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一般指本詞條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1950年—2016年3月31日),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伊拉克英國女建築師。200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在黎巴嫩就讀過數學系,1972年進入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 school學習建築學,1977年從AA Diploma畢業,獲得建築聯盟學院本科學位。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中包括米蘭的170米玻璃塔,蒙彼利埃摩天大廈以及杜拜舞蹈大廈(DANCING TOWERS)。扎哈在中國的第一個作品是廣州大劇院,北京銀河SOHO建築群、南京青奧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建築樓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也都出自她手。

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邁阿密的一家醫院中因心臟疾病而去世,享年66歲。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成名之路,設計理念,解構主義,多方位,主要作品,人物故事,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50年出生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個富裕、開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獨立,在女兒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她父親一位世交的兒子是名出色的建築師,這位鄰家哥哥對年幼的哈迪德產生了極大影響。另外,母親的品位也深深影響了哈迪德。從小,哈迪德就看著母親在家裡來“乾坤大移位”——因為母親又買了標新立異的新家具。
建築界的女魔頭建築界的女魔頭
18歲,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攻讀數學系。22歲時,全家為了她的學業移居倫敦,她開始在著名的建築學府——建築聯盟學院學習。當時,她的導師是荷蘭著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那會兒,哈迪德的火爆脾氣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導師和同學喜歡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發力的源泉。
1977年,哈迪德畢業後加入大都會事務所(OMA),在那裡做了兩年的學生和六個月的合伙人,之後創立個人工作室,開始大量參與國際競賽。她的設計中開始出現銳角尖頂、流動絲巾一樣的長弧曲線,給大家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力。

成名之路

1982年,香港舉行的國際建築競賽上,哈迪德獲得了一等獎,堅定了她在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哈迪德的這個作品初審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築家磯崎新獨具慧眼,把她的方案從廢紙堆里撈了出來。磯崎新評價這個方案時說:“我被她那獨特的表現和透徹的哲理性所吸引。”
羅浮宮伊斯蘭展廳--哈迪德作品羅浮宮伊斯蘭展廳--哈迪德作品
哈迪德很受鼓舞,她先後在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任教,設計作品幾乎涵蓋所有的設計門類,門窗、家具、雕塑擺件、燈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繪畫作品更是前衛,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築博物館這樣的業內權威機構永久收藏。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設計師的廣闊視野。
有人打了個這樣的比方,“哈迪德這三個字就是當今建築界的暢銷品標記”。她仿佛一帆風順,以至於黎巴嫩電視台的記者,有一次在採訪哈迪德時曾問:“你是一個幸運兒,對嗎?”哈迪德嚴肅地回答說:“不!我堅韌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數倍於他人的力氣!我沒有一天放過自己!”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滿荊棘。儘管她很早就被稱作“解構主義大師”,儘管她大膽運用幾何結構,得過大大小小的獎項,有時一年多達四項,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異的設計方案。著名的主流建築師羅伯特·亞當就曾尖銳地批評:“她根本不考慮地板落差極大、牆壁傾斜、天花高吊……對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間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膠泥一樣,只是滿足她孩子一樣的玩興。”
她的不少作品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無法付諸實施,她甚至一度被稱為“紙上談兵”的建築設計師。直到1993年,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國萊茵河畔魏爾鎮的一座消防站。她通過營造建築物與地面若即若離的狀態,達到一種海市蜃樓的效果。
1994年,哈迪德花費了極大的力氣,獲得了英國威爾斯卡的夫灣歌劇院競圖方案的一等獎。但是,來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對,最終扼殺了方案的實現。他們不願讓一個口音濃重、深色皮膚的女移民來主持重要文化建築的建設。哈迪德承認,這次挫敗曾給予她很大打擊。在倫敦生活了二十年,她卻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國問世。
哈迪德另一個比較有名的作品,是她獨立設計的美國辛辛那提羅森塔爾現代藝術中心。這幢八層高的建築像一隻精巧的方盒,一層一層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紐約時報》譽為“田園綠洲”。此外,法國斯特拉斯堡的一個停車場,以及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滑雪場等也使哈迪德名揚四方。
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邁阿密的一家醫院中因心肌梗塞而死亡,享年66歲。

