬歇爾指出政府對伯爾的起訴不夠磊落,並沒有足夠的證人證明伯爾曾經出現在策劃陰謀叛亂的現場,伯爾被無罪釋放。
    探索西部
    主詞條: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
    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在加拿大的英國人和還占據著德克薩斯和西南部地區的西班牙人仍在覬覦路易斯安那,而生活在東海岸地區的人們對中西部的地理、環境、水路河道的認識也很有限。因此,為了評估新疆域土地開發的商業價值、區域內動植物的數量種類、道路交通、居民分布等,找到通往太平洋的西北河流通道,傑斐遜總統派遣美軍上尉梅里韋瑟·劉易斯和青年軍官威廉·克拉克率領探險隊向西部探索。這是美國政府組織的19世紀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首次進入北美西部的探索和考察,長達兩年零四個月,來回覆蓋從密蘇里河至哥倫比亞河的7689英里。探險隊蒐集了美國西部天文、地理的大量一手資料,繪製了西部河流、山脈的地形圖;調查了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部落情況,與沿途的印第安人部落建立起一定的聯繫,為美國的西進運動做了準備。

    經濟

    托馬斯·傑斐遜就任美國總統後,為了改變美國生產力落後,資本主義經濟不發達的局面,在經濟領城內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
    (一)縮減開支,償還國債。上台伊始,傑斐遜就號召政府官員縮減開支,根除前任約翰 · 亞當斯所提倡的奢侈豪華的作風,並以身作則。傑斐遜是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就職儀式的第一位美國總統,當時華盛顧地區尚未開發,到處都是森林和沼澤。傑斐遜和他的隨從,步行穿過一片泥濘地,在尚未竣工的國會大廈,舉行了簡樸而莊嚴的就職儀式,這與當初亞當斯乘坐6匹駿馬拉著的馬車,在一派貴族氣氛的首都費城舉行奢華的就職儀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由於實行財政節約,美國政府的開支,自傑斐遜上任的10年內,從8000萬美元降低到4500萬美元。為了逐步減輕勞動人民的負擔,維護公共信貸,傑斐遜決定償還在獨立戰爭期間和他的兩屆前任所欠下的一切國家債務。經過其財政部長艾伯特·加勒廷等人的努力,國債從8000萬美元縮減至2750萬美元,國債的迅速償付增強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提高了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聲譽。
    (二)廢除國產稅。國產稅是美國從荷蘭承襲來的一種稅收制度,就是對自己國內生產的某些商品的出售和消費徵收一定的稅額,以增加國家收人。美國的國產稅,自漢密爾頓任財政部長時開始徵收,國產稅的徵收,不僅不利於美國民族工業發展,也引起了廣大農民的強烈不滿。當時,美國邊疆地區的農民因為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常常把玉米等穀物釀製成濃縮的威士忌酒,常到市場上販賣。這樣,農民也須上繳國產稅。國產稅的廢除,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緩和了政府與農民間的矛盾,也為美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消除了一個障礙。
    (三)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注重發展工商業。傑斐遜執政後,改變了自己早年“完全發展農業”的主張,提出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農業成為美國社會的經濟基礎的同時,也要相應地發展工商業,反對英國工業品在美國的傾銷,維護美國的民族經濟並獨立自主地發展資本主義。1801年,傑斐遜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明確指出,農業、製造業、商業及航運業是使美國走向繁榮的“四根柱子”。因此,他實行了保護關稅,提高進口產品的稅率等政策,以促進美國製造業的發展,擺脫對英國及其它西歐國家的依賴。
    (四)廢除亞當斯政府頒布的4項法令。這4項法令是《歸化法》《客籍法》《敵對外僑法》《鎮壓叛亂法 》,這4項法令中的前3項是針對當時移入美國的外籍僑民的,《歸化法》規定,將移民取得美國公民權的年限,由原來在美國居住5年改為14年。《客籍法》授權總統在兩年以內可以運用行政命令,驅逐任何有“危險性”的外僑出鏡,並有權逮捕外僑。《敵對外僑法》則給予了總統在戰爭期間可以下令驅逐外僑的權力。上述法令不僅在政治上是反動的,也不利於美國經濟的發展。在美國發展史上,外來移民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沒有外來移民就不會有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和美利堅民族的形成,更沒有美國經濟的發展。因此,《歸化法》《客籍法》《敵對外僑法》等法令的廢除,使大批移民得以進入 美國,為美國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五)購買法屬路易斯安那地區。1803年,傑斐遜乘拿破崙派遣遠征軍鎮壓海地人民的獨立鬥爭失敗之際,不顧聯邦黨人的反對,以每英畝不到3美分(共1500萬美元)的價格,從法國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當時的路易斯安那包括南自墨西哥灣,北到加拿大,東起阿巴拉契亞山脈,西至落基山脈約117萬多平方英里的廣大地區,大致等於今美國除阿拉斯加以外的本土面積的1/3。路易斯安那的購買,使美國領土一下子由80萬平方英里增加到近200萬平方英里。這個地區不僅全部是適於進行農業生產的肥沃平原,而且地下礦藏豐窩,領土的擴張,為美國資本主義向西部發展提供了幅員廣闊的土地,改變了國內經濟生活的面貌。1800年美國人口增為520萬,到1810年時,由於路易斯安那的購入,美國人口增加到723萬。路易斯安那的購買,不僅是美國領土擴張的里程碑,也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關鍵性的一步。它的豐富資源和廣袤肥沃的土地,在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場所的同時,也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場,經過長期的艱苦開拓工作,這一地區後來成為美國農業生產糧食、棉花和果品的中心地帶。
    托馬斯·傑斐遜(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
    路易斯安那購地使當時的美國版圖擴大近一倍
    (六)改革國有土地出售法令。在傑斐遜執政前,美國政府曾先後頒布過幾個處理西部土地的土地法令。這些土地法令的頒布,推動了對西部土地的開發和向西部移民,擴大了美國的國內市場。但由於出售的土地面積大,價格高,一般的貧苦人民無力購買,無法實現他們自殖民地時期以來就打算在西部建立自由獨立的農莊的願望。而資產者和土地投機商卻乘機套購大批土地,然後分成小塊,高價賣給拓荒的農民,從中謀取暴利,使農民與政府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為了解決西部土地問題,傑斐遜政府於1804年3月26日通過了新土地法令,這個法令改變了以前只出售大面積土地的辦法,允許農民購買一段土地的1/4,即160英畝的土地,每英畝土地的售價降為1. 64美元。而且購買者只需交納1/4的現款,其餘錢款可向國家銀行借貸,貸款期為4年,不收利息。1808年,政府又把無息貸款的償付期延長為5年,期滿後,因小土地購買者仍無力償還貸款,政府只得再次延長還清貸款的時間,並頒布了許多救濟法。同時,政府鼓勵在西部新開闢的土地上建立工廠,發展商品生產。1804年的新土地法令,加快了美國西部土地的開發步伐,在1820年新的土地法頒布前,政府共售出土地1900萬英畝,一些農民在西部得到了土地,建立起自己的小農莊。
    (七)實行《禁運法案》,刺激民族工業發展。在傑斐遜的第二任期內,英國和法國爭奪歐洲霸權和美洲殖民地的鬥爭日趨激烈。從1804年起,雙方都禁止中立國船隻與敵對國家進行貿易,企圖用封鎖的方法,來困死或扼殺對方。法國採取的是封鎖歐洲大陸的政策,禁止所有歐洲大陸國家與英國通商。英國則依仗其強大的海軍封鎖了海洋,不僅禁止歐洲大陸國家與法國通商,而且禁止美國與法國通商,並攔截美國船隻,無理捕捉美國水手,從1803到1807年,英國共捕獲美國船隻500多艘。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障本國船隻的航行安全和對抗英法兩國的封鎖政策,1807年12月22日,傑斐遜政府通過了著名的《禁運法案》,禁止一切美國船隻離開國境駛往外國港口進行貿易;禁止某些英國工業品入口。《禁運法案》通過後立即生效,此後接連14個月,所有未去國外的美國船隻,都只得停泊港內或僅從事沿岸貿易。《禁運法案》不僅使美國的船隻和貨物避免被捕獲、毀壞,而且還避免了美國捲入國際武裝衝突中的危險,維護了美國的獨立自主權利。《禁運法案》的實施,使外國、特別是英國的工業品無法進入美國市場,因而刺激了美國工業的發展。過去一些一直從事海上貿易的資本家,紛紛把資本投入國內製造業,當時的美國普遍產生了一种放棄依賴外國貨,發展民族工業的奮發精神。禁運期間,美國的毛紡織業、麻紡織業、造紙業、冶鐵業等基礎工業和其他工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從前需要從英國進口的貨物開始在美國製造。《禁運法案》成為美國工業發展的前驅,但它使一向繁榮的美國海上貿易和航運業受到一定的損失。
    (八)採取措施幫助印第安人由狩獵生活轉向農耕生活。傑斐遜在任期間曾多次寫信給印第安人酋長,勸說他們放棄原始的狩獵生活而從事農業生產。在他的反覆勸說下,許多印第安部落放棄了傳統的狩獵生活而從事農業生產,這對推動印第安人社會的發展,使其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非常有利。同時,也使大量用於狩獵的土地開墾成為農田,擴大了美國的農田面積,促進了美國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又為工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軍事

