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獅燈原名獅子燈是獨山鄉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舞蹈。始於清代康熙年間,流行於縣內及江蘇的六合、江浦一帶。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手獅燈”獅身長四尺半,高三尺余,用篾扎紙糊,彩繪而成。獅子兩前足捧一繡球,繡球用竹篾扎制,糊以白色透明紙,內點蠟燭。獅子肚皮下安有兩根木棍,舞獅者兩手各持一根木棍,將獅子舉起舞動。每隻獅子重約50斤,由一名舞獅者和一個副手,輪流配合舞動表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獅燈
- 地區:獨山鄉
- 原名:獅子燈
- 歷史:三百多年
簡介,特色,
簡介
申報單位:滁州市來安縣
來安“手獅燈”由六隻獅子組成,玩燈人著一色服裝,遠觀近望,氣勢宏偉,熱鬧非凡。“手獅燈”的表演形式有“抖獅”、“搖獅”、“睡獅”、“盤球”、“獅子坐肩”、“獅子理毛”、“雙獅推磨”、“獅子拜門”、“逗猴”等十餘種動作。表演吸收了雜技表演藝術,難度較大。表演者均是剛武有力的男性農民。
特色
“手獅燈”的傳承,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宗教色彩。當地勞動人民每年正月初八起燈,十五拜廟,已形成定式。“手獅燈”出彩之處在於夜間玩燈,藝人們稱之為“玩紅燈”。就是在繡球內點上蠟燭,夜間舞動起來,紅光閃閃。五張方桌,陳設香案。燈頭率先登上方桌,然後獅子依次攀登上桌,祭天拜地,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充滿了虔誠的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