設計理念

解構主義

60歲的哈迪德是個工作狂,至今單身一人。她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1972年進入英國倫敦的建築學會學習。畢業後在倫敦創辦自己的事務所。
哈迪德設計克羅地亞的兩種類型別墅之一哈迪德設計克羅地亞的兩種類型別墅之一
哈迪德的設計一向以大膽的造型出名,被稱為建築界的“解構主義大師”。這一光環主要源於她獨特的創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卻大膽運用空間和幾何結構,反映出都市建築繁複的特質。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國萊茵河畔魏爾鎮的一座消防站。在它的建築方案出台、尚未實施之際,由於其充滿幻想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而名噪一時。哈迪德通過營造建築物優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築物與地面若即若離的狀態,達到理想的效果。
扎哈和老佛爺卡爾拉格斐扎哈和老佛爺卡爾拉格斐
這一次,哈迪德的獲獎作品是台灣台中古根漢美術館。評審認為她能夠大膽利用空間,巧妙運用幾何學原理,使作品與環境融為一體,成功展示了鄉村生活的美妙,因此才把本年度的大獎授予她。當代建築大師、評審團成員之一法蘭克·蓋瑞稱讚哈迪德的每一個設計都創意十足。另一位評審費巴姆表示,哈迪德單單畫出設計圖,就已大大擴充了建築的“創作曲目”。她設計的大型綜合建築建成後,創造力更能充分展現非解構主義大師,與屈米、埃森曼的區別。扎哈·哈迪德並不是解構主義大師。哈迪德本人也不認為她是一位解構主義建築師。她與解構大師屈米、埃森曼是有區別的。雖然建築形式相似,但是屈米的思想源自德希達,而哈迪德則是受到馬列維奇至上主義的影響。屈米及埃森曼解構主義的共性是在於對現代主義建築的批判,對現代主義建築和傳統建築二元對立的瓦解。屈米重構了一種非二元對立的理論,埃森曼重構了一種後功能主義。他們在重構的同時,都走向了各自瓦解對象的對立面。而哈迪德則是通過對傳統觀念的批判,進而對建築的本質進行重新定義,從而發展適合新時代的建築,這才是哈迪德在建築中所要實現的本質目的。

多方位

多方位出擊的哈迪德走著理論學術研究與設計實踐並重的路子,她的實踐幾乎涵蓋所有的設計門類。1983年,她在倫敦展出大型繪畫回顧展。此後,她的一些頗具實驗性和前衛的繪畫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眾多機構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築博物館永久收藏。這些,都反映出一位特殊女性設計師的廣闊視野。
哈迪德設計的遊艇哈迪德設計的遊艇
從哈迪德的多項設計作品的構思和表達方面來看,她與眾不同的伊斯蘭文化背景顯然弱於其所接受的英國式傳統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性格之中還有著強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許多設計手法和觀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統中的剛勁精神熱烈地鼓舞著勇往直前。與此同時,她也在一些“隨形”和流動的建築設計方案之中流露出貼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以“打破建築傳統”為目標的哈迪德,一直在實踐著讓“建築更加建築”的思想,於是才會有超出現實思維模式的、突破式的新穎作品。

主要作品

展覽館坐落地點:Weil am Rhein,德國
建築設計:Zaha Hadid
設計完工:1997~2000
The Circle at Zurich AirportThe Circle at Zurich Airport

消防站
坐落地點:Weil am Rhein,德國
建築設計:Zaha Hadid
設計完工:1991~1993
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

廣州大劇院是廣州新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是目前華南地區最先進、最完善和最大的綜合性表演藝術中心。坐落於珠江新城花城廣場旁,宛如兩塊被珠江水沖刷過的靈石,外形奇特,複雜多變,充滿奇思妙想。總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3萬平方米,建築總高度43.1米,三個排練廳(歌劇排練廳、芭蕾排練廳以及交響樂排練廳)。
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

南京青奧中心位於南京市河西新城,包括一棟314.5米68層高塔樓、一棟249.5米58層高塔樓、一棟46.9米6層高會議中心。南京青奧中心屋脫胎於帆船,而又不同於帆船。它是一艘更現代的帆船。扎哈·哈迪德以拆解題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現代主義的根,塑造了全新的青奧中心景觀。
南京青奧中心南京青奧中心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Beijing Dax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PKX,ICAO:ZBAD),是建設在北京市大興區與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之間的超大型國際航空綜合交通樞紐。位於北京市大興區禮賢鎮、榆垡鎮及廊坊市廣陽區。 2014年11月,法國ADP Ingenierie 建築事務所,攜手扎哈·哈迪德定下了北京大興機場最終設計方案。
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