    海軍緊縮政策
    傑斐遜執政第一年大幅度削減海軍經費,使海軍遭受嚴重打擊:到1801年底,美國海軍僅有6艘快速戰艦和1艘三桅縱帆式帆船,其餘艦船都被拆除武器拍賣,所有在建和計畫建造的艦隻都成為泡影;僅存的6艘快速戰艦也只允許配備2/3的額定人員,其餘軍官全部退役,特工人員和文職人員都被解僱;建造乾船塢和港口工事的工作被放棄。傑斐遜緊縮海軍的政策遭到海軍內部的強烈抵制,以致他先後物色的4位海軍部長人選都拒絕出任這一職務。
    此後在同北非海盜國家的戰爭中,美國政府被迫逐漸增加海軍經費,使其由1802年的91.5萬美元增加到1805年的140萬美元。同時,對北非海盜國家的戰爭卻激發了傑斐遜對炮艇的極大興趣。在北非地中海沿岸的淺水海域中,炮艇發揮了重要作用,歐洲國家和北非海盜國家也擁有此類艦隻,用於海岸和港口防禦。當時的公眾輿論認為,一支由炮艇組成的艦隊能夠驅走甚至捕獲或擊毀敵人的快速戰艦。在傑斐遜看來,建造一艘炮艇只需要數千美元,這是很划算的。傑斐遜向國會和海軍將領及華盛頓造船廠負責人歷數了發展炮艇的種種好處,建議建造200艘炮艇。1803年,國會批准建造15艘炮艇,其中8艘被派往地中海服役,1805年又建造了25艘。1806~1807年期間,新造了238艘。這些炮艇每艘長50英尺、裝備1門長炮。大量炮艇和海岸要塞的建造,表明了發展炮艇逐漸成為傑斐遜海軍政策的核心,聯邦黨人發展快速戰艦的海軍政策被徹底放棄。
    對外戰爭
    巴巴裏海盜,即從15—16世紀之交開始活動於地中海南岸、非洲北部的穆斯林海盜。他們開始附庸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繼而以摩洛哥阿爾及爾突尼西亞的黎波里等北非國家為基地,打著伊斯蘭聖戰旗號,在地中海水域大肆捕捉和販賣基督徒水手。在華盛頓以及繼任的亞當斯政府時期,美國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海軍力量,只能採取“購買和平”的方式,避免巴巴裏海盜對美國商船的劫掠。
    1801年3月13日,即托馬斯·傑斐遜就任總統後的第9天,國務卿詹姆斯·麥迪遜收到了的黎波里統治者尤瑟夫·克拉瑪尼(Yusuf Karamanli)帕夏的來信,要求美國每年除例行繳納貢金2.5萬美元外,新增保護費22.5萬美元,且需立即繳納,否則就採取戰爭行動。面對這一挑釁,傑斐遜決定以戰爭解決困擾美國多年的海盜問題。3月20日,傑斐遜做出派遣一小股軍隊前往的黎波里水域保護美國船隻和公民安全的決策,並得到了國會授權。根據該年末傑斐遜遞交國會的國情咨文,美國軍艦到達地中海後,美國貿易面臨的危險得以解除,“敵船人員傷亡慘重”,而美方“無一損失”。
    1802年2月,國會授權總統全權決定是否把海軍用於“進攻行動”。1803年2月,國會決定撥款建造4艘適於內河作戰的淺水軍艦,武器設計用於轟擊海岸。到1803年,美國最好的軍艦,“阿格斯”號、“切薩皮克”號、“星座”號、“憲法”號、“企業”號、“無畏”號、“費城”號和“妖女”號均駛入地中海,封鎖了北非港口,並執行了一系列突襲和攻城的行動。
    然而,隨著1803年10月底“費城”號在的黎波里附近擱淺以及307名官兵被俘,美國海軍在北非的軍事行動陷入僵局。1803年下半年,美國外交官威廉·伊頓(William Eaton)開始實施由他策劃、得到傑斐遜和麥迪遜同意的推翻尤瑟夫·克拉瑪尼帕夏政權、扶植親美的哈米特·克拉瑪尼(Hamet Karamanli)上台的軍事政變計畫。在哈米特的幫助下,伊頓招募了一支由500餘阿拉伯人組成的僱傭軍,在美國海軍的協助下,於1805年4月攻陷了的黎波里重鎮德爾納。在地中海指揮軍事行動的海軍準將塞繆爾·巴龍(Samuel Barron)和美國駐阿爾及爾領事托比亞斯·利爾(Tobias Lear)遵循有限戰爭的方針,決定利用有利的軍事形勢與帕夏達成和解。面對美國的恩威並施,的黎波里同意和談,雙方於1805年6月4日簽署協定。協定共20條,除宣布實現和平、美國支付6萬美元以贖回所有被俘船員外,第四、第八和第十四條,分別規定了非交戰國的中立權、雙方船隻自由停泊海港不受侵犯以及公海航行自由等諸多涉及美國核心利益的權利。這被稱作第一次巴巴里戰爭,通過此戰,美國基本上獲得了在的黎波里水域內自由通商航行的權益,也達到了“敲山震虎”、警告歐洲大國尊重美國海洋權利的國際政治目的。

