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民族學校的新教學樓是在原國小的舊址上重建的,位於扎蘭屯市中央街北段東側,南接中蒙醫院,北鄰扎蘭屯市醫藥公司。1986年9月1日動工興建,1987年8月30日竣工,教學樓建築面積2630平方米,分為四層。校園占地總面積5548平方米。1987年10月3日教學樓正式啟用,扎蘭屯市民族學校中國小正式上課。 民族學校中學部於1987年9月建立,設在民族學校教學樓的三、四兩層,主要招收全市範圍內的各少數民族子女。主要有:蒙古、
達斡爾、
鄂溫克、鄂倫春、朝鮮、回、滿等十一個少數民族,也招收一部分漢族學生。1987年建校時,中學只招收了兩個班,65名學生,其中少數民族學生58名,占學生總數的89%。教職工15人,少數民族教師7人。隨著教育的發展,中學部的學生和教職工不斷增加,到2007年中學生的人數472人,教職工28人。2008年民族中學建立後,學生增加到652人,教職工71人。2011年民族中學現有教職工115人,其中專任教師109人,專科以上學歷86人(本科59人,專科27人),中學高級教師64人,一級教師37人,二級教師7人;其中呼倫貝爾市學科帶頭人3名,扎蘭屯市級學科(學術)帶頭人28名,市級教學能手30名,市級德育能手1名。現有24個教學班,七年級8個班,八年級8個班,九年級8個班,在校生近1236人
發展
從1989年開始,學生中農村和鄉鎮的少數民族學生增幅較大。為解決農村鄉鎮少數民族學生的住宿問題,1993年7月,教育局為中學部買了宿舍,面積510平方米,住宿面積410平方米。地址在學校教學樓對面,中央街路西,臨中央街。住宿學生75人,管理員1人,炊事員2人。1994年,扎蘭屯市進行城市規劃,臨街的中學宿舍要求拆遷,為解決學生的住宿問題,上級批准重建一幢教學樓,樓址在學校操場西側。樓為五層,2樓3樓做宿舍,4樓是圖書室,實驗室,衛生室,微機室。5樓是大會議室和多功能教室,建築面積2420平方米。建築資金由三個渠道籌集:1是上級撥款;2是由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窪堤4個民族鄉捐助;3是學校自籌。學校為了籌集資金,將臨街的1樓作為門市房出售,至此學校的建築總面積是5050平方米。新教學樓建成後,學校操場面積狹窄,學生做操都站不開,原因是校園的東南角有11戶市民住房,占去校園500多平方米。為了擴大校園面積,市政府多次與住戶協商,於1997年2月達成搬遷協定,在1個月內搬遷完畢。至此,校園面積擴展到6600平方米。
2007年10月,扎蘭屯市政府調整扎蘭屯市教育布局,將民族學校的國小部與沿河國小合併,組建民族國小,校址在沿河國小,任命原民族學校校長韓玉芬為民族國小校長。中學部仍在原民族學校,暫由韓玉芬兼管,王苹(副校長)抓教學,
王艷華(政教主任)抓政教工作。提劉葆華為教務主任,王堯為
總務主任。
2008年3月,市政府決定將民族學校校址賣給扎蘭屯市中蒙醫院,中學部與扎蘭屯鐵路中學合併,組建扎蘭屯市民族中學。組成新的領導班子。校長韓玉芬,副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崔鳳和(原鐵路中學副校長),副校長王艷華,劉葆華。校址暫借原扎蘭屯鐵路中學 。
2010年10月扎蘭屯市民族中學與扎蘭屯市第七中學合併,校名“扎蘭屯市民族中學”,校址為原扎蘭屯市七中學舊址。校長高鐵臣,副校長(黨支部書記)陳根柱、佟秀梅、劉英華、王艷華。現任校長喬立長。
扎蘭屯市民族中學(原第七中學,校長:謝德余,富昊,王機政,高鐵臣),位於吊橋公園南側的明月街9號,東與農牧學校、西與水務局毗鄰。始建於1981年,在原橋北國小原址建成,當時有平房校舍約300平方米。包括食堂和宿舍,約50名學生在校住宿和就餐,有部分林場學生在校就讀。曾於1984年(教學樓面積3659平方米)和2005年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擴建,2006年建成的新教學樓5760平方米,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得到進一步提高和完善。校園占地面積40430平方米,建築面積6090平方米。按政府資源共享的規定和規劃,學校與市體校的某些場室資源共享,完全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要。5720平方米的綜合教學樓內設有理化生實驗室四個,微機教室兩個,
語音室一個,2006年在全市率先建成了“
校園網”,每個教室都配置了多媒體教學平台。於2008年8月完成了多媒體
班班通建設,教學班全部實現
多媒體教學。辦學條件及教學設施達呼倫貝爾一流水平。
藍鴿語言學習系統平台軟體深受廣大教師與學生的歡迎,教師們充分利用這一系統的先進功能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如利用本地庫進行聲文同步資料的學習、使用
視頻展台進行講解、使用同聲傳譯功能進行教學活動等等。對於鎮泰中學的學生來講,
語言實驗室的使用,不但對他們語言學習有極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而且使他們嘗到了自主開發這一系統平台功能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如學生在使用“
自主學習”模組時,對於學生機上的語音聽錄操作、錄音、聲音變速調節,DOD點播、跟讀、素材選取等的系統功能都開發得非常全面。這種“發現式”的學習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多媒體語言實驗室每班每周安排1節課,全體英語教師都能熟練掌握系統操作方法,很多教師把普通英語課和語文閱讀欣賞課也拿到實驗室來上,使用以來學生的聽、說能力均有明顯提高,特別是英語中考成績名列全市第一,多人多次獲全國奧林匹克英語競賽一、二、三等獎。