主要作品
設計時間
備註信息
香港The Peak Club
1983年
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
1986年
杜塞道夫的藝術和媒體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灣歌劇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競圖中均獲得一等獎。
1989年
卡迪夫灣歌劇院
1994年
Cardiff Bay Opera House獲得一等獎。
倫敦伊頓廣場(Eaton Place
1979年
該作品於1982年獲建築設計金牌獎。
北京麗澤SOHO
2019年
她所設計的註明日期的最優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國的維特拉(Vitra)消防站和位於萊茵河畔威爾城(Weil amRhein)的州園藝展覽館(1993/1999),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頭部環狀帶(1999),法國斯特拉斯堡的電車站和停車場(2001),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滑雪台(2002),以及美國辛辛那提的當代藝術中心(2003)。
中國首都北京地標建築銀河SOHO的設計和廣州歌劇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創作。
她還完成了如下的家具創作和內部裝飾: 倫敦的Bitar(1985),札幌Moonsoon餐館(1990),由Sawaya and Moroni製造的Z-遊戲(2002)和Z-景觀(Z-Scape,2000)的家具,Alessi的茶城與咖啡城(2003)。她所設計的臨時建築物包括:大阪的Folly(1990 ),荷蘭格羅寧根(Groningen)的音像館(1990),伯明罕的Interbuild藍圖雜誌館(1995),義大利羅馬美蒂奇(Villa Medici)安裝網(installation Meshworks,2000),英國倫敦盤旋形畫廊的夏亭(2000),以及西班牙巴塞隆納的R. Lopez de Heredia Vina Tondonia亭閣(2001)。
其他項目還包括為倫敦Bitar設計家具和室內裝飾(1985年),在日本設計了幾幢大廈,如東京的兩個項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1990年,哈迪德還為格洛寧(Gronningen)的視頻藝術展設計展館,1992年在紐約古金漢博物館設計了“偉大的烏托邦”展覽。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託設計萊茵河畔維爾城的維特拉消防站,建成後為漢堡、波爾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務。
1983年開始在AA建築學院展出大型繪畫回顧展,此後其繪畫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點有紐約古金漢博物館(1978年)、東京GA畫廊(1985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88年)、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1994年)和紐約中央火車站候車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還被眾多機構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築博物館作為永久收藏品收藏。

人物故事

哈迪德的工作室位於倫敦的心臟地帶——克拉肯威地區,辦公室碩大無比,天花板裝飾著複雜鋸齒狀的藍色有機玻璃,書籍和雜誌包圍了整個房間。哈迪德還是那副慣常打扮:黑色束腰上衣,黑色光面修身長褲,黑色Prada涼鞋。她一天坐上15個小時,也不會得腰肌勞損,因為她那張粉紅色的安樂椅,順著人體的脊椎線條呈S形設計,就如一件現代軟雕塑。這是著名設計大師VernerPanton的作品。“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設計!”哈迪德說。
扎哈哈迪德設計的南京青奧中心扎哈哈迪德設計的南京青奧中心
她本人也是即興設計的愛好者,她曾設計出一雙“建築感十足”的深桃紅色涼鞋,上面布滿了龜背竹一樣的鏤空曲線,奇妙的坡跟讓鞋看上去和地面若即若離,擁有神奇的飄浮感。哈迪德的下屬知道,要是這位“女魔頭”有一天穿自個設計的涼鞋來上班,說明這位與眾不同的老闆又成了一座隨時會爆發的活火山,“她嫌大家的活幹得太沉悶了,或者,她嫌自己的活太沉悶了,就會換雙鞋子來振奮一下精神。此時,誰要是漫不經心,就會引來她的尖叫、怒吼。”
哈迪德對工作和下屬的嚴苛在業界很出名。她外表健碩,有著中東女性特有的旺盛精力,頭髮中分,最前面兩絡頭髮挑染過,向兩邊撩起,“就像一部傳奇撩開了門帘。”她的一位下屬說,“你沒法不對她又敬又畏。”哈迪德聲音洪亮地布置工作,聽到她的聲音,下屬們的心臟都會擂一陣鼓。她是那種一周能在辦公室耗上80個小時的人,跟著她混的下屬,多多少少也要有點工作狂傾向才成。
對於自己惡脾氣的議論,哈迪德說,沒有完美主義強迫症,哪能成為一個好的建築設計師?和她有著相似性格的男建築師卻不被認為反常,這說明什麼?說明男女還是不平等,到60歲沒結過婚的男建築師還被認為是“鑽石王老五”,有著同樣經歷的哈迪德卻被視作“愛神也會嚇跑的女魔頭”,也是同樣道理。
扎哈設計的鞋子扎哈設計的鞋子
她的作品並非全然地西化與現代性。在伊拉克長大的扎哈,從小便迷於波斯地毯繁複的花樣,藉由織工的雙手,波斯地毯將現實轉化為交纏豐富的世界。無獨有偶地,織工也多半為女性。
對扎哈最直接的影響仍是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A)。她在那裡就學時,該學院可說是處於黃金時期,堪稱全世界的建築實驗中心。學院繼承“建築圖像派”的傳統,學院的多位師生——庫克、庫哈斯、楚米、寇斯,將現代世界的憾動轉化為他們作品的主題與造形。他們勇於做為全新的現代主義者,嘗試捕捉不斷變化的能量,增加新視點,企圖為現代性提出新視點。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庫哈斯的神秘拼貼,還是庫克的宣示性,他們都將多向度透視、快速移動而強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構,整合為意象-這些意像的表現乃是描述多於定義。

