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劇情分析,
劇情簡介
拉拉自小由聾啞雙親撫養長大,某次聖誕節家庭聚會中,她遇見了擅長爵士黑管的姑姑克拉麗莎,並在姑姑的啟蒙下開始學習黑管。馬丁眼見妹妹與自己的女兒情誼漸深,心中卻充滿疑慮,因馬丁自小與克拉麗莎不合。十年後,拉拉優異的表現讓教師建議她接受專業音樂教育。為了培育拉拉,克拉麗莎希望拉拉搬到柏林同住,也為拉拉在當地音樂學校註冊。拉拉瞞著父母,但這場風暴卻在家族聚會中引爆。拉拉不顧一切,搬到柏林和姑姑與姑父葛瑞格同住,並準備音樂學校的入學考試。不幸母親過世,拉拉回家奔喪後體認到自己對父親的責任,卻也因而倍感沮喪。一場激烈爭吵後,拉拉決定永遠離開這個家,回到了柏林。在拉拉入學考試當天,父親出其不意地出現,用手語告訴拉拉,“聽”和“了解”是不同的。就在這一刻,拉拉和父親尋找著彼此世界的交集。
開始的時候拉拉已經八九歲了,是個乖巧懂事的小女孩,父母都是聾啞人,但是他們用手語交流,用親情彼此關懷,我們能感到他們之間無聲卻溫暖的愛。拉拉因為要承擔父母與外界溝通的紐帶,所以沒有太多時間溫習功課,常常受老師的批評,可她一點兒也不埋怨父母。她幫父母打電話、儲蓄,為媽媽用手語給電視畫面配音。聖誕節到了,姑姑送給她一隻黑管,拉拉的音樂天賦得到展現,在老師的指點下,她的黑管演奏技藝不斷提高。父親因為對音樂無法理解和童年的痛苦經歷,反對她學習音樂,他們的矛盾一直持續到拉拉成大成人,離開家去首都專心學習演奏,準備報考音樂學院。在這期間,母親騎腳踏車遭遇車禍身亡,父親把她的死遷怒於拉拉,使他們的關係更僵了,拉拉一怒之下再次離開孤獨的父親和年幼的妹妹。在拉拉參加音樂學院考試的當天,父親突然出現在了考場,他用手語告訴拉拉,他理解拉拉對音樂的愛。父女和解了,拉拉的演奏也很成功。
劇情分析
故事並不複雜,是我們在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那種家人之間因為生活方式和觀念不同而產生矛盾,最終親情消除了芥蒂,感情更加深厚的模式,而且其間還穿插著拉拉的父親和妹妹的隔閡,拉拉的初戀,具備了這一類電影所應有的一切情感和戲劇元素,拉拉的父母聾啞人的特殊身份更可以增加電影的催淚效果。如果讓好萊塢來拍的話,多半又會是一部煽情之作,以情動人,對於這樣的題材,這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打破寂靜》卻顯示出了德國電影一貫的理性色彩,從容,節制,生活化,又不像有些法國電影那樣悶(很奇怪,德國電影一如德國文化傳統,總透著理性和思辯的味道,抒情敘事總是有所保留,不鋪陳,不激烈,即使偏愛好萊塢的法斯賓德和最風格化的赫爾措格也是如此)。電影的色調偏冷,用光自然,表演樸實,並不用種種聲光手段刻意渲染溫情和悲傷的場面。拉拉的父親,在一臉絡腮鬍子下的面部表情始終是那么木訥、呆板,只有一雙眼睛中偶爾流露的憂鬱、倔犟和盡力掩飾的恐懼傳遞著他內心的波瀾,我甚至懷疑他本人就是個聾啞人,而好萊塢是決不會選這樣的演員的。
正常人是很難理解聾啞人的痛苦的,永遠沉默的世界是一個牢籠,拉拉的父母必須依賴拉拉才能和親人交流,接聽電話,與老師交談,甚至看醫生。他們習慣了這種封閉的生活和依賴,哪怕一點點小小的改變,都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不便。拉拉吹奏黑管是第一個改變,女兒沉溺於聲音的世界,身為父母卻絲毫不能理解和回應,原來和諧的家庭成員間悄悄壘起了一道看不見的牆。拉拉希望母親像“正常的媽媽”那樣會騎腳踏車,她卻不知道對一個沒有聽力的人來說,這要冒多大的風險。出於母愛,媽媽學會了騎車,然而後來正是騎車奪走了她的生命,音樂也最終將女兒從最需要她的父親身邊奪走。聾啞的父母,聲音成了他們最大的禁忌,突然闖入無聲世界的聲音,不僅影響他們的生活,甚至威脅他們的生命,奪去他們心靈的依靠,但是父親沒有意識到女兒終究要過正常人的生活,他的固執和恐懼,又變成了女兒走向生活的囚籠。這樣,這部電影就不僅僅成了一個女兒要為父母負起責任來的簡單的感情戲,而是試圖艱難地讓他們互相理解彼此的生活,不要讓寂靜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禁忌,打破寂靜,解放各自的心靈和生活。
因此,這更是一部關於理解和尊重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