    外交

    托馬斯·傑斐遜在任期間,處理對外關係時,依照“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原則。
    對外擴張
    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中,法國敗北,喪失了對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地區的控制權,西班牙接管了路易斯安那,但是法國無時無刻不想重返北美。美國獨立以後,急需向西部擴張,因此不斷向該地區滲透,對此西班牙人感到十分恐慌。西班牙無力抵制美國的滲透,因而有意把路易斯安那地區再還給法國,以此作為遏制美國滲透的屏障。1801年,雙方簽訂了一個秘密條約,達成協定,法國接管路易斯安那地區,同時保障西班牙在該地區的某些權利。這對於美國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威脅,因為法國政策強硬,如果法國占領了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美國將失去一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傑斐遜立刻和國務卿詹姆斯·麥迪遜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指令美國駐法公使羅伯特·利文斯頓和美國駐西班牙公使查爾斯·平克尼弄清楚這個秘密條約的具體條款,並聲稱“誰占領紐奧良,誰就是美國的敵人”。
    1802年7月14日,西班牙國王命令紐奧良總督取消美國的存棧權(在奧爾良港口存放貨物的權利),阻塞了美國沿密西西比河南下運送貨物的渠道。傑斐遜認為這是法國挑唆的結果,於是在密西西比河流域集結軍隊,做出隨時準備進擊紐奧良的樣子。但是,面對強大的法國,傑斐遜並不想真正開戰,他不過是以戰爭對法國進行恫嚇和要挾,試圖將法國的勢力排斥在路易斯安那之外。在集結軍隊的同時,傑斐遜派譴門羅和利文斯頓前去巴黎商談以購買的方式取得紐奧良和佛羅里達。鑒於當時的國際局勢,法國也急於解決路易斯安那問題。雙方商談的結果是,美國只用了1500萬美元就買到了整個路易斯安那,和平解決了路易斯安那危機。路易斯安那購買成為傑斐遜總統任期內最大成就之一。
    海上貿易自由
    傑斐遜就任總統之時,正是拿破崙戰爭的戰火席捲歐洲大陸之際。英國利用其海軍優勢,對法國及其殖民地進行了嚴密的海上封鎖,同時強征水手進入英國海軍服役,許多美國水手也成了被強征的對象。到傑斐遜執政後期,這種局勢愈演愈烈。1807年6月22日,英國的“豹”號軍艦炮擊美國的“切薩皮克”號軍艦,美國海員死傷多名,訊息傳到國內,國內反英情緒急劇膨脹,從平民百姓到國家上層人物,都認為有必要通過一場戰爭來解決爭端,但傑斐遜卻主張儘可能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到10月底,形勢有所緩和,英國的海軍作戰部隊退出漢普頓港海域,商業部也報告,自切薩皮克號事件以來英國搶劫商船的行為有所收斂,國內民眾的情緒穩定下來,這時傑斐遜派美國代表與英國交涉。不久從英國傳來訊息,英國只同意為傷害“切薩皮克”號道歉賠款,而對傑斐遜提出的終止騷擾美國貿易和停止強征美國人服役的要求置之不理,美國政府把強征服役問題同“切薩皮克”號事件聯繫在一起解決的企圖失敗了。傑斐遜仍然沒有選擇戰爭,他採取了禁運的措施。在歐洲的戰爭中,法國從大陸上封鎖英國,英國從海上封鎖法國,美國商船成為雙方搶劫的犧牲品。為使美國商船免遭搶劫,1807年底、1808年初傑斐遜簽署了兩個禁運法,禁止一切美國船隻離開國境。禁運政策給美國的對外貿易帶來了嚴重損失,並引發了連鎖反應,使國內製造業陷於蕭條。傑斐遜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措施,是因為不想同英國開戰,對於英法這樣的強國,傑斐遜總是採取低調的自我防禦。

    主要影響

    發明創造

    旋轉門、升降梯
    托馬斯·傑斐遜是一個興趣廣泛,極喜歡自己想出一些新鮮玩藝兒的人。他家客廳的雙開大門,兩扇門會同步轉動開閉,是他自己在地板下安裝了連動兩個門軸的裝置。地下室廚房裡做好的飯菜,通過升降梯送到樓上餐廳,這個裝置在現代的飯店裡司空見慣,卻是傑斐遜第一個搞出來的。
    日曆鐘
    托馬斯·傑斐遜改造了自己家牆上的鐘,裝上了一個垂直移動的指針,用來指示星期幾,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日曆鐘。
    複寫裝置
    托馬斯·傑斐遜一輩子寫下大量書信文稿,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複寫紙,他設計了一個特殊的複寫裝置,能夠一次得到兩份一模一樣的書寫稿,所以他寫的信,自己都有一份底稿。
    手提式寫字檯
    因為經常出門,托馬斯·傑斐遜發明了一個手提式的寫字檯,提在手裡是個手提箱,放下蓋板就是一個寫字檯,翻開就是他自己喜歡的紙,小抽屜里有墨水瓶,鵝毛筆,還有削鵝毛筆的小刀。側面的抽屜里有他日常用的小用品,還有政治家必用的封蠟和封印。總之,箱子雖小,但一個紳士在書房裡需要的東西卻樣樣俱全,不管到了什麼地方,他都有自己需要的東西了。
    改良犁鏵
    托馬斯·傑斐遜還改良了一種犁鏵,得到過國際組織嘉獎。

