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鉤,也有人稱之為鉤花,鉤織,編織等,是一種利用鉤針把各種天然原料和品種的紗線構成線圈的編織品。質地鬆軟,有良好的抗皺性與透氣性,並有較大的延伸性與彈性,穿著舒適,大多提供用於服裝和裝飾,產品組織結構隨意性強,可以達到任意效果與規格,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和發展,是任何機械產品取代不了的一種特殊手工藝術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鉤
- 外文名:hand hook
- 別稱:鉤織 鉤花 鉤編 針織 編織
- 生產基地:潮汕地區
- 藝術效果:鏤空立體
工藝特色,起源,現代的轉變,發展在中國,成為流行元素,
工藝特色
手鉤花邊的工藝技法為:編結者左手捏線,右手執鉤針,通過纏繞和鉤拉等拉法,編結成化式,工具簡單,編結技法多變,具有鏤空立體的藝術效果。
鉤針多以金屬、竹、木、骨等材料製成,頂端帶有彎鉤。
正因為手鉤的獨特性,具備了“露、彈、密、柔、活”的藝術風格,通過不同的鉤編針法,形成特別的彈性,鉤編的鏤空可以更好地與人體服裝與裝飾對象融合為一體,形成緻密的風格,本身的柔軟在編織過程中被賦予生命力,形成了隨意的產品組織結構,可以產生不可風格,最終成為無可取代的手工藝術。
起源
手鉤的起源有相當多種說法,某些理論認為手鉤來自於阿拉伯半島、南美洲、或是中國,但目前沒有具體的考古證據證明手鉤到底源自於上面哪一個地區。
手鉤普及化的時間,可能是1800年代左右的歐洲,透過文獻的了解,最早的手鉤可能根本是沒有鉤針而使用手指的,以至於沒有人工工具留下來的痕跡,也無法考據其歷史。某些作家以這些手指編織的圖片推測鉤針編織的歷史必定相當悠久,此論點同樣也沒有證據支持。其他的作家則認為,編結、編織這些方法,都是非常早期的編織方法之一,但至今尚未在有發現織品的考古年代中,發現以鉤針編織法所織成的織物。
法國在18世紀時曾有一種在蹦圈上刺繡的手法稱為“tambour”,這種刺繡的工具其實就是最早的鉤針,只不過鉤出的織品和現今鉤針編織不同,因此沒人注意到。另外,許多早於1800年之前的古老織品,聲稱是早期的鉤針編織,但考據後其實是混合了棒針編織法與鉤針編織法的古老織法“Nålebinding”(此字為丹麥語、意為束縛與針)。
19世紀,在英國、美國與法國,鉤針編織逐漸的普及,多數人們將鉤針編織用來補破掉的蕾絲,是一個較省錢的方案。因此以螺紋棉花線織成的蕾絲價格也受到影響而下降,導至後期扁平狀以鉤針編織法做成的蕾絲,比圓狀的更為普及。扁平狀的蕾絲也更快、更容易生產。
現代的轉變
1890年代之後,手鉤與時尚流行逐漸融為一體,1910年到1920年間,蕾絲更為複雜,紋理和立體衣著的構成也更為華麗,這一時期被稱為新愛德華時期,其特色就是將維多利亞形式的蕾絲顏色變淡,轉為白色,與相當多的螺型花紋(1911年雜誌上的愛爾蘭鉤針編織包包圖片),維多利亞時的花俏顏色和繽紛的組成,變成在小錢包,串飾上,或是需要搭配亮彩度絲綢的時候才會出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手鉤的出版品還是很少量,多數提供的花樣還是早期的簡單樣式,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也就是大約1940年代末期,手鉤教學又重新流行起來,變成家庭手工藝熱門的主角,特別是許多新的花色,有想像力的構成,將手鉤與流行式樣的結合,造成許多鉤織書籍的出版,教導有興趣學習的人們,如何編織花樣多端、五顏六色的小塊鉤針織品,再組成披肩、長裙、桌布、窗簾等等織品。1960年代可說是手鉤的一個高潮,在1970年代初期,鉤針的花樣似乎已經發展到頂端,逐漸穩定成今日固定的編織手法,除了小塊拼織外(被戲稱為老祖母方塊織grannysquares)、尚有圓形拼織與多色手鉤等形式。
發展到現在最大的改變,手鉤衫已經成為眾多服裝的選擇之一,而市場也越來越重視手鉤衫的發展。
發展在中國
而在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開始生產和出口手鉤花邊,當時山東乳山、海陽縣花邊生產企業組織設計人員研究歐洲鉤針花邊,並且吸收民間鉤針編結技法的長處,用漂白棉線鉤針花邊試製成盤墊並出口。1964年,在盤墊小件的基礎上又連綴成大件鉤針花邊,並將鉤針花邊同棉布刺繡花邊、亞麻布刺繡花邊拼接,成為鉤針鑲邊或鉤針拼方大套。1967年後,山東鉤針花邊生產由乳山、海陽縣擴展到黃縣及牟平等縣。鉤針花邊成為花邊行業中的大宗出口產品。
而將其發揚廣大的地區,在潮汕。
潮汕抽紗源於歷史悠久的潮州刺繡(簡稱潮繡),而潮繡與廣州刺繡(簡稱廣繡)又合稱為粵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據有關資料介紹。大約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一個叫納胡德的女傳教士,傳教之餘,發現潮繡的優美精巧針法,深為讚賞。於是,她從國外帶來一批抽紗圖案和樣品,然後用潮州出產的夏布交給她所聯繫的民眾加工,繡出來的產品優雅精細,絢麗多姿,比之西方粗糙針法,實有天壤之別。納胡德把這批中西結合的新產品帶到國外銷售,竟被爭購一空。從此,納胡德便在汕關招集一些婦女學習抽紗。
而手鉤便是抽紗的一種,在潮汕民間發展最為普遍,稱為“通花”,是運用名種粗細彩色棉線,外繞鉤結成通透大方出精美圖案。一般是先鉤出小塊花紋,或者被鑲嵌於雕繡品中,或將若干小塊花紋連輟成大幅的成品。其成品有盤墊、檯布、床罩等,有的還做成提包和衣服。色澤除素白或米黃色外,還有的配以各種彩色。
成為流行元素
在以前,我們的上一輩人只是將手鉤做為偶爾的愛好,為稍顯單一的生活增加一些樂趣,而隨著社會發展到現在,手鉤運用範圍也越來越廣,儘管愛好者眾多,精通者反而越來越少,但是手鉤還是頻繁出現在人們的生活里,人們將手鉤和更多的時尚元素結合後,讓其一直走在流行的前端,大街小巷的店鋪裝飾,大人小孩穿的衣服,處處都有手鉤的痕跡,也有人在不斷開發這一類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