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由壯族生產勞動中發展演變而來的體育活動。因器具用扁擔,故名“打扁擔”。
打扁擔一般是婦女的運動,場地可大可小。人數為四、六、八、十人不等,但雙數為宜。打扁擔時,大家圍在長凳兩邊每人拿著扁擔,雙手握扁擔中部,按傳統節奏用扁擔兩端敲打長凳,打法變化多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扁擔
- 民族:壯族
- 類屬:體育活動
- 器具:扁擔
由來,玩法,
由來
一種由壯族生產勞動中發展演變而來的體育活動。因器具用扁擔,故名“打扁擔”。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靜江(今桂林一帶)民間獵禾,取禾心一菜穗收之。室角為大木槽,收食時,取木椿於槽中,其聲如僧封之木魚,女伴以意邊杵成音韻,名日舂堂。每旦是,則椿堂之聲,四間可聽”。秋收以後,人們用樹木挖成槽(也有用石槽的),槽中注入稻穀。用木杵椿谷。每邊站五人,男女間立。在椿打中,時而敲擊槽邊,發出有節奏的敲打聲。後來,木槽用木板代替。用一長方堅硬的木板,放在兩條長橙上。兩旁排列數人,手持扁擔上下對椿,和以鑼鼓節拍轉動。打舂堂演變成打扁擔,木板不用了,直接敲打長橙。有的地方,不用木杵,也不用扁擔,而是用竹竿,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銅錢,敲打起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
玩法
打扁擔一般是婦女的運動,場地可大可小。人數為四、六、八、十人不等,但雙數為宜。打扁擔時,大家圍在長凳兩邊每人拿著扁擔,雙手握扁擔中部,按傳統節奏用扁擔兩端敲打長凳,打法變化多端。動作是模仿打穀、車水、栽秧、椿米、織布、趕牛、下地等勞動活動,有上下對撐,有站立和下蹲,有原地和行進,還有轉身和跳躍等。加之伴以鑼鼓和不時發出的“咳咳”呼聲,表現出強烈的節奏感。該運動套路有“打春堂”、“全家樂’、“大團圓”、“粑田插秧”、“車水”、“收割打穀”、“慶豐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