    政治成就

    領導廢止《湯森法案》
    1769年,在反對 《湯森法案》的鬥爭中,維吉尼亞議會作出了抵制這一稅法的決議,維吉尼亞總督強令解散議會,而議員們則將會址轉移到雷利酒店的阿波羅大廳繼續開會,形成了“被解散的議會”。當時,托馬斯·傑斐遜與喬治·華盛頓、派屈克·亨利理察·亨利·李成為這個議會的核心人物。在他們的領導下,《湯森法案》終於被廢除。
    起草《獨立宣言》
    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托馬斯·傑斐遜與華盛頓、富蘭克林一起到維吉尼亞參加了這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傑斐遜被任命為《獨立宣言》的主筆人。大約半個月的時間內,傑斐遜完全忙於起草和修改宣言的工作,他字斟句酌,仔細地推敲詞句。當時,他的母親突然過世,一個孩子夭折,妻子患有重病。在內心極度苦楚的情況下,傑斐遜寫出了《獨立宣言》。《獨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權利,將啟蒙運動以來的不同哲學家所闡述的自然權利、社會契約等抽象觀念轉化為具體的政治行動和原則。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國家的目的在於保障國民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國家的正當性來源於被治者的同意。
    改革維吉尼亞州立法
    1776年10月,傑斐遜投入改革維吉尼亞州的立法工作,提出廢除長子繼承法和續嗣限定法兩項法令及宗教信仰自由法案。
    編寫《維吉尼亞紀事》
    1781年,傑斐遜編寫了《維吉尼亞紀事 》一書,書中描述了該地區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提出了宗教自由的思想;批判了奴隸制;主張將美國建成一個獨立的農業和手工業者的自由、民主的社會;批駁了某些歐州作家對美國所作的種種歪曲報導,提高了美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貨幣十進制
    1783年至1784年間,傑斐遜擔任國會議員,向國會提交了一系列重要法案,根據他的意見,國會採納了貨幣的十進位制,因而傑斐遜被稱為“美元之父”。
    民主共和黨領袖
    托馬斯·傑斐遜就任美國第一任國務卿,傑斐遜敏銳地預感到現在的政府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民主的挑戰,他和麥迪遜站在同一立場上,開始了與財政部部長漢密爾頓針鋒相對的鬥爭,這使得政府內部開始形成民主共和黨聯邦黨兩大政治派系,傑斐遜和麥迪遜成了民主共和黨的領袖。他們創辦了一份報紙——《國民公報》,來消除親聯邦黨人的《合眾國公報》的影響,這份報紙的目的主要是揭批漢密爾頓的“君主制陰謀”,幾乎所有漢密爾頓的財政政策都被該報指責。這份報紙的出現,奠定了傑斐遜在民主共和黨的領導地位。
    通過專利法
    1790年,華盛頓就任總統的第二年,他就讓托馬斯·傑斐遜儘快確立專利保護制度。就在華盛頓總統任內,傑斐遜一手操辦,美國通過了保護創新和發明的專利法,從此美國成為世界上保護創新最嚴格的地方。
    《議會實施手冊》
    1796年,傑斐遜被選為副總統。在此任間,傑斐遜寫了《議會實施手冊》,闡明了許多有關議會的規則,直到現在仍在美國國會兩院實施。
    起草《肯塔基決議案》
    1798年7月,聯邦黨人多數派通過了《外國僑民法》和《鎮壓叛亂法》,等於取消了保障人民自由和權利的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因此,這兩個法津遭到了傑斐遜的堅決反對,同年,他起草了《肯塔基決議案》,嚴厲譴責了聯邦政府摧殘民主權利的行為,重申州權理論,並鼓舞民主共和黨人要堅持鬥爭,迎接1800年的大選。

