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燈,其實就是用稻草扎制而成的草龍,打香燈是上杭客家山村在每年春節或重大節日期間開展的一項傳統民間文娛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香燈
- 主題:以龍為主
- 組成:龍頭、龍身、龍尾
- 發生時間 :初二日夜晚
簡介,習俗,
簡介
龍是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因此,以龍為主的民間活動有許多,如“游大龍”“舞龍”等。“打香燈”,有的地方也叫“舞香龍”“稈龍燈”,這香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十一節組成(其中龍身為九節),另有誘龍的寶珠(簡稱“誘珠”)一節,每節紮上把手,以便舞打。每一年的農曆大年初一剛過,客家山民們就會挑選出村中十幾名強壯的年輕後生組成香燈隊。香燈隊一旦成立,隊員就會在村中的祠堂或祖堂內製作香燈,一般只需半天時間就能夠製作完成。
習俗
等到初二日夜晚,大家吃過晚飯,香燈在後生們舉起的手中伴著鞭炮聲,從宗族祠堂內慢慢地歡“游”出來,每人執一節“香龍”,來到祠堂門前的大草坪上,在有節奏的鼓點聲中,“誘珠”揮舞著,龍頭隨之舞動,龍身蜿蜒起伏,插滿全身香燭的香龍發出片片鱗光,如流星起落,煞是好看。舞龍需來回穿插,調換方向,耍完東西南北,還需在緊促的鼓聲中衝進堂里拜一拜,出來後才可告一段落。在自家族姓的祠堂吹打完一個曲牌後,才可向另一個祖堂或屋場“游”去。
香燈在每游完、舞完一個地方後都有幾分鐘的休息時間,休息時,香燈身上插的每炷香都會被東道主婦人或鄰家主婦爭先恐後地拔去,換上新點燃的香燭。她們把拔去的每一炷香都分別插在自家的廳堂大門、穀倉門上、豬牛欄門上等,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同時各家也會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給點香火錢。
在有些山區,香燈隊的陣容較為浩大,多至五六十人,隊伍分為舞龍組、花燈組、鑼鼓組、後勤組,每組分工明確,花燈組是配合湊熱鬧的,由童男童女擔任,各執一燈,有鯉魚燈、八卦燈、馬燈、寶蓮燈等,走在隊伍最前列;鑼鼓組排在花燈組的後面,敲鑼打鼓需一定的技巧,時急時緩,時重時輕,舞龍隊員才能根據鼓聲韻律節奏進行舞龍,配合才能默契和諧。
打香燈一般鬧到農曆正月二十才結束,最後一晚鬧完後就將香燈化灰送至河溪邊,讓它順著河溪水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