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東凌漁民有一種古老原始的漁獵方式——“打黃姑”。“黃姑”,即黃姑魚。漁民用於“打”魚的工具不是網具,而是毛竹扁擔。一般的竹扁擔不超過5尺,打黃姑的扁擔卻有6至7尺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黃姑
- 時間:五六十年代
- 地點:東凌
- 性質:漁獵方式
黃姑魚介紹,打黃姑介紹,
黃姑魚介紹
黃姑魚系近海魚種,它同鯔魚、鰨魚、鱸魚等一樣,沒有洄游的習性。但每年春天,黃姑魚產卵覓食,常上溯到高潮帶灘涂,甚至港岸。從捕獲的魚腹中,可發現灘涂上生長的一種蒿草。東凌漁民大概是根據黃姑魚的這種特性,悟出了簡易的捕黃姑魚的方法。
打黃姑介紹
“打黃姑”不是每天都可作業的,一般選在海潮的慢流速期,即小汛底、大汛頭。流速快的大汛,落水,“打”不起來;流速緩的清水小汛,由於流速太緩,水清則無魚可“打”。“打黃姑”對風力、風速也有要求,風力太大,風速太快,也不適宜作業,風大浪高,阻礙和削弱了漁人的擊打聲和吶喊聲。
天氣和潮汛雙到位,“打黃姑”的便成行了。漁者的多寡也有講究,人少了,聲勢不足;人員太多,影響分配。一般在10人至20人之間。漁民除攜帶竹扁擔外,還得帶上名為“兜子”的網具。這種網,上有浮泡,下有網腳,不高,但較長。近似內河裡的箍網。拖拽時也不似拉箍網那樣慢悠悠,而是快節奏的。漁諺說:要得死,拽兜子。可見,拽兜子的用力很大,既消耗大量體力,又十分激烈。
“打黃姑”的作業地點,一般選在一邊有港丫,一邊有水窪的平緩而向淺海伸延的大沙灘。所去的人分成兩組:一組人涉到齊胸的水中,用竹扁擔擊水和吶喊,朝水窪的方向趕黃姑魚;另一組人守在水窪的一段,等待下網拉魚。在齊胸深的水中用竹扁擔擊水和吆喝,需要體力和水性,當然,對身高也很挑剔,體高力大才行。竹扁擔擊水聲很脆很響,也傳之很遠。10餘人突然發喊動作,使靜海中遨遊覓食的黃姑魚受驚後慌不擇路,一些向水窪子上部逃去的黃姑魚,便成了兜子網圍獵的漁物。
漁民像瘋了似地拽著兜子踏著海水狠命地奔跑。由於時間短、出力猛,常有一些壯漢拖拽得胸悶頭暈,口生白沫。但看著被拽上灘涂的金燦燦活蹦亂跳的黃姑魚時,大伙兒又顧不得歇息,趕忙捉魚去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東人早已把“打黃姑”這種原始的漁獵方式丟棄。但那種近乎徒手獵魚的生動場景,卻是現代漁業無法再現的,它時時勾起如東人們對當年生活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