    教育成就

    起草教育法案
    托馬斯·傑斐遜強調教育是國家的事務,要通過立法來辦教育,並且主張把幫助學校辦教育寫進憲法。作為一名教育實踐家,他先後起草了《關於更普遍地傳播知識的法案》《關於改革威廉與瑪麗學院憲章和法案》《建立公立國小制度的法案》《關於建立維吉尼亞大學的法案》《維吉尼亞大學章程》《維吉尼亞大學的目標與課程規程》《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案》和《公共圖書館法案》等與教育有關的近10部法案和其他法規檔案。其中,他於1779年在維吉尼亞州提出的《關於更普遍地傳播知識的法案》,通過呼籲建立廣泛的公立學校制度來教育人民。不僅為美國各州和歐洲各國提供了一個周密而完善,合理而可行的公共教育制度的法制藍圖,而且作為“美國公共教育的第一個憲章”載入史冊。
    創建維吉尼亞大學
    托馬斯·傑斐遜十分重視教育的價值,他試圖將威廉與瑪麗學院改造成為州立大學,並為之努力多年,但最終歸於失敗。他認為,教育是防止暴政、維持和鞏固共和主義實驗並使其變得強大的手段。然而,他無法在維吉尼亞州找到培養共和主義理念的愛國者和不受教派限制、充分傳授全部有用的學科知識的大學。
    托馬斯·傑斐遜(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
    維吉尼亞大學圓頂大禮堂前的傑斐遜雕像
    維吉尼亞大學的創建最早源於阿爾伯馬爾縣的中心學院。因為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鎮附近地區缺少足夠的學校,當地居民很早就提出了建立阿爾伯馬爾學園的要求,並最終於1803年獲得了建校特許狀。但是直到1814年3月25日,學園董事會才召開第一次會議,傑斐遜建議選舉補充空缺的董事職位以達到法定人數,會議最終選出了18人組成的新董事會,並任命了董事會主席和秘書。會議決定成立“籌資委員會”,著手發行彩票、募集捐贈、爭取州的撥款等措施為學園籌措資金,同時成立校址委員會以確定校址。傑斐遜應董事會請求撰寫了組建大學計畫的報告並提交給州議會。州議會拒絕了“每年將文化基金的全部利息撥付學園”的請求。但是同意將出售荒地所得及利息撥付給學院,對申請中提出的“減少董事會人數,明確其職權責,改學園名為中心學院”等要求予以批准。
    1816年2月14日,州議會批准了《在阿爾伯馬爾縣建立學院的法案》。由阿爾伯馬爾學園開始的建校努力在改名為“中心學院”的條件下得以延續。傑斐遜向州長尼古拉斯提議,改組原有董事會,按照“代表廣泛性”的原則,在全州範圍內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人擔任董事。尼古拉斯州長採納了這個建議,最終任命傑斐遜、詹姆斯·麥迪遜、詹姆斯·門羅等人組成新一屆的董事會。1817年5月,中心學院第一次董事會會議在夏洛茨維爾召開,通過了此前由傑斐遜等人選定的校址,同時任命了學監兼財務主管。經過清查學院資產狀況發現,學院的資金僅有捐贈的44,115.33美元,根本無法支撐傑斐遜宏大的建校計畫。為此,傑斐遜試圖爭取州文化基金的支持。然而,維吉尼亞州議會對公共教育的興趣主要在針對窮人的初級學校上,他們主張將文化基金用於初級學校。而傑斐遜關注的是一所教授最高程度科學的州立大學,並提出了詳細的建設計畫和原則。此次爭取文化基金正是邁向大學的必要步驟。傑斐遜的建校計畫在州議會上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一些議員反對政府支持公共教育,即便支持,也應支持學園而不是大學。
    1817年10月,傑斐遜起草了《建立公共教育體系的法案》,提出“不花文化基金一分錢”來實施初級教育的計畫,以及建立地方學院和一所大學的提議。1818年2月,參議院以14:3的票數通過法案,規定每年撥給初級學校45,000美元的資金,撥給“維吉尼亞大學”15,000美元的資金。
    1818年2月,經過多方努力,建立一所大學的議案最終獲得了州議會的通過。傑斐遜通過蒐集本州各縣的距離、人口、道路交通等信息,以此來論證中心學院所在地乃是州的地理中心和人口中心。隨後,他又統計了阿爾伯馬爾縣超過80歲老人的數量,以證明其氣候有益健康。中心學院最終成功被確定為大學的校址。此後,傑斐遜就立法議會提出的其他要求起草報告,形成了《關於維吉尼亞大學選址委員會的報告》,又稱《維吉尼亞大學籌備委員會報告》。該報告是傑斐遜按照維吉尼亞州議會的要求為維吉尼亞大學建校構想撰寫的報告,詳細闡述了傑斐遜的州立高等教育理想,被稱為“大學的藍圖”“對大學設定與面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是“美國教育史上發布的這類檔案中最有意義和最富啟發性的”。傑斐遜為這所大學構想的目標包括:
    1.培養政治家、議員和法官,他們乃民眾繁榮昌盛之所依,個人幸福快樂之所系;
    2.闡述講解政府的原則與架構,指導國家之間交往的法律、我們自身所賴以治理國家的法律,宣揚一種合乎理性的立法精神,在杜絕一切對個人行為所強加的不合理和多餘的限制的同時,使我們在不侵犯他人相同權力的情況下享有行動自由;
    3.協調、促進農業、製造業、商業的利益,並通過形成廣聞博見的政治經濟見解,為公共工業營造一個自由空間;
    4.發展青年人的理性思維能力,豐富其思想,培養其德行,發展其美德與秩序之精神;
    5.教授數學和物理科學知識,促進藝術的發展,增進人類生活的健康、生機與舒適;使之養成思考及正確行動的習慣,成為他人的道德典範、同儕幸福的表率。
    為實現這些目標,傑斐遜設計了一個包含古典課程和現代實用課程的廣博課程體系。傑斐遜排除了神學課程,把講授與道德有關的規範與責任劃歸到倫理學教授講授的範圍,從而第一次在大學實踐了宗教自由原則。
    1818年12月8日,《維吉尼亞大學籌備委員會報告》正式提交到議會。1819年1月18日,眾議院進行表決,中心學院以114:69的多數票贏得了決定性勝利,最終確立為大學校址。五天后,參議院以22:1的票數通過並批准了《建立維吉尼亞大學的法案》,給予大學法律地位的建校特許狀,正式確立了中心學院所在地夏洛茨維爾作為維吉尼亞大學的校址,並將中心學院與維吉尼亞大學合併,其資產轉移給維吉尼亞大學,維吉尼亞大學成為了具備合法性的法人團體,維吉尼亞大學正式誕生。
    維吉尼亞大學課程設定的基本原則主要體現在《維吉尼亞大學籌備委員會報告》中。報告將開設的課程分為10大門類,分別是古代語言、現代語言、純數學、物理數學、自然哲學、植物學和動物學、解剖學和醫學、政治學、法學和道德哲學。除了正式規定的課程之外,還有三類非正式課程:身體鍛鍊和軍事演習;手工訓練;舞蹈、音樂和繪畫。這些占據娛樂時間用來豐富生活的活動交給輔助的教師負責,由學生自費完成,大學可以提供場地。傑斐遜以“實用”為標準的課程選擇原則影響了南部和西部一大批新興州立大學的課程設定,代表了實用主義高等教育哲學在美國的最初發展。
    1824年,維吉尼亞大學董事會接受了選修制,在章程中明確規定“每位學生都有且只有參加自己選擇的學院的自由”。與今天的選修制不同的是,這種選擇自由是選擇學院的自由而不是選擇具體科目的自由。由於當時知識專業化程度較低,許多學科尚未分化,在實際意義上,這種選修是一種學科大類的選修,而且一旦選定就要跟隨教授學習固定的課程。選修制度的實施是傑斐遜學術自由原則在學習自由上的具體體現。與此前教派學院中單一的必修課程截然不同,它給予學生選擇學院和修學年限的自由,從而在整個美國高等教育中開創了一種新的課程管理制度。
    在學生管理上,傑斐遜認為,建立在恐懼之上的管理不會帶來良好的品行,相反,用榮譽和自尊引導充滿生氣的年輕人才不會使他們做出喪失體面的輕率舉動。為此,他將維持紀律的責任更多地留給了學生,建立了由6人組成的學生自治團體,他們“由教師從最正直的學生中選出,其職責是成自治團體、調查真相、提出懲罰建議。”董事會建議,被指控犯有輕罪的學生由他們的同齡人來處理,讓他們從中學會自我管理與合作;重罪則要受到教師的詳細審查。

    建築成就

    托馬斯·傑斐遜不僅是政治家,更是一個建築師。他親自設計建造了蒙蒂塞洛莊園。這座莊園的主建築兼具古希臘和羅馬建築風格,在採光、通風、節能、實用等方面多有創意,採用多利安式的門廊,白色的圓頂以及低矮的紅磚為主體的搭配。
    傑斐遜對維吉尼亞州議會山莊的建築設計亦有貢獻,該建築以法國南部尼姆(Nîmes)的古羅馬式廟宇——方堂(Maison Carrée)為原型。傑斐遜的建案開啟了美國後續的聯邦式建築風潮。
    傑斐遜還親自規劃了維吉尼亞大學校園的建築風格。他大量使用古羅馬風格的建築,並在其中有所革新,認為這才能體現美國人民主與創新的精神。與牛津、劍橋、哈佛等大學截然不同,維吉尼亞大學拒絕哥德式的尖頂,而以雪白小巧的亭樓為主。樓與樓之間的間距很大,給人一種開放自由之感。亭樓之間大都有白色圓柱連成一條條走廊,與開闊的綠地相輔相成。校園主樓TheRotunda模仿古羅馬的萬神廟,是整個學校的核心。1976年,美國建築學會將其評為美國建國200年中最讓人驕傲的建築。