師資力量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第七中學傳統的教風。學校擁有一支專業紮實、團結合作、樂於奉獻的高素養的教師隊伍。學校實施多種制度,促進教師實現德教雙馨。一批批中青年教師脫穎成為扎蘭屯市乃至呼倫貝爾市教育的排頭兵。學校師資力量雄厚,中學高級教師39人,一級教師30人,青年教師24人;其中呼倫貝爾市名師1人、學科帶頭人2名、骨幹教師8人,教學能手12人,扎蘭屯市級學科(學術)帶頭人20名,市級教學能手30名,市級德育能手1名。民族中學教師,以民族精神嚴格要求自己,溫故及新、嚴文治學、佼佼樹人,得到了學生和家長及社會的認可。
辦學條件
扎蘭屯市第七中學,現有教職工112人,專任教師87人,現有24個教學班,在校生1206人 。校園總面積1716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889.92平方米,體育場面積10979平方米,各種球類場地面積2800平方米,體育器械場地200平方米.功能庫室一應俱全,其中物理實驗室2個,化學實驗室2個,生物實驗室2個,圖書閱覽室1個,心理諮詢室1套,計算機教室2個,音樂教室3個、美術教室2個,書法教室1個,勞技教室1個,史地教室1個,衛生保健室1個,智慧課堂1個,同頻互動教室1個,錄播教室1個,創客空間1個,體育器材庫1個。大會議室(道德講堂)1個,小會議室(黨員活動室)1個。全校共有圖書:47424冊。學校現已初步建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資源庫。
所獲榮譽
第七中學2000年被評為呼倫貝爾市“義務教育示範校”,曾榮獲呼倫貝爾市教育信息化“明星學校”稱號。2003年被授予呼倫貝爾市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基地。承擔的科研課題有: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科研課題《資源共享體系中的關鍵技術研究—同步資源建設》-(同步資源建設人教版國中數學(黃金梁)、同步資源建設人教版國中地理(王強));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創新寫作”教學實驗與研究》(高鐵臣);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十一五"重點課題《中國小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初級中學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古今);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十一五”規劃科研課題《新課程下適時施教的網路課堂教學研究》(韓冬);內蒙古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信息技術與中國小學科教學整合的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構建新型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黃金梁),2011年教育部全國百佳網站,2013教育部全國百佳校刊。2017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普法辦、呼倫貝爾市教育局“平安校園”稱號,2017年榮獲呼倫貝爾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文明校園”稱號, 2017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優秀文學社團”稱號,2018年榮獲共青團呼倫貝爾市“五四紅旗團委”稱號,2018被呼倫貝爾市評為“教育信息化實驗學校”。2019年呼倫貝爾市市長杯校園足球三級聯賽國中男子組第五名2019年呼倫貝爾市市長杯校園足球三級聯賽國中女子組第三名 2019年呼倫貝爾市教學成績進步獎、教學成績優異獎;2019年呼倫貝爾市科普示範學校,2020年創課教育一等獎。
文化傳統
齊備的教學設施、厚重的文化積澱加上先進的辦學理念,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民族中學素有實施素質教育、倡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良傳統。民族中學學生自覺、自學、自製,通過學習文化知識、開展課餘活動,實行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豐富閱歷、增長才幹、鍛鍊自我,每個學生身上都洋溢著民族精神和時代氣息。在學校領導班子的正確領導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素質教育碩果纍纍。多年來民族中學陸續向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天津南開中學、內師大附中、海拉爾二中、通遼五中、牙克石林業一中等區內外重點高中輸送了大批優質生源。民族中學的學生學習習慣好,學習方法優,培養出來的學生步入高中後潛力巨大,後勁十足,得到了上級學校和家長的認可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