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搏術

手搏術

手搏術,是指通過運用踢打摔拿撞等技擊手段,來達到制服對手的一門武術拳種,它包括了一系列成熟的套路和內功心法,是徒手搏鬥的技術。在古代,手搏術服務于軍事鬥爭,後加入養生內容,發展成完整的徒手演練套路,有“徒手格鬥,修心養生,空擊套路”三個組成部分。手搏術在徒手之外,也對“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戈、钂、棍、槊、棒、矛、耙”等十八般兵器的掌握和套用有完整的傳承和完善的心法與演練套路。(具體內容可查閱《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搏術
  • 外文名:Chinese Boxing
  • 別名:柔術
  • 起源:秦漢時期的手搏技術
發展歷史,技術要領,武術傳統特色,歷史與文化價值,

發展歷史

手搏術是一門載入文字較早的武術,它傳承悠遠,戰國時期流傳於世,史有“楚王好手搏”之記載,被譽為“中華武術的活化石”、“拳中瑰寶”。據史書《漢書·哀帝紀》記載:“孝哀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 蘇林註:“手搏為卞,角力武戲也。” 可知,手搏與角力有區別。《漢書·藝文志》的兵技巧類中,記有“手搏六篇”,漢時手搏已發展成為專門的技能。“搏”字的來歷,古代相搏簡稱為“搏”。先秦古籍中有述:“田獵搏獸也”反映了早期的搏鬥技術。“搏”的初義與“捕”字相通,是“捕”字的引申義。在漢代手搏亦可稱為“卞”、“弁”。在古代又可稱“白打”,“白打”一詞見於明萬曆年間謝肇浙撰《五雜俎》(卷五)列舉的十八般武藝,即指徒手搏鬥的技藝。20世紀80年代以來,比較多地流行於山西省晉中一帶。手搏術提倡養身與搏擊並重、武德與技藝雙修的傳承體系,包括了踢、打、摔、拿等技術手段。
歷史上,手搏術有助於強身健體,而且與軍事戰爭有不解之緣,圍繞著以軍事為主體的“實用技擊”發展,其功能也從以個人攻防為主,發展為軍事戰爭所需。隨著熱兵器成為現代戰爭的主導方式,近身搏鬥技能已經不像古代手搏運動那樣為戰爭服務,成為一種輔助擒拿手段,現代軍隊把手搏作為訓練項目之一,司法警察院校的警體拳就包含了手搏術中的踢、打、摔、拿等技術,以及基本的攻防技能。

