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多點地梅(變種)

扎多點地梅(學名:Androsace alaschanica var. zadoensis)為報春花科點地梅屬下的一個變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扎多點地梅(變種)
  • 拉丁學名:Androsace alaschanica Maxim. var. zadoensis Y. C. Yang. et R. F. Huang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
  • :報春花目Primulales
  • :報春花科Primulaceae
  • :報春花族Trib.Primuleae
  • :點地梅屬Androsace
  • :阿拉善點地梅Androsace alaschanica
  • :高山組 Sect. Chamaejasme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區別,

形態特徵

阿拉善點地梅(原變種)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壯,木質,直徑可達6毫米;地上部分作多次叉狀分枝,形成高2.5-4厘米的墊狀密叢;枝為鱗覆的枯葉叢覆蓋,呈棒狀,直徑達6毫米。當年生葉叢位於枝端,疊生於老葉叢上,直徑5-7毫米;葉灰綠色,革質,線狀披針形或近鑽形,長5-7 (10) 毫米,寬0.75-2毫米,先端漸尖,具軟骨質邊緣和尖頭,基部稍增寬,近膜質,兩面無毛,背面中肋隆起,邊緣光滑或微具毛。花葶單一,極短或長達5毫米,藏於葉叢中,被長柔毛,頂生1 (2) 花;苞片通常2枚,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花萼陀螺狀或倒圓錐狀,長3-3.5毫米,稍具5稜,近於無毛或沿棱脊兩側微被毛,分裂約達中部,裂片三角形,先端銳尖,具緣毛;花冠白色,直徑6-7毫米,筒部與花萼近等長,喉部收縮,稍隆起,裂片倒卵形,先端截形或微呈波狀。蒴果近球形,稍短於宿存花萼。花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0-2200米的山地草原、石質坡地和乾旱砂地。

分布範圍

產於內蒙古、甘肅和寧夏

區別

扎多點地梅(變種)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葉片錐形,長3-5毫米,光滑無毛,綠色;苞片1枚,披針形,基部加寬,環抱花梗,下部有長緣毛和短柄腺體;花冠紫紅色稀白色不同。
產於青海南部(扎多縣);生於陰坡石崖上,海拔4400-4500米,模式標本采自扎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