    政治理念

    1.威脅來自強權政府
    傑斐遜認為自治是人的天賦權利。傑斐遜在信中寫道:“我確信,如果天意沒有注定人永遠不得自由(相信這點是褻瀆上帝的),秘訣就在於使他自己保管有關他自己的權力”,而且世界上每一個人和每一個集體都有自治的權利。他們的這種權利是與生俱來的。什麼樣的政體可以讓人民實現自治呢?傑斐遜在寫給詹姆斯·麥迪遜的信中寫道:
    人類社會存在於三種大相逕庭的形式下。1.存在於沒有政府的狀態下,例如在我們的印第安人中間。2.存在於有政府的狀態下,其中每個人的意志都有一定影響,例如較小程度在英國,較大程度在我們的州。3.存在於強權政府下,例如在其他一切君主國以及大多數共和國。要了解生活在最後一種形式下的痛苦,就必須把它們予以揭露。這是狼對羊的統治。我不知道第一種形式是不是最好的,但是我認為它和較多的人口是不相容的。第二種形式有很多好處。在那種形式下,多數人享受很大程度的自由和幸福。它也有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是容易發生騷亂。但是拿它來同君主國的壓迫相比就微不足道了。我寧愛有危險的自由也不願自由自在地做奴隸。就連這個弊病也有好處。它能防止政府蛻化墮落,促進人民對國家大事的關心。我認為時不時發生一次小規模的叛亂是件好事,它在政治界就像暴風雨在自然界一樣地必不可少……造反是對於政府的健康必不可少的良藥。
    由此可見,傑斐遜非常痛恨君主政體、貴族制政體。
    2.建立自下而上的共和政體
    傑斐遜想要的政府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共和政體。傑斐遜反對權力的集中。他說:“破壞世界上曾經有過的每一個政府的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的是什麼?是把全部責任和權力合併起來,集中在一人或一批人手裡……讓全國政府處理國防以及對外關係和聯邦關係;州政府處理公民權利、法律治安以及與州有關的事務;縣政府處理縣的地方性事務,區政府處理區的事務。把這些共和國從全國性的大共和國到其所有從屬機構一分再分,直到每個人都管理自己的農場,每個人自己的眼睛能監督的都由他自己監督,這樣一切事情就能辦得最好……”。在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傑斐遜主張“支持州政府的一切權利,把州政府當作管理內部事務最有效的行政機關以及抵制反共和傾向的最牢靠保障”。
    為此,傑斐遜提出了“百戶邑”的方案,這個方案就將共和政體與對人民的教育結合起來了。傑斐遜敘述“把每個縣劃分為五六英里見方的小區,稱為百戶邑,每個百戶邑都設立一所學校,教學生讀、寫和算術。教師由百戶邑供養,百戶邑內每個人都可以送子女免費入學三年,以後只要出錢,願意讀多少年都可以……這個法案的所有觀點中,最重要、最合理的一個觀點是使人民成為他們本身自由的可靠的、而且是最終的保衛者”。通過這個方案,人民可以接受教育,可以閱讀報紙,可以運用自己的理智獨立思考。百戶邑還是最低一級的人民自治組織,傑斐遜構想“每個百戶邑的邑長可以召集全體居民開會,讓居民投票表決,把投票結果上報縣行政委員會,縣行政委員會把所有百戶邑的投票結果集中起來,當作總的權威,這樣,全體人民的意見就能公正地、充分地、和平地表達出來,經過討論,由全社會共同以理智做出決定”。
    傑斐遜還主張用民兵代替常備軍。他說:“我承認,我對一個軍事力量非常強大的政府沒有好感。它總是壓迫性的。它使統治者逍遙自在,而人們卻飽受苦難。”傑斐遜反對行政官連選連任。他說:“我從封建歷史中,也認識到終身官職是多么容易逐漸發展成為世襲。”他也反對法官終身任職。他說:“一個從屬於國王意志的司法系統業已證明是國王手中最富有壓迫性的工具。”
    3.農民觀、經濟觀
    在傑斐遜的觀念里,農民是最好的公民,他認為農民有著維持共和政體所必需的美德。這一思想可能是基於“對經濟上自食其力與政治上獨立自主的對應關係的理論以及對自由勞動的價值的重視。”當然,這也同美國當時的國情有關,“人口90%以上是鄉野村夫,大多數是土地保有者,沒有貧窮的兩極分化,沒有嚴密的階級組織”。如果按照傑斐遜所說“共和主義的首要原則是‘多數裁決’”,那么毫無疑問,傑斐遜是站在農民的立場上的。更重要的是,傑斐遜對維持共和政體和捍衛人民的自由有著近乎瘋狂的執著,政治上的考慮主導了他在經濟上的思考。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中的自由,他曾寫道:“我寧願看到半個世界人口滅絕,也不願這個事業失敗;即使每個國家只剩下一個亞當和一個夏娃,只要他們是自由的,也勝於目前的狀況”。
    傑斐遜希望美國如果不是永遠,那么,至少應該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一個農業國。
    在1785年,傑斐遜給約翰·傑伊的信中寫道:“耕種者是最有價值的公民。他們是最活躍、最獨立、最道德高尚的,他們被最耐久的紐帶同他們的國家連線在一起,並且與國家的自由和利益融為一體。因此,只要他們能在農業中找到工作,我就不會把他們變成海員、工匠或任何其他人……我認為工匠是助長罪惡的人,是被用來全面顛覆國家一切自由的工具”。在1804年傑斐遜仍然在信中寫道:“讓我們所有的勞動力都從事農業勞動豈不是更好嗎?……我們應該承認農業工人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對從事製造的工人占有優勢”。其實,傑斐遜堅持這樣的想法,也跟美國地廣人稀的國情有關,以及基於“為了消除儘可能多的戰爭起因,我們最好把海洋完全放棄”的中立國思想有關。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由於傑斐遜對維持共和政體、保障人民的自由有著近乎瘋狂的執著。

    司法觀點

    傑斐遜認為法官應為技術性專家,不能設定政策。他譴責最高法院於1801年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一案中的判決為違反民主,但無法在國會中取得足額支持以提出憲法修正案來駁回該判決。他在《對最高法院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判決的批評》中指出:以法官為一切憲政疑義之最高仲裁者之說法十分危險,任何釋憲的法官皆可置我等於寡頭獨裁之下。我們的法官既與常人一般正直,亦無逾常人。法官們對黨派、權力與自身特權之偏好,亦無異於人。他們的權力最是危險,因其為終身職,且不如其他部門一般對選民負責。“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托馬斯·傑斐遜(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
    傑斐遜紀念堂