獲獎記錄

2004年3月21日,海耶基金會把被譽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獎頒給了她,她創下了兩項記錄——是該獎項創立25年以來的第一位女性獲獎者,還是最年輕的獲獎者。評審之一、里斯大學的建築學教授卡洛斯·吉門內茲這樣評價她的貢獻:“她讓建築成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讓我們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噴薄和流動。”
2015年,英國建築界最高獎項“皇家金獎”(Royal Gold Medal)宣布今年的金獎頒給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成為該獎項歷史上的首位女性獲獎者。

人物評價

在男性一統天下的建築業,哈迪德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憑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哈迪德也遭受過很多重大挫折。正如評審團所指出的那樣,哈迪德獲得世人認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奮鬥歷程”。
扎哈扎哈
並不是所有人都欣賞她的設計。時至今日,在已經生活了20多年的倫敦,仍未有一件哈迪德的作品問世。在獲獎後接受媒體採訪時,哈迪德也直言自己在英國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很久以來,人們一致認為哈迪德的設計富於動感和現代氣息。但也正因為這兩個原因,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無法付諸實施,她甚至一度被稱為“紙上談兵”的建築設計師。儘管她得過大大小小的獎項,有時候一年獲4項,但似乎在世界建築環境裡掀不起一絲波瀾。這種狀況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觀。
除了榮譽之外,各種請她主持設計的邀請單也像雪片一樣飛來。對哈迪德來說,未來的日子將非常忙碌。在歐洲,她已經開始籌措為寶馬公司設計位於德國萊比錫的新總部,此外,她還接下了設計坐落於羅馬的義大利國立現代藝術中心的任務。在美國,她身為最終5位入圍者之一,將設計2012年的紐約奧運村。當然,哈迪德還想為自己已離開近30年的故鄉巴格達做些什麼。“若能在那裡設計建築,將是很不錯的事。”哈迪德說。因為她認為那裡實在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築獎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築師:扎哈·哈迪德
3月21日,普里茨克建築獎評審委員會在加州洛杉磯宣布,已取得英國國籍的伊拉克建築師扎哈·哈迪德被評選為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築獎得主。這是普里茨克獎設立26年以來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建築師。現年53歲的哈迪德,在美國完成了一項工程設計,即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理察與洛伊絲·羅森薩爾當代藝術中心;當前,她正在開發另外一個與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建築物共存的工程,即俄克拉荷馬州巴特萊斯威爾的普瑞斯藝術中心(the Price Tower Arts Center)
扎哈的作品充滿了夢幻的線條。扎哈的作品充滿了夢幻的線條。
她在歐洲完成的其他工程設計包括:德國萊茵河畔威爾城(Weil am Rhein)的維特拉(Vitra)家具公司的消防站;坐落於威爾城的州園藝展覽建築(Lfone Landesgarten-schau), 即標記為1999年園藝節的展覽建築物;法國斯特拉斯堡郊外的停車場和有軌電車站;坐落於奧地利西部的可以鳥瞰因斯布魯克城的伯吉瑟爾山上的滑雪台。