技術要領

技術要領和基本功如下:
一是樁功:有三才勢樁(基本功架)、馬步樁、偏馬步樁、弓步樁、丁步樁、飛腿樁、撩腿樁、蹬腳坐樁、仆腿樁、獨立步樁、歇步樁、背步樁等多種樁功,其中以三才勢樁、馬步樁、弓步樁、歇步樁、背步樁等為核心基礎。拳譜有云:“三才不起心慌,背步不會手忙,馬步不穩手亂,弓步不快手慢,歇步不靈頭轉,仆步不下根顫”,“前腿弓,後腿蹬,重心落於正當中,弓馬三才轉勢靈,起腿把氣提在心”。運動時,“其根在足,主宰在腰,身如海濤,腿似雙槳,腰如車軸,手似行舟,通過“寸、箭、飛、縱、尺、進、退、穿、蹲、搓、懸、踢、踹、蹬、鉤、掛、撩”步法的運送,發揮“四肢九節十三擊”的技擊作用。
二是腿功。主要練法有:耗腿、壓腿、豎叉、橫叉、前踢、後撩、里外擺腿、提腿、搬腿蹲跳、旋風腳、外擺蓮、二起腳、雙飛腳等。通過練習,使小腿、膝部、大腿,胯部健壯有力,筋長堅實,達成古譜對腿功“如手指般靈,如旋風般勁”的要求。
三是腰功。手搏術中,身法必須適應“束展開合,擰扭旋轉,進退起落,縱躍翻騰,搖擺蹲粘,橫順凸凹,跌仆滾打,挨擠靠抗”等要求。為此,必須加強腰部的鍛鍊,如運用“前橋、後橋、左右側俯、旋腰、拿鼎、耗腰、前挺(鯉魚打挺)、後挺、前手翻、後手翻、前空翻、後空翻”等方法,提高腰關節的活動能力和勁力。
四是拳腳功夫。除徒手進行空擊訓練以增加功力外,還可運用吊打皮筒或沙袋的方法來提升四肢九節十四擊在面對實物時相互激盪的功力。其方法是將三至五個皮筒或沙袋離地吊起,距離地面的尺寸可根據皮筒或沙袋的大小來定,一般來說離地約三尺,間距四尺,以拳掌肘膀頭背腿腳擊開,當皮筒或沙袋搖擺時,乘機進退旋繞,以“推拉貼抱拳肘頂撞”等多種方法對四肢(上下四肢)、九節(頭肘、肩、胯、膝)、十四擊(兩手、兩腳、兩肘、兩膝、兩肩、兩胯、頭、背)進行鍛鍊,增強靈活多變的實戰效能。
五是負重功夫。首先是舉重練習,可以啞鈴、槓鈴等器械舉重訓練,亦可用石鎖、石擔等石器進行訓練;其次是擺大桿子。以三才勢作常態,以“捉拿撐粘,分比撩穿”為法, 用馬步和弓步兩種步型進行轉換髮力,反覆練習,增強腰部和四肢九節的力量及協調配合的技能,將丹田之勁發放在大桿的梢頭上。
六是掌指功夫。古譜云:“鷹爪一捉勁如山,運氣凝神咀喙間,麻啞暈穴三十六,點打分明莫錯觀”。 由於手搏術在實戰中常用“分筋錯骨”和“擒拿點穴”等手法,對腕力和指力的練習必不可少。其練法:行拳時,兩臂動作要儘量配合兩手開合握抓的勁力,此法能增長掌與指的力量,還能增強掌與指的靈活協調性。再有就是抓磁罐,專練掌指稍節的力量。練法是以馬步樁抓罐,提起放下,或是提罐走動或跑動,使罐搖擺,隨著功力長進不斷在罐內加沙,以此行功,日積月累,必生奇效。
手搏術歷經兩千多年的演進,延續自今,是“踢打摔拿”四藝兼修,“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統一的古老拳種,有心意拳斬截裹挎挑頂雲領的靈巧,有相撲術揣穿掛靠絆撞砍磨踢抱的精妙,也極拳的粘綿柔園的纏絲勁道,和少材拳閃展騰挪掄掃甩跌的開合衝撞勁,以及鷹抓、羅漢、功力拳的擒拿點穴、分筋錯骨、擰扭摳掐、別拔扽蹭勁等等。

武術傳統特色

作為一門嚴謹的武術,手搏術有鮮明的武術特色,其修煉有專門的內功心法,發功方式也和別的武術有區別。
一是講究修行養性。譜云:“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心定無物常清靜,清靜絕象又覺明,神水華池還玉液,明心見性結金丹,以鉛伏汞氣中走,斷念之中陽神飛,覺明神氣無價寶.久練反弓一粒精,精養靈根氣養神,養精養氣見天真,丹田養就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二是講究以氣御力。認為練功首推鍊氣,“內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肺為氣之腑,氣乃力之源,氣沛則神完,神完則力足,力足則百體舒泰,筋骨強健矣”。故“以動作氣者,可自衛健軀也”。拳譜進而描述道:“以心使氣,以氣御力,升督降任,閉戶鎖陽,河車運轉,周天回輪,力與骨合,骨與筋合,筋與肉合,周身布氣,內外整合,丹田柔轉,卸力化勁,丹田爆炸,勁發震盪”。
三是講究抖擻發勁。先以天元金丹修煉時的“絕像覺明,無念見真,自然本真”等性功加以引導,再以“人元大丹”中的九步丹田等命功催動,進而“以腰為軸,震盪發力,身抖手擻,周身顫動”,使“神氣混元,丹田爆炸”,“柔化、吸附、粘精、彈射、旋抖”等靈勁產生,此即 “一力五勁”,系功成時之自然靈敏反映。一力,即抖擻之力;五勁,即柔化勁、吸附勁、粘精勁、彈射勁、旋抖勁等靈勁。
四是講究反弓展放。古拳譜云:“世人好似五張弓,腿弓臂弓反背弓,卸力常用拉弓勢,發力射箭氣穿心,人似弓身勁似弦,穴如得兮手如箭.束身迴轉反弓現,展身發射人不見,按時癸兮須忖正,千萬莫要與穴偏”,“拳打來回不見形,若見真形枉為能,肘打去意占胸膛,擺靠貼身何用忙,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勢取,舒展二字一命亡”。又云:“拉弓者”,吸也、提也,輕也,“含胸拔背、引進落空”即柔也。“射箭者”呼也、沉也、重也,“心意氣力,摧身進手”即剛也,“輕者動也,重者穩也,沉者降也,提者起也”。
五是講究螺旋纏絲。古拳譜云:“三翻九轉為一勢,曲直方圓是一形,螺旋滾動纏絲勁,倒捋反手轉中脫”。每至臨敵,無論是拳打、掌擊,還是腿彈、腳踢,都要採用“擰扭旋轉”所產生的螺旋纏絲勁,通過“別撥滾扽”等以小搏大、借力打力的技法,達成“起也打,落也打,顧也打、打也顧”,“隨意就意,急找點位”的效果。這種螺旋纏絲勁在技擊中主要是體現了滾珠原理和園形運動的切線、離心力、向心力的原理,在生理方面,它能擴大人體關節的活動範圍,促使全身關節都能連貫協調運動,整體發力。
六是講究五行生剋。古譜云:“拳有五技,曰踢,曰打,曰摔,曰拿,曰撞。亦曰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生克者,凡“人打我踢,人踢我摔,人摔我拿,人拿我打,人打我撞,人撞我打。”此五行相生相剋,變化無窮,純任自然而為。
七是講究封閉控制。通過控制對方手腳的方法來達成控制對方節奏,並實現我方先機擊打的目的。控制的手腳之法有“沾手,斬手,分手,閉手,纏手,釘手,采手,挑手,雲手,領手,壓手”,“ 戳腳,堵腳,沾腳,勾腳,掛腳,纏腳,鏟腳,踩腳,跺腳,扣腳,磕腳,連環腳”等技術手段。如靈活掌握,恰當運用,順其自然,隨意而發,則可達到“彼動吾進,彼守吾控,起於人後,落於人先,打顧一式,擒摔同時,隨意就意,用於點位(即力點、穴點),一動百動,克敵制勝的“天真”境界。
八是講究九套連環。由於展技時,其“踢打摔拿撞”等主要技術是順著對方的勁路而展開的,故一擊不成時,雙方的勁路仍在對接著,此時仍有繼續展招的條件,可“順勢而為,借力打力,一而再,再而三,連環套用,咬扣對纏,數九而返,另起循環”。

