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杭廬豐香燈龍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30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
- 項目序號:60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廬豐畲族鄉位於縣城東南部,居汀江東岸。東鄰藍溪鎮、茶地鎮,西接中都鎮,南聯稔田鎮、下都鎮,北靠臨城鎮、泮境鄉。廬豐畲族鄉歷來文化活動活躍。香燈龍表演在上杭縣廬豐畲族鄉和上杭東南片各鄉鎮流行,具體源起時間無考,人們只知“打香燈”的活動有幾百年歷史了。
打香燈是上杭縣廬豐鄉畲族鄉農民慶豐收、吉祥、企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娛樂活動,流傳甚廣。在廬豐區域,屬豐康村底蘊深、別具特色。
工藝特徵
香燈龍主要由稻草稈紮成,共有龍頭1節、龍身9節、龍尾1節,共11節。每節安上木把以便於舞動。表演時各節均插上點燃的香火,舞起來像流星飛舞,用節奏明快的鑼鼓伴奏,加上接龍時放鞭炮,為節日增添了祥和吉慶、熱烈的氣氛。
工藝流程
“打香燈”是民眾在新年之際祈求平安吉祥、五穀豐登的一項民俗文娛活動。因此,對龍的扎制、表演程式莊重。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由村中族長挑選十幾個青壯年,大家帶來收割下的稻稈集中在宗族祠堂扎制稻稈龍,由技術較好的人扎制龍頭、龍尾,大家齊心協力紮好龍身。
第二天,即正月初二,晚飯後,香燈隊隊員們按分工到祠堂,敬過祖宗,插上點燃的香火的龍,慢慢從祠堂中游出,來到祠堂門前坪中表演,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在“誘龍”的龍珠引領下來回穿插,舞完後要衝進祠堂拜謝祖宗,隨後到各個村莊表演。在表演的間歇時間,家庭主婦們會用點燃的新的香換下龍身上的香,回家插在大門、穀倉、豬欄牛欄門上,以求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同時送給香燈隊紅包。為壯大聲勢,有的香燈隊還配上各種彩燈如鯉魚燈、八卦燈等參加遊走。
此活動一般至正月二十結束,舞完最後一場後,把稻草龍送至溪邊用火燒化,讓溪水沖走,以示龍歸大海之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舞香燈是一項古老的民間遊藝活動,是研究客家文化、畲族文化的樣品。長期以來,通過香燈龍活動,增進了畲、漢民族的文化交流與了解,加深了民族情誼和團結。同時,它活躍、豐富了民眾文化內涵,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為傳統春節增添了喜慶祥和的氣氛、為構建和諧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傳承人物
藍瑞生,男,畲族,1953年3月生,2019年12月被評為龍巖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上杭廬豐香燈龍製作技藝”。藍瑞生繫上杭縣廬豐畲族鄉畲民樂隊隊長,受家族傳統薰陶,自幼跟隨各房族長參與扎制香燈龍製作工序,對民族文化音樂、鼓點敲擊、打香燈技藝有較深的探討,為打香燈技藝不失傳,曾為廬豐中心國小傳述了專門課,培養了一批畲族少年興趣班。
社會影響
節目攝製
2018年4月3日,海峽衛視攝製組一行四人,到廬豐中小拍攝學生香燈龍表演,從多角度拍攝學生舞香龍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