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雞毛撣子

扎雞毛撣子

提起雞毛撣子,多數人並不陌生。過去,雞毛撣子是平民百姓家撣灰除塵的日常工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種家用除塵工具的增多,雞毛撣子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20世紀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對這種既能除塵又能當作懲戒頑童的用具一定是記憶尤深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扎雞毛撣子
背景介紹,歷史溯源,原料,製作流程,

背景介紹

提起雞毛撣子,多數人並不陌生。過去,雞毛撣子是平民百姓家撣灰除塵的日常工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種家用除塵工具的增多,雞毛撣子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20世紀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對這種既能除塵又能當作懲戒頑童的用具一定是記憶尤深的。

歷史溯源

雞毛撣子源於我國,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有個叫少康的人,偶然看見一隻受傷的野雞拖著身子向前爬,爬過之處的灰塵少了許多。他想,這一定是雞毛的作用,於是抓來幾隻野雞拔下毛來製成了第一把雞毛撣子。
雄雞不僅能打鳴報時,而且羽毛漂亮,還被人們當做吉祥物用於辟邪,自古就被人們喜愛。《花鏡》稱“雄雞角勝,目能辟邪”,人們在祭祀的時候總少不了雄雞,表示用最好的禮物貢獻給先祖及神靈,用帶血的雞毛貼在門上,以驅趕不祥之物,保來年平安吉祥、風調雨順、萬事大吉。因為雄雞有這些美好的含義,用雞毛製成的羽毛撣子也就含有了同樣的意義。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屋不單純是為了掃掉塵土,而是為了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撣子”箇中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恰到好處迎合了人們辭舊迎新的心態。
冀東地區早在明朝中期就有人從事扎雞毛撣子這一行業的,如樂亭縣的大相各莊村,繩莊村;灤南縣的高各莊村,張麻灣村。每年的秋收後,農村人便進入農閒季節,一些有扎撣子手藝的農民便開始從事這一活動,然後把成品拿到附近的集市上賣,賣些零錢以補貼家用。改革開放後,國內市場活躍起來,冀東地區生產的雞毛撣子遠銷全國各地,有的還出口到韓國和日本,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扎雞毛撣子

原料

公雞的“三把毛”,即尾毛,背毛和頸毛。直徑0.8厘米左右的細紅竹或細箭竹。直徑0.35毫米~0.5毫米的細尼龍線。水膠(驢皮膠、白乳膠都可)。

製作流程

一、加工雞毛
取毛。在宰殺公雞時,趁濕分別揀出“三把毛”,剔去腳皮和嘴殼等雜質,分別放在主席上晾乾。為了防風吹飛揚,四周可用籬笆圍住。曬到九成乾的時候,分別收裝於麻袋中。
擺把。分別把三種毛,用手工分揀的形式,一根一根的按羽毛的長度排列好,為了方便操作,可以控制排列的長度,一般整列的長度在35厘米以內,如果某種羽毛多的話,可以再第一層上邊擺第二層,以此類推,為了方便綑紮,總的層數控制在10層以內。(如圖)然後把每一種毛按照長、中、短用細麻繩綑紮好備用。
擺把
二、加工撣子桿
把細紅竹或細箭竹的毛刺或皮屑用刮刀去掉,然後根據需要進行裁切。短把撣子桿的長度一般為115厘米左右。長把撣子桿的長度200厘米左右。
三、整理尼龍線
把成捆的細尼龍線一匝一匝的纏繞在擀麵杖粗細的線軸上,作為綁雞毛的線用。
四、綁紮撣子
先取一根裁好的撣子桿,在撣子桿較細的一頭用刀劈開一個開口。下刀時要注意不能劈得太深,只要能把用來綁雞毛的尼龍繩卡緊就行了。
綁紮撣子
幹活時人們喜歡坐在溫暖的炕上,盤著腿,把纏有尼龍線的線軸用腿壓住,一般用左手拿撣子桿並稍微用力使尼龍線始終處繃直狀態,這樣使綁紮的雞毛更加緊固,把分揀好的雞毛鬆開麻繩放在身體的右側,右手取30根左右的雞毛整理一下,用右手大拇指按在撣子桿上,左手轉動撣子桿,用線在雞毛根部纏繞,把雞毛均勻的綁在撣子桿上。之後,再取30根左右的雞毛,同樣的方法把雞毛用線綁在撣子桿上。以此類推,將撣子桿的頭部第一圈綁滿雞毛。
綁第二圈之前,先用尼龍繩在第一圈雞毛的根部纏繞幾圈,這樣可以把雞毛綁得更緊固。在綁第二圈及以下的雞毛時,只要把整理好的雞毛壓在尼龍繩下,用線綁緊就可以了。這樣一圈一圈往下綁,綁到距離撣子桿下部30厘米處結束。在最後一圈雞毛根部用尼龍繩多纏繞幾圈,然後打個死結,並在最後一圈的雞毛根部和尼龍線上刷上水膠,晾乾以後就不會開線。
五、整理撣子
把綁紮好的雞毛撣子頭朝上豎直放好,一隻手固定撣子,另一手插入到最後一圈雞毛根部的上方往下輕輕按壓,使雞毛和撣子桿成90度夾角,然後依次向上,直到整理到最上面一圈。這時一隻漂亮實用的雞毛撣子就完工了。
時下,在灤南縣姚王莊鎮和樂亭縣新寨鎮一帶的農村集市上仍可零星地見到上年紀的老手藝人在擺地攤出售雞毛撣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