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果寺

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亦稱“扎果寺”。在山南地區隆子縣境內,位於縣駐地以西、新巴鄉吞瑪村北面的沖積台地上,距縣城約8公里。其南1000米處為隆子河,寺廟南側緊鄰通往縣的公路海拔3910米藏傳佛教前弘期,印度僧人拉娃布在此修行,建有曲俄康等建築。後弘期時,噶當派高僧涅·扎果瓦創建該寺,此後噶當派約·瓊巴爾活佛在此駐錫圓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扎果寺
  •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區
  • 區域面積:6000
五世達賴時期,改宗格魯派,以後歷代轉世活佛均主持維修擴建。扎果寺在格魯派時期規模最為宏大,寺內僧侶達5 000餘人,下轄寺廟有亥定寺、帕定寺、烏堅林寺、仁堅林寺等。1959年前,寺內有僧侶130餘人。寺院東西長150米,南北寬40米,占地面積約6 000平方米。“文革”期間,寺內建築遭到破壞,文物多已散失不存。20世紀90年代後,政府出資對扎果寺進行維修重建。主要建築包括靈塔、祖布拉康、護法神殿等。①靈塔。位於最西端北側,由形制完全相同的拉娃布靈塔和約·瓊巴爾靈塔組成。拉娃布靈塔位置偏西,塔基為方形,塔瓶圓形,總高約5米,內供有拉娃布的舍利子。約·瓊巴爾靈塔位於其東側,塔基稍低,內供置約·瓊巴爾活佛的舍利子。兩座靈塔之側還有用片石壘砌而成的“鎮龍”寶塔3座,亦稱“龍塔”。基座為圓形,上承方形塔身,三塔高度有別,殘高2~3米不等,呈東西方向排列。②祖布拉康。位於東端,為兩層石砌建築,底層有杜康大殿、佛殿等,上層有接待室及附屬建築。杜康大殿坐東向西,前有門廊,後接佛殿,左右各有側房一間。門廊4柱,面闊7米,進深5.4米,南北各有廊屋一間,面積約10平方米,北側廊屋內有木梯可通往上層。門廊東接大殿,大殿面闊7間19米,進深7間18.4米,共有36柱。殿內四壁殘存有壁畫,東壁從北至南繪有第一至十世達賴喇嘛的肖像及八大藥師如來佛;西壁由北至南繪有天神常醒、勝樂金剛、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白色依怙神等密宗諸護法神及無量光佛居中的八大菩薩;北壁自西向東繪有釋迦牟尼傳記及釋迦坐像居中的十六羅漢;南壁東段依次繪有格魯派著名高僧活佛的道次傳承,西段則為包括該寺創寺活佛在內的高僧大德及蓮花生大師。此外,大殿門廊及天井亮棚三面壁上亦繪有壁畫。佛殿位於大殿東側,面闊8米,進深3米,原殿內所供佛像均已不存。早期祖布拉康面積約80平方米,貢康面積約50平方米,現均已廢棄塌毀。③護法神殿。位於祖布拉康西北側,面積10餘平方米,殿內北壁下設神壇,南面辟門,西北東壁皆繪有壁畫,西壁繪有薩迦寺全景及宗喀巴師徒三尊,北壁主尊為毗盧遮那佛,其上有仲敦巴及四臂觀音等,周圍還繪有觀音法像,東壁主尊為宗喀巴大師,周圍繪有拉薩三大寺場景。
扎果寺是隆子地區歷史悠久的一座寺廟。早在“前弘期”間就有一位來自印度的僧人拉瓦布在此修行,並建有曲俄康;西藏“後弘期”時,該寺成為噶當派和希解派的宏化之處。由噶當派高僧博多瓦(1031~1105)的弟子涅·扎果瓦創建,史稱“涅·查烏寺”或“涅·扎果寺”。之後另一高僧約·瓊巴爾亦曾在此住錫;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時期(17世紀初),扎果寺在錯那巴活佛主持下改宗格魯派。此後,錯那巴轉世活佛曲覺巴又在該寺原建築規模上新建了祖布拉康、貢康、卻熱等,由此形成新的建築格局。曲覺巴之後還先後有五代活佛傳承轉世(即更堆嘉措、扎哇·崔真扎西、坎欽多扎、崔真塔欽、阿旺堅贊)並聯形成三支轉世系統(即阿旺堅贊、格桑阿旺扎巴等),歷代活佛都主持過對寺廟的維修和擴建,並形成了該寺晚期後段的建築遺存。最後一代活佛名為強白·丹白卓麥,於1989年圓寂,曾任拉薩市政協委員。扎果寺在格魯派時期其規模最為宏盛,僧侶達五彩繽紛千餘人,下轄措麥鄉的亥定寺、熱茶鄉的帕定寺、新巴鄉的仁堅林寺和縣境內的烏堅林寺。1959年前有僧侶130人,“文革”期間寺廟被毀,近年進行了維修重建,並能進正常的宗教活動。
扎果寺建築呈東西向展布,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東西長150米,南北寬40米)。建築群東、西、南三面皆臨陡坎,東、西方向建一寺門(已毀);原建築中除祖布拉康仍保存至今,其餘已成廢墟。該寺建築遺存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