歷史與文化價值

手搏術從漢代到當代兩千年,經歷了戰亂、元、清等王朝的禁止,流傳曲折,殊為不易。
一是歷史價值:發源於戰國時期的手搏術,在古代史上曾顯赫一時,出過名師和大家,近代史上,其弟子(如匯通鏢局王天宇、武學大師趙玉等)也通過保鏢、護院、接站、打尖、興辦會館等各種形式,為各地往來的商家保駕護航,從而促進了商品貿易和經濟繁榮。
二是健身價值:手搏術強調“性命雙修”,主張“練拳如修道”,既積德修性,也養生修身,譜云:“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悟真形,真形內藏真精神,神藏氣內丹道成,丹田養救護命寶,萬兩黃金不予人,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養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久練自成金剛體,百病皆除如同童子”。
三是文化價值:由於手搏術是以“內道外儒”為指導思想的,因此在思維方法上,它主張“以道為本,以德為用”,提出道即“天命”、即規律,必須通過“天人感應”達到“天人合一”,方可真正感悟;德即德行,指人的品格和行為操守,倡導“仁者愛人”的儒家思想,推崇辯證思維,從拳理拳法的角度反覆論證“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反者道之動”、“執兩用中”、“似陰似陽,非陰非陽,是柔是剛,非柔非剛,是直是曲,非直非曲,中和為貴”的辯證思維哲學;在自身修身和個人對待社會的問題上,主張“內修生命本體,外應社會本體法則”,提出“以人為貴、以和為貴、以民為貴”,指出與人切磋應“以禮開始,以禮結束”;就自身修煉而言,主張人與自然應和諧統一,追求“天人合一”,提出“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天地人三才須合一”的命題。主張“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者,不為天下不恥之舉;為者,為天下愛人之仁”,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 天下之樂而樂”,要求持家待人應“溫良恭儉讓”,對己則“吾日三省吾身”,要“守仁義、知禮儀、行善舉”。
四是社會價值:在手搏術長期發展的實踐中,手搏術曾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貢獻。同時,在促進區域之間的交流上,以及增強區域內的社會凝聚力、社會穩定性方面都發揮過歷史作用。
手搏術開宗創派歷經兩千多年,期間不斷有傳世的拳譜和著作問世。西漢時有《手搏六篇》問世,為漢代著名史學家班固所著,可惜現已失傳,僅史載而已。近現代介紹手搏術較有影響的著述有《手搏》、《國解中國摔》等書籍,此外尚有一些墨本和傳世抄本,新近還有一些教學光碟等。近年來介紹手搏術的文章在《武林》、《搏擊》、《中華武術》等雜誌上發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