    新聞思想

    傑斐遜堅決擁護新聞自由,他的一生都在闡釋和踐行著其新聞理想。傑斐遜的新聞自由思想和實踐涵蓋內容十分廣泛,締造了一個開放的“至上論新聞觀”。具體來說,就是新聞立法、第四權力觀、新聞事業教育功能。
    (一)新聞立法
    傑斐遜堅持新聞立法,是其新聞目的觀的體現。他秉承彌爾頓等人的新聞自由思想,認為新聞自由是被“造物主賦予的不可讓渡的權利”,必須得到充分的保障。而法律是維護這種權利最為有效和神聖的手段,所以他堅持認為新聞自由權必須被納入法律的範疇。終於,在他的宣傳鼓動和共和派的壓力之下,1789年,國會補充了憲法的10條修正案。該法案在第一條明確規定:“國會將不得制定任何法律……剝奪言論或新聞出版自由。”至此,言論和新聞出版自由才得到美國憲法的根本保障,新聞自由的原則宣告確立。自他開始,新聞自由不再只是一種理想,更成為法律保障的民主內容。從新聞自由的角度來說,他促成了美國新聞自由思想法制化的第一步。
    (二)新聞自由的“第四權力”觀
    傑斐遜秉承洛克分權制衡思想,將新聞提升為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利並駕齊驅的“第四種權力。”在他看來,新聞自由具有反映民意、監督政府的功能,是防止專制和暴政的有效手段。
    傑斐遜的“第四權力”觀,實際上是一種手段觀,是用新聞的監督功能來防止政府蛻化變質甚至滑向專制的境地。從新聞史的角度來看,傑斐遜的“第四權力“觀在理論上具有開創性,他從權力這一角度出發,使新聞媒體一躍有了新的社會地位,大大豐富了美國自由主義新聞觀的內容,並使其獲得了政治上的實踐能力。
    (三)新聞事業的教育功能
    傑斐遜堅持新聞自由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認為新聞有教化民眾的作用,能夠提高國民的政治水平、治理水平。傑斐遜和彌爾頓一樣,認為真理有能夠戰勝謬誤的無可比擬的力量。在新聞自由的社會下,謬誤必然會原形畢露,不堪一擊,而真理留存萬世。新聞自由就是帶領人們走向真理的橋樑。他認為報刊和出版事業是新聞自由的重要陣地,也是文明能夠得以傳播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進步的報刊和出版事業,那么人類文明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蒙受愚昧欺辱。

    宗教思想

    獨立前後的北美,是一個宗教的社會。當時,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教派多達26個,宗教組織竟有3105個,居民幾乎人人信教,即使很多人不是正式教徒,但名義上十之有九是教徒。當時,公理會派教會和聖公會分屬於北、南各州的官方教會。官方教會一般都壓迫和歧視其它教派。
    北美殖民地的這些嚴酷現實,促使傑斐遜從青年時期開始就走上反對宗教壓迫,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鬥爭道路。 他充分認識到壓迫非國教派法律的存在,將還會在有機會的情況下肆虐,因此,他認為有必要利用修改法典的機會制訂一項宗教自由的法律,以求實現在法律上的宗教自由。
    傑斐遜為爭取宗教自由,經歷了漫長的鬥爭歷程,發表了大量的關於教會和宗教問題的言論來表達他的宗教自由思想。他還在青年時期就在頭腦中形成了宗教自由的思想,他在一篇短文中寫道 :“宗教是一種記憶體的、個人的信仰,是人和他的上帝之間的私事,……不容外界力量,甚至教堂 ,更不用說政府干預。”他認為教會是自由的敵人,是愚昧的朋友 ,反對教會與政府結合。 他說:“宗教在它成為國家的工具時,就成為對於自由的威脅。……在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時代,教士總是敵視自由,他始終與暴君聯盟,支持暴君的肆虐,以報答暴君對自己的保護。”
    傑斐遜特彆強調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性,他曾寫道 :“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信仰的權利,而且也不可能放棄。我們對於這個權利只向上帝負責。”他在任維吉尼亞議員的時候,就公開提出了宗教自由的主張。1776年10月7日,傑斐遜被任命為處理宗教問題的19人委員會成員之一,他同宗教界頑固勢力展開了堅決鬥爭,利用各種場合發表意見。他主張一切人應享有發表宗教見解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受強迫參加或維護某個宗教組織,還提出政府應當保護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776年11月,傑斐遜等人起草了一項法案,廢除了宗教上有不同意見和不到教會作禮拜的人為罪犯的法律,議會通過了這個法案,這是邁向宗教自由的一大步。
    1779年初,傑斐遜向議會提出了著名的“宗教自由法案”,目的在於“把猶太教和非猶太教、基督教和穆罕默德教、印度教及各式各樣的不信教者,都置於它的保護之下。”
    “法案”指出:精神自由是人的自然權利,因為上帝在創造人類的同時賦予了人以精神自由,而且這種自由權是上帝給予人的權利中最重要的權利。 在傑斐遜看來,信仰自由是人的自然權利之一,是不能被剝奪和轉讓的。
    傑斐遜提出的“宗教自由法案”,由於他的離任和或保守分子的反對,幾經周折才幹1786年在兩院通過成為法律。 這樣,許多因宗教主張和活動而犯罪的法律被廢除了;不信官方教會的人也不必再捐款了;無論什麼種族的公民都可自由信仰宗教了;政教終於分離了。“法案”在美國歷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的自由的時代”,“在人類進步方面是個裡程碑”。
    傑斐遜的宗教自由思想,包含有兩層意思 :一是任何人都有信仰或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二是任何信教的人有履行其所信教教義和教儀的自由,國家不得強迫任何人履行任何宗教儀節。傑斐遜要求的是取消任何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實現各教派的完全平等和信仰的完全自由,而不是以某種宗教為主而容忍其它教派的存在。
    傑斐遜的宗教自由思想 ,是美國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裡的一次大變革,是法國啟蒙思想家“自然權利學說”“社會契約論”等啟蒙思想在北美的發展。傑斐遜以社會契約論為理論根據,指出組織政府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的一系列權利自由,否則政府就無存在的基礎和必要了。以此說明並強調政府應當保護人們的宗教信仰自由,這符合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自由貿易的需要,也反映了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的原則要求。 因而傑斐遜的宗教自由思想對於揭開當時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表現形式的宗教壓迫的神秘面紗,喚起民族意識的覺醒,順應歷史潮流是有積極意義的。