她在不同發展階段中有很多其他工程設計,它們包括:德國萊比錫的BMW建築和沃爾斯堡的科學中心,羅馬的國家當代藝術中心,西班牙比爾堡的總體設計,台灣的古根海姆博物館,那不勒斯城外的高速火車車站,法國蒙特帕利爾的新的公共檔案館、圖書館和運動中心等。
在評審委員會宣布其評選結果時,Hyatt基金會的主席托馬斯·J·普里茨克說:“作為普利茲克建築學獎的發起者和贊助者,我們看到極其獨立的評審會第一次把榮譽評給一位女性,這是令人滿意的。儘管她的主要作品的實體相對小些,但是,她已獲得人們的廣泛稱頌,而且她的精神和理念甚至顯示出未來發展的遠大前程。”
超級名模住宅超級名模住宅
普里茨克獎評審會主席羅特赫斯柴爾德勳爵評論說:“同時,如同她的理論和學術工作一樣,作為實踐建築師的扎哈·哈迪德對現代主義的追求是堅定執著的。她總是富有創造力,摒棄現存的類型學和高技術,並改變了建築物的幾何結構。”接著,羅特赫斯柴爾德勳爵還說:“在倫敦建築協會的第四年里,哈迪德作為雷姆·庫哈斯(他本人是2000年普里茨克獎的得主)的學生完成了被稱為馬勒維奇結構(Male-vich's Tectonik)的畢業設計作品——她在泰晤士河上的Hungerford橋旁設計了一幢賓館,從至上主義者(suprematist)那裡吸取了滿足規劃和地點要求的形式。因此,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巧合——今年頒獎典禮將在非常美麗而且極富創造力的城市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而馬勒維奇曾在那裡生活和工作過。”
已為整個世界知曉的作為建築學領域最高榮譽的正式頒獎典禮將於2004年5月31日舉行。屆時,一筆1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和一枚青銅獎章將在艾爾米塔什(Hermitage國家博物館被授予本年度普里茨克獎得主扎哈·哈迪德,繼之在博物館的冬宮舉行盛大的招待會和晚宴。普里茨克獎的頒獎典禮每年在全世界不同地點移動舉行,藉以表達人們對歷史性的和當代的建築之尊崇。
1989年普里茨克獎得主,此屆評審會評審弗蘭克·蓋赫里說:“2004年普獎得主可能是最年輕的得主之一,也是多年來所見設計發展軌跡最清晰者之一。她的作品充滿了激情與創新。”評審委員會中有一位新評審——記者克瑞恩·斯坦因,他是費頓出版社(Phaidon Press)的評論主筆。他評價說:“在過去的25年裡,扎哈·哈迪德已經創建了對抗常規的事業——挑戰建築空間、建築實踐和建築構造的傳統理念。”
扎哈為薩格拉薩世博會而設計的大橋扎哈為薩格拉薩世博會而設計的大橋
評審會評審、維特拉(Vitra)公司董事會主席羅爾夫·費赫爾鮑姆Rolf Fehlbaum)稱:“在構造建築實體之外,扎哈·哈迪德已從根本上拓展了具有空間清晰度的建築結構體系。既然複雜建築物正在出現,那么她的創新力量就會充分展示。”
評審和建築評論家艾達·路易絲·胡斯塔布雷談到這次評選結果時說:“扎哈·哈迪德是當代建築藝術領域中最有天賦的從業者之一。從她的最早的繪畫和模型到當前處於進展中的建築物和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始終含有原創的和強烈的個性視覺,這種視覺已經改變了我們觀察和體驗空間的方法。哈迪德的碎片幾何結構和液體流動性比創造一個抽象且動態的美好事物要做更多工作,這是一種探索和表達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主要工作。”另一位來自休斯敦的評審是里斯大學的建築學教授卡洛斯·吉門內茲,他說:“在造型豐富和形式充盈預警的情況下,扎哈·哈迪德的創作提醒我們:建築是虹吸集體精力的虹吸管,是對城市生命力的永久忘卻。”評審委員、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建築學教授喬治·西爾沃提(Jorge Silvetti)認為:“扎哈·哈迪德所設計的建築物是當今建築在空間產品中占據首位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她對牆體、地面和房頂,以及那些透明、互相交織和流動的空間所作的獨具匠心的處理生動地證明了,作為藝術的建築並未使人耗盡氣力,它所需要的僅僅是想像力。”
扎哈·哈迪德是獲得普里茨克獎的第三位英國建築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