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絹又可稱為手鑷子。 南方方言的一種。多見於南昌周邊地區。手絹最初由頭巾演化而來;也叫手帕,隨身攜帶的方形小塊織物,用來擦汗或擦鼻涕等。現正逐步被紙巾替代。另外,手絹是部分劇種所用的道具,用雙手舞動或轉動以增加戲的效果,如二人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鑷子
- 外文名:Hand tweezers
簡介,歷史,發展,
簡介
公元1300年左右,佛蘭德人巴蒂斯特·尚布雷生產了歐洲第一塊用料子(織物)做的手帕。以後,手帕漸漸成為奢侈品。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於1453年規定,只有蘇丹及他的親信才能在公共場合佩帶手帕,違者坐牢,情節嚴重者甚至要殺頭。16世紀初,法國貴族開始用浸過香水的手帕,以區別於平民百姓;這種手帕叫“維納斯手帕”。隨著鼻煙傳入歐洲,於是嗅帕問世,它同樣是等級制度下的奢侈品。
歷史
我國先秦時已有“巾”,至東漢,“巾”的一種演變為手帕。1959年在新疆挖掘的東漢古墓中發現了藍白印花手帕。漢樂府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有“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之句,此處的“手巾”其實就是擦眼淚的手帕。
在中國,手帕的用途主要是擦手、拭汗、擤鼻涕、包裹小物件、作女子的裝飾品和定情物等。自明朝起,結為好姐妹的女子被稱為“手帕姐妹”。在歐洲,手帕用途也大同小異。作為愛情的信物,這倒是古今中外對手帕的共識。難怪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會中計,因為一塊小小的手帕而懷疑妻子苔絲狄夢娜對自己不忠。西方男人用手帕主要在莊重的社交場合:西裝的左胸袋插一塊只露角的白色手帕。西班牙曾經出版過一份《手帕周報》,一周要聞,盡躍帕上,讀後洗去文字,仍是一塊實用的手帕。
中世紀時期,歐洲人也是隨地擤鼻涕的——先用手指,然後再用袖口抹一下。中世紀以後,稍有“進步”,平民百姓用吃飯的右手擤鼻涕;上流社會和貴族在吃飯的時候只許用左手擤鼻涕,而且只能用兩個手指。歐洲最早開始用手帕擤鼻涕的是義大利,貴婦人常將昂貴的手帕掛在腰帶上;可是連當時的法王亨利四世也只有5塊手帕,後來路易十四才開始擁有較多的手帕。
發展
在歐洲,手絹最早出現在中世紀。最初,人們把手絹看做是榮譽的象徵,倍加推崇,就連國家法令也不止一次地重申:嚴禁下層社會把手絹作為禮物相互贈送。此時,正值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當政。伊莉莎白是一位摩登女子,對手絹更是喜歡倍至,這樣,手絹也就隨之風靡全國。達官顯貴紛紛用手絹裝飾自己的帽子;太太、小姐不帶灑上香水的手絹,也絕不會去社交場所。手絹的風行,必然導致價格的扶搖直上,面對昂貴的手絹,越來越多的人望而生畏,無力購買。在這個時候,手絹同鼻子還是互不相干的。
隨著手絹的影響不斷擴大,人們越來越注重式樣的別致和裝飾的華美,各種各樣的手絹紛紛湧現:正方的、正圓的、長方的、橢圓的、印花的、刺繡的,應有盡有,各具特色。俗話說:樂極生悲,樹大招風。手絹的命運也是如此。這一天,法國王后瑪麗亞在丈夫面前提到,她已對式樣繁多的手絹厭膩了。路易十六聽後當即通令全國:手絹的長寬二邊必須相等。自此,手絹便開始了矩形的生涯。儘管如此,這時的手絹仍保持著它那華貴的風貌,以綾羅綢緞為原料,用金銀珠玉作裝飾。貴族的太太、小姐帶著這樣的手絹外出,一來可以表明她們的社會地位,同時,還可顯示一下她們精湛的手藝。在莊園內部,婚齡女子還把親自製作的手絹饋贈來賓。
到了18世紀,手絹進入了男人們的袖筒中。至此,昔日的華貴便銷聲匿跡了。
現在,手絹雖然式樣大同小異,華貴之風已不復存在,但它除實惠受用之外,仍不愧是服裝的精美裝飾。不論男女,許多人把手絹放在胸前的衣袋裡作為點綴。這樣,除了領帶,手絹便成為筆挺西裝的再好不過的飾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