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比亞斯·斯摩萊特

托比亞斯·斯摩萊特

托比亞斯·斯摩萊特(1721—1771)出生於蘇格蘭邦希爾附近的一個鄉紳家庭。從格拉斯哥大學醫學系畢業後,他一度擔任軍艦上的醫生,在西印度群島呆過一段時間,後返回倫敦開辦私人診所。斯摩萊特利用行醫之餘從事文筆工作,是一個十分多產的作家,著有六部長篇小說,兩部戲劇,編輯和撰寫的非虛構作品多達七十卷,還翻譯過大量文學作品,其中包括三十五卷本的《伏爾泰全集》,被譽為亨利·菲爾丁塞繆爾·理查遜之後18世紀英國最有才能的小說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托比亞斯·斯摩萊特
  • 外文名:Tobias Smollett
  • 出生地蘇格蘭邦希爾
  • 出生日期:1721
  • 逝世日期:1771
生平簡介,作品簡介,文學地位,

生平簡介

托比亞斯·斯摩萊特Tobias Smollett(1721—1771)英國小說家。出生於蘇格蘭。祖父是法官,父親因非長子,沒有繼承權。作者出生後不久,父親去世,成為孤兒。稍長入格拉斯哥大學,同時給醫師當學徒。青年時期就創作了一本詩劇《弒君者》,寫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的事跡,表現了愛國精神。1739年帶了這部作品到倫敦,希望上演,但未成功。1741年他擔任海軍軍醫助手,參加了英法爭奪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戰爭。後退出海軍,在牙買加居留,結婚後於1744年回英,以行醫、寫作為生。1763年前往國外養病,1771年死於義大利。
斯摩萊特寫過詩和醫學論文;還為托利派辦過雜誌(《批評評論》、《不列顛人》),並為此入獄;寫過一部 4卷本英國史及《法、意遊記》(1766);翻譯過《吉爾·布拉斯》和《堂吉訶德》。

作品簡介

西班牙文學傳統的影響,流浪漢小說在18世紀的英國流行一時。斯摩萊特的小說處女作《藍登傳》(1748)就是一部典型的流浪漢小說,它將一系列有趣的事件串聯在一起,表現主人公尋找愛情與財富的經歷。小說有很強的自傳性,是英國第一部揭露海軍內幕的小說,廣泛揭露了英國社會從貴族到賭徒和妓女的各階層,以及他們在法、德的冒險。主人公藍登出生於蘇格蘭的紳士家庭。因不堪其祖父的暴虐,藍登的父親在他很小便離家出走。在沒有父愛的環境成人後,藍登帶上一名侍從到倫敦謀生。經過努力,他獲得醫師資格,當上助理海軍醫生,在海上經歷過種種磨難,一度淪為奴僕並愛上主人的侄女。由於愛情無望,他返回倫敦,因債務纏身被關進監獄。後來,叔父將他救出,兩人一起四處流浪,在西班牙遇見早年離家出走現已身為富豪的父親。藍登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紳士生活。
《藍登傳》是斯摩萊特改造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傳統的產物。它非常“適合英國現代讀者的現實主義欣賞趣味,並且描寫了一個可以辨認的現代世界”。小說最大的特點是故事情節驚險曲折,但人物塑造卻過於平淡無奇。而在其代表作《亨佛利·克林克》中,情況正好調了過來。
《佩雷格林·皮克爾傳》(1751年)的主人公是一位英格蘭人,包含了斯摩萊特一些最為機智和歡快的諷刺。《皮克爾傳》(1751)也是流浪漢小說,以主人公在英、法、荷等地的冒險為線索,刻畫了一系列較好的人物,如令人生畏但心地善良的船長特倫寧。《斐迪南伯爵》(1753)寫一個無惡不作的惡棍的行徑。這部作品和《朗斯洛·格里弗斯爵士》(1760~1762,分期發表,寫一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寫得較差。1769年發表《原子傳》,假託寫日本歷史,以日本和中國作戰為線索,諷刺英國政治。
作者的最後一部小說《亨佛利·克林克》(1771)用書信體裁,通過威爾斯紳士布蘭勃爾一家人在英國和蘇格蘭的旅途中發出的書信,描寫了社會風貌,人物刻劃細膩、幽默,主人公古怪而善良,接近感傷主義小說,常被看作是斯摩萊特最好的小說。 主要記述身患疾病的威爾斯紳士馬修前往巴斯療養,妹妹碧莎及其侍女等人一同前往,然後又途經倫敦,北上愛丁堡,返回威爾斯的經歷。書名中的克林克使他們在旅途中收留的男僕,後來得知是馬修的私生子。全書由不同人物所寫的八十二封書信組成,從不同側面描繪18世紀英國的社會生活圖景,塑造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如令人生畏但心地善良的船長特倫寧。糅合理查遜的藝術手法與菲爾丁的小說主題,表明作者已經擺脫早年模仿流浪漢小說的創作模式,具備了更強的藝術創造能力。

文學地位

斯摩萊特的小說既具有很強的寫實成分,又帶有很強烈的主觀色彩。與菲爾丁和理查遜一樣,斯摩萊特是18世紀英國小說發展過程中起到極其重要作用的人物。經過這些小說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小說這種文學樣式在英國已臻成熟,從而為現實主義小說在19世紀的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