    歷史評價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他在文學和科學上享有盛名,在寫作上獨具稟賦。他的作品因其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獨具匠心而廣為流傳,為人矚目。
    托馬斯·傑斐遜(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
    年輕時的傑斐遜
    美國政治家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傑斐遜極端狂熱,將不惜一切以推行他的原則,終將和他的聲望或利益不相容。實則這個人同我所知之任何人一樣能夠順時應勢一一斟酌如何有利自己的聲名或利益;這種氣質的可能結果是使體製得以維持,這一體制原來雖然遭到反對,但既已確立,要想推翻勢必危及推翻者。我認為,觀傑斐遜先生的品性,保證可望有一順時應勢的體制,並無生成狂暴體制的可能……況且並無充分理由推斷他有墮落的可能,故可斷定他必不致有越軌妄為。
    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這位偉人在一個民族爭取獨立鬥爭的巨大壓力之下,尚能冷靜沉著,有預見有能力在一份充滿革命氣息的檔案中加入抽象的真理,這真理適用於任何時代的所有人類。
    歷史學家亨利·亞當斯:寥寥幾筆就能勾勒出美國早期所有總統的形象,唯有傑斐遜是個例外,只能用筆尖一筆一畫地畫,畫像是否逼真取決於能否畫出變幻、飄忽的陰影。
    英國歷史學家保羅·詹森:就學識全面、天賦才華、領悟能力和成就造詣而言,從未有過哪個美國人可以跟他相媲美,幾代受過教育的美國人都把他看得比華盛頓和林肯更高。
    美國學者戈登·伍德:無論我們將民主視為個人所擁有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還是視為多數人自我統治的權利,傑斐遜都是民主的最著名、最善表達的代言人。
    普利茲獎得主喬恩·米查姆《權力的藝術:托馬斯·傑斐遜傳》:①傑斐遜的天才之處就在於,他既是哲學家又是政治家,而且常常能同時扮演好兩種角色。②傑斐遜在整頓思想、打動人心方面的能力超群,激情澎湃的同時又不失踏實務實。為實現構想,他妥協退讓,也相機變通。③他代表了一種永恆的戲劇情節:在複雜的亂世當中,通過爭奪國家的領導權實現偉大的變革。
    《中華讀書報》:①在美國歷任總統中,托馬斯·傑斐遜是最難以捉摸的一位。他的思想與性格既單純又複雜——博學多才卻又過分天真,洞悉人心卻又自欺欺人,高擎理想的火炬卻又放縱不羈。②同時代的華盛頓、富蘭克林以及後輩的林肯、羅斯福等人大都歸檔於歷史,唯傑斐遜一直屬於當下,並以巨大的存在感參與到憲制、廢奴、墮胎、醫改、環保、平權運動乃至全球治理等美國各個時期內政外交的重大議題之中,成為檢驗各種信念、原則、真理成色的試金石。傑斐遜的“當下性”讓歷史研究者難以對其蓋棺論定,只好稱他為“多變之人”或“美國偉大的凡人”,認為其真正的遺產是“對遺產的否定”。

    軼事典故

    桃色醜聞

    21歲時,托馬斯·傑斐遜曾向一位朋友的妻子求愛,此事在他任總統期間被作為醜聞曝光,備受詰難。

    喜愛葡萄酒

    1787年,托馬斯·傑斐遜對法國和義大利進行外交訪問,這段旅行使其成為歐洲葡萄酒的忠實愛好者。 傑斐遜最喜歡的酒款是來自波爾多、勃艮第(Burgundy)和蘇玳(Sauternes)產區的頂級年份葡萄酒。此外,他也十分欣賞法國北羅訥河谷(Rhone Valley)埃米塔日(Hermitage)的白葡萄酒、匈牙利的白葡萄酒以及葡萄牙的馬德拉酒(Madeira)。

    多才多藝

    托馬斯·傑斐遜好學多才,興趣廣泛。他是土地測量師、建築師、古生物學家、哲學家、音韻學家和作家。他懂得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還對數學、農藝學和建築學,甚至提琴等感興趣。人們稱他是天資最高、最多才多藝的美國總統。

    大奴隸主

    被稱為“民主之父”的托馬斯·傑斐遜也是個大奴隸主,畢生堅守蓄奴生活,至死拒絕解放自己的奴隸。

    人際關係

    托馬斯·傑斐遜的雙親皆為世居維吉尼亞的移民家庭。
    父親
    彼得·傑斐遜,為農民兼測量員。
    母親
    簡·倫道夫·傑斐遜(1719年-1776年),為艾夏姆·倫道夫(Isham Randolph)與簡·羅傑斯(Jane Rogers)之女,彼得·傑斐遜之表親。
    妻子
    瑪莎·威利斯·斯凱爾頓(1748年-1782年9月),與托馬斯·傑斐遜於1772年1月1日結婚。
    子女
    瑪莎·華盛頓·傑斐遜(1772年9月-1836年),托馬斯·傑斐遜的長女。
    簡·倫道夫·傑斐遜(1774年4月-1775年),托馬斯·傑斐遜的二女兒。
    未命名(1777年5月),托馬斯·傑斐遜唯一的兒子,出生不久即夭折。
    瑪莉·傑斐遜(1778年8月-1804年),托馬斯·傑斐遜的三女兒。
    露西·伊莉莎白·傑斐遜(1780年11月-1781年),托馬斯·傑斐遜的四女兒。
    露西·伊莉莎白·傑斐遜(1782年5月-1785年),托馬斯·傑斐遜的五女兒。
    (以上參考資料)

    後世紀念

    故居、墓地
    托馬斯·傑斐遜的故居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西南約160公里的夏洛茨維爾附近的蒙蒂塞洛。蒙蒂塞洛不僅是傑斐遜的故居,也是其墓地所在。1987年,蒙蒂塞洛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紀念郵票
    1857年—1861年,美國發行了托馬斯·傑斐遜像5美分郵票,郵票分Ⅰ型和Ⅱ型兩個大類以及紅、棕不同的顏色。
    托馬斯·傑斐遜(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
    紀念郵票
    紙幣
    1869年,美國2美元紙幣的肖像人物替換成托馬斯·傑斐遜,直至1966年2美元紙幣因為使用率不高而停產。
    托馬斯·傑斐遜(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
    2美元上的傑斐遜頭像
    國會圖書館
    1897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建造了一座新樓儲藏圖書,被命名為傑斐遜大樓。國會圖書館網站上的聯邦立法資訊名為托馬斯,以表彰其在國會圖書館遭英軍焚毀後,將個人藏書提供給圖書館。
    紀念公園
    1925年3月,美國國會批准建設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公園的花崗岩山體上雕刻著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西奧多·羅斯福亞伯拉罕·林肯的頭像,其中托馬斯·傑斐遜的頭像於1936年完工。
    紀念館
    傑斐遜紀念堂位於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1938年在羅斯福主持下開工,1943年,在托馬斯·傑斐遜誕辰200周年時竣工落成。紀念堂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傑斐遜生前的建築理念,其整體風格和羅馬萬神殿相仿。紀念堂大廳中央矗立著傑斐遜立身銅像,銅像眺望著白宮。紀念館牆壁上有傑斐遜宣讀《獨立宣言》情形的雕刻畫,他的部分著作也被雕刻在館壁上。
    紀念碑
    傑斐遜紀念碑位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又稱“聖路易斯拱門”,由英籍芬蘭建築師伊羅·沙里寧設計。1962年開建,1966年完工,是為了紀念托馬斯·傑斐遜於1803年決定購買法屬路易斯安那地區而建。紀念碑外形是一道銀光閃閃的彩虹,高210米,兩腳相距210米,建在18.7米高的三角基座上,總重16678噸,由142塊尺度不同的雙層三角形中空不鏽鋼構件組成。
    托馬斯·傑斐遜(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
    傑斐遜紀念碑
    紀念活動
    2017年4月13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儀仗隊士兵參加傑斐遜誕辰274周年紀念活動。
    托馬斯·傑斐遜(托瑪斯(美國第三任總統))
    傑斐遜紀念堂內的高大雕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