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逆冷

手足厥逆一般指本詞條

手足逆冷,中醫症狀名,是指手足四肢自下而上冷至肘膝,其冷由四肢末端逆行而上的症狀。又名手足厥冷、手足厥逆、四逆。手足逆冷為里證之一。一般分熱厥與寒厥兩大類,兩者相比,寒厥的厥冷程度較重,可由手足延伸到肘、膝,而熱厥常不超過腕、踝關節。本症常可見於傷寒,厥證,疝等病證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手足逆冷
  • 相關疾病:傷寒,厥證,疝等
  • 其他名稱:手足厥冷、手足厥逆、四逆
病因,臨床表現,辯證要點,常見證型,常見病,針灸療法,

病因

1、陽虛腎寒手足厥冷(寒厥)
脾腎陽衰,陰寒內盛,或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或陰盛於下,格陽於上,或少陰病陽虛不達四末,寒濕凝滯所致
2、熱極肢厥手足厥冷(熱厥)
外邪化熱,由表傳里,里熱過盛,陽氣鬱閉不能達於四末所致。
3、陽氣鬱阻手足厥冷
氣機不宜,陽郁於里,不能通達四肢所致,多見於外感病由表傳里的轉化階段。
4、血寒凝滯手足厥冷
素體血虛,感受寒邪,以致血脈運行不利,寒邪凝於四肢而成。
5、痰濁內阻手足厥冷(痰厥)
乃係痰濕素盛,胸陽不得宣發所致
6、蟲擾膽府手足厥冷(蛔厥)
蛔蟲竄擾,氣機逆亂而致。

臨床表現

手足四肢自下而上冷至肘膝,其冷由四肢末端逆行而上。

辯證要點

1、熱極肢厥手足厥冷
手足厥冷與通體熱象並見(身反惡熱、口乾舌燥、煩渴引飲、大便秘結、脈數有力、苔黃乾燥等)。
2、血寒凝滯手足厥冷
素體血虛(面色萎黃、唇舌色淡、脈沉細)與外寒侵淫(多發生於冬春季,或逢陰雨天加重)較突出。
3、痰濁內阻手足厥冷
素有胸脘滿悶,喉有痰聲,口粘,或嘔痰沫,舌苔必白膩。
4、蟲擾膽府手足厥冷
手足厥冷常隨上腹部劇痛而出現,伴有嘔吐清水或膽汁,甚而吐蛔,面色發青,身出冷汗,脈沉細或似有似無,其手足厥冷常隨腹痛緩解而回溫。

常見證型

1、陽虛腎寒手足厥冷(寒厥)
(1)脾腎陽衰,陰寒內盛
臨床表現:手足厥冷,惡寒踡臥,下利清谷,脈遲。
治法:回陽救逆。
代表方劑:四逆湯。
(2)陰寒內盛,格陽於外
臨床表現:兼見身反不惡寒,面色赤,或乾嘔,或咽痛者。
治法:逐陰回陽通脈。
代表方劑:通脈四逆湯。
(3)陰盛於下,格陽於上
臨床表現:若服白通湯後,利下不止,肢冷更甚,脈象隱伏不見,並見乾嘔心煩。
治法:回陽救逆。
代表方劑。白通加豬膽汁湯。
(4)少陰病陽虛里寒
臨床表現:手足發涼,身疼,骨節疼痛,脈沉而不浮。
治法 先灸關元、大椎以助陽消陰,後溫陽益氣,散寒化濕。
代表方劑:附子湯。
2、熱極肢厥手足厥冷
臨床表現:手足厥冷,無汗高熱,面赤心煩,口渴引飲,胸腹灼熱,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厚乾燥,脈沉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瀉火或通府瀉下。
代表方劑:白虎湯或大承氣湯。
3、陽氣鬱阻手足厥冷
臨床表現:兼見胸脅苦滿,噯氣不舒,嘔吐下利,或腹痛、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郁通陽,宣達氣機。
代表方劑:四逆散。
4、血寒凝滯手足厥冷
臨床表現:手足厥冷,四肢發涼,形寒身痛,得熱痛減,舌質淡紅,苔薄白滑潤,脈沉細。
治法:溫養血脈,逐寒和營。
代表方劑:當歸四逆湯。
加減:若內有外寒,兼見少腹冷痛,或乾嘔、吐涎沫,可加吳茱萸、生薑暖肝溫胃、散寒降逆,即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5、痰濁內阻手足厥冷
臨床表現:手足厥冷,胸脘滿悶,喉間痰聲漉漉,或嘔吐痰涎,飢不欲食,舌苔白膩,脈沉滑有力或乍有緊時。
治法:行氣解郁豁痰。
代表方劑:導痰湯。
加減:若伴神迷者,可選瓜蒂散催吐,痰去氣暢,則神清厥除。
6、蟲擾膽府手足厥冷
臨床表現:手足厥冷,上腹陣痛,嘔吐清水或吐蛔,或有煩渴,舌質淡或黯,舌苔薄潤,脈沉細或沉弦。
治法:溫髒安蛔。
代表方劑:烏梅丸。

常見病

本症常可見於中醫傷寒,厥證,疝等病證;現代醫學各種原因導致的休克及高熱體溫上升期、癔病等。

針灸療法

針灸對於手足逆冷的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手足逆冷應注意辨證施治,若為急症則應積極配合急救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1、選穴
主穴氣海、神闕、大椎、三陰交。陽虛腎寒加命門、腎俞;熱極肢厥加曲池、太沖;陽氣鬱阻加行間;血寒凝滯加血海;痰濁內阻加陰陵泉;蟲擾膽腑加百蟲窩。
2、操作
針灸並用。氣海、神闕穴均施以隔鹽灸,不拘壯數,至手足回溫為度。陽虛腎寒者用補法;熱極肢厥、陽氣鬱阻者、痰濁內阻者採用瀉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