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蓮響,常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蓮響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打蓮響是盛行於水鄉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它源於宋代,發於黃、淮流域,現流傳於江南水鄉春江鎮錄安洲一帶。
明末清初,因連年戰亂和災荒,人們流離失所,被迫外出逃荒,一根棒一隻籃,沿途乞討為生。為博得別人同情,他們以蓮響為道具,用民間小調伴唱,將蓮響擊打肩、腰、腿、足等部位。使之發出悅耳而有節奏的響聲,以吸引觀眾,求得施捨。幾經相傳,逐步演變成一種民間的文藝形式。以供人們欣賞、娛樂、健身等。 蓮響又稱秧歌棒、金錢棍、霸王鞭、打狗棒等。最初竹棒是乞討人用來打狗的,盲人是用來助步的,其表演形式稱之為打蓮響。蓮響多以木棍、竹管制作,長約三尺,開槽四節,安裝銅錢,纏上彩帶即成。
常州市新北區春江鎮錄安洲打蓮響移植復興於上世紀六十年代。1962年,蘇北姑娘朱改英從太興七圩公社高圩大隊嫁到了錄安洲四隊。她在娘家曾參加過公社的打蓮響培訓學習,她到來後將打蓮響這一傳統舞蹈技藝帶到了錄安洲。當時錄安洲文藝宣傳隊召集了10名姑娘,由朱改英負責專門培訓,由此組建了錄安洲第一支蓮響隊。學成後,曾每年春節期間在本地及周邊地區進行演出活動。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該活動一度中斷。2010年在春江鎮文化站的大力支持和老藝人的協作努力下,這一傳統舞蹈得以逐步恢復。
現錄安洲蓮響隊於2010年3月16日重組而成,成員25人,是一支自發自立的文藝隊伍,從動作設計、舞台造型、歌詞編寫(十唱錄安洲)、曲調擬定、道具製作等都由成員自主完成。隊員們身著舞衣、腳穿舞鞋,腰系彩帶,手持蓮響,形成了舞、打、跳、躍的連續動作,隊形靈活多變的格局,並將二龍戲水、五星閃躍、雙鳳爭艷等舞台造型融入其中,凸顯傳統民間文藝的魅力。自成立以來,錄安洲蓮響隊曾參加過市、區、鎮、街道的多場演出,深受民眾的喜愛和好評。
錄安洲蓮響隊為適應時代的需要,於2017年在一群中青年隊員的努力下,認真學習、刻苦訓練,將一場新型的蓮響舞搬上了舞台,讓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並於2018年5月12日應邀參加了江蘇省在蘇州舉辦的蓮響舞大賽,榮獲銅牌獎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