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榔舞

打榔舞

“打榔舞”是廣西天等縣的一種壯族舞蹈,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流傳於世已經有1391年的歷史,是居住在天等地區的壯族先民在唐代武德年間至北宋靖康年間為酬謝天公地神賜予的福澤,為祝願年年風調雨順,歲歲國泰民安所創造的用於酬神、還願、祭祀、娛樂等活動的民間舞

基本介紹

其舞以打“榔”為表現形式,以農耕時代稻作生活為表現內容,以當地民間習俗節日為活動時空,具有古樸典雅,節令時令,休閒娛樂等特點,長期以來深受當地壯族人民所喜愛。
“打榔舞”主要道具為木榔,是用一根長約六尺、直徑二尺的大木鑿制而成的大木槽。表演者不分男女老少,有二人對打、四人對打、多人交錯對打等多種方式。“壯家木榔壯人敲咧,振臂揮杵敲起來囉……”,當《打榔舞》的音樂響起後,每人用一米多長的木杵有節奏地敲擊榔壁、榔底和榔邊,動作歡快有力,節奏穩重,聲調若鼓,聞於數里,以此表達壯族人民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幸福吉祥的祈求和渴望。
天等縣壯族打榔舞2007年經縣級專家組審核通過,成為天等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1月廣西崇左市級專家組審核通過,成為廣西崇左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2010年,天等縣《打榔舞》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該舞蹈以其獨特的民族個性和民族風格,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不但在廣西區內具有廣泛的影響,而且在東南亞等地區也同樣具有著廣泛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