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打幫鄉
- 地理位置:貴州鎮寧縣西南部
- 面積:74.6平方公里
- 人口:8340餘人
地理氣候,經濟發展,特色產業,反季節蔬菜,打幫河魚,文化藝術,蠟染工藝,布衣戲,民族婚俗,禮儀習俗,
地理氣候
鄉里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480米,年平均氣溫19.0至19.7℃,降雨量1025.6毫米。鄉大部分區域屬於亞熱帶低熱河谷,具有典型南亞熱帶氣候特點,素有天然溫室之稱。
經濟發展
全鄉主要以盛產早熟蔬菜和反季節蔬菜為主,全鄉早熟蔬菜種植面積達2000畝,反季節蔬菜1200畝,年產量達6400噸。關腳、許乾兩村已形成早熟蔬菜專業村,兩村98%以上農戶以種植早熟蔬菜和反季節蔬菜為主。
打幫鄉小辣椒、西瓜、西紅柿、反季節蔬菜種植等逐漸形成品牌。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加大產品向綠色產品轉化的速度。充分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高效、務實的政府,充分發揮部門的服務水平,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搞好招商引資工作,使全鄉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打幫鄉畜牧業發展迅速,全鄉飼養50頭以上的大牲畜戶3戶,10頭以上40戶,飼養規模家禽飼養量也在逐漸增長,全鄉正積極利用小額信貸,信用支農貸款發展種植和養殖業。全鄉將充分利用各種資金髮展特色種植業,立足鄉情,充分引導農戶種植特色蔬菜,進一步規劃早熟蔬菜和反季節蔬菜的種植面積,形成規模,引進先進技術,使產品上檔次,上幾個比較上規模,有份量的項目(打幫鄉小辣椒項目,打幫鄉西瓜種植項目,打幫鄉西紅柿種植項目以及反季節蔬菜種植項目,以及甘庶種植和水果種植項目)逐漸形成打幫鄉品牌。並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在鄉境內建一個上規模的農貿市場。現已向上申報立項甲道村200頭肉牛養殖基地,並規劃2010年前全鄉將建4個養牛專業村,3個養豬專業村,發展各村經濟特色,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加大產品向綠色產品轉化的速度。充分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高效、務實的政府,充分發揮部門的服務水平,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搞好招商引資工作,使全鄉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打幫鄉
特色產業
反季節蔬菜
打幫鄉屬於農業鄉鎮,多年來,在種植水稻、玉米等常規作物的同時,立足我鄉相對海拔較低,全鄉大部分區域屬亞熱帶低熱河谷氣候,天然溫室,適宜種植早熟蔬菜和反季節蔬菜的實際。著力發展特色農業生產,在發展早熟西紅柿、早熟蔬菜等早熟種植產業上有著多年的種植經驗和有優良傳統,近年來以積極發展早熟西紅柿、早熟蔬菜產業為代表,先後形成3個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即以許懷村、關腳村、許乾村為主體的早熟西紅柿、早熟蔬菜生產基地,真正成為促進我鄉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以看牛坪村、龍廣村為主的橘子、黃果生產基地;以夾道、簡益、許慢、許相、納建等村為主的砂仁、板栗、甘蔗生產基地;依託國家西電東送重點工程董箐水電站的建設,努力打造為以關腳村、許乾村、許懷村、納建村和許相村沿湖村寨的庫區湖泊旅遊和農家樂。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大力推廣立體種植,提高複種指數,延伸產業鏈條。加強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集散基地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打幫河魚
打幫河魚(俗稱“豬嘴魚”),是鎮寧縣打幫鄉有地方特色的魚類名品。該魚靠舔吮江石上的岩漿和苔蘚為食,性喜低熱河谷地帶,在河流衝擊地帶才能繁殖。嘴稍尖突,狀似豬嘴,因而得名。
該品種魚肉質細嫩肥莢,富含蛋白質和脂肪,易被人體吸收。打幫河魚的吃法花樣很多,有糖醋、紅燒、清蒸、魚丸、炒片等各種做法,滋味都很嫩滑鮮香。這些魚種十分適宜本地養殖,而且生長快,加上養殖周期短、效益高、市場供不應求,打幫河魚河邊價60元/公斤,在安順價格為120元/公斤,在貴陽甚至可達到200元/公斤的價格,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但是在打幫並沒有形成水產養殖業區域化、規模化、品牌化,巨大的經濟潛力還有待挖掘。
由於董箐水電站的修建,水域的拓寬,為我鄉養殖其他魚品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利於實施水產養殖示範項目。
文化藝術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大歌和小歌是流傳於黔南的具有多聲部結構的兩種歌唱形式;盤歌則用唱歌來盤問對方,隨機應變互相問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和詩歌等。由農家自己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
蠟染工藝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特產蠟染布的記載。清代史書上所說的”青花布“,就是蠟染布。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跟母親學習蠟染技術。先把蜜蠟加熱熔為蠟汁,然後用三角形的銅製蠟刀蘸蠟汁,在自織的白布上精心描繪各種漂亮生動的圖案,再放入藍靛缸中漬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最後將布入鍋煮掉蜜蠟,撈出後到河水中反覆蕩滌,晾乾,就成獨具特色的蠟染工藝品。其中不少佳品現展出於北京博物館。
做成的蠟染布料,圖案豐厚樸實,繪畫活潑豪放,並呈現出獨有的龜紋(亦稱小波紋),具有機器所不能代替的藝術效果。
不同地區的蠟染藝術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於龍爪花和茨藜花,色調粗獷明快……蠟染藝術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中外婦女的衣著。
近20多年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創作繪製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而且色彩也趨於多樣化。
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及被面、門帘、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繡,更加風采迷人。除蠟染之外,布依族民間傳統工藝還有扎染、織錦、刺繡、木雕、石雕、竹編等。
布衣戲
布依戲產生的歷史不長,大約只有100多年。布依戲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改編的,反映布依族的社會生活,演員穿布依族服裝,用布依語演唱,主要劇目有:《三月三》、《六月六》、《窮姑爺》、《人財兩空》、《金竹情》、《羅細杏》、《紅康金》、《四結親》、《借親記》等。
內容非常豐富,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反抗鬥爭、風俗習慣和男女愛情等。其中《羅細杏》曾獲1984年全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優秀獎。另一種是根據漢族故事或說唱改編的,服裝和道具也和漢族戲劇基本相同,用漢語道白,布依語演唱。主要劇目有《紅燈記》、《蟒蛇記》、《百合記》、《硃砂記》、《鸚哥記》、《搖錢記》、《玉堂春》、《秦香蓮》、《祝英台》等。?
民族婚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嚴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禮儀習俗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髒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儘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託和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