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第1 號窟是阿旃陀石窟群中開鑿的較晚的一個,內有大量精美的壁畫。此畫描繪了一位頭戴珠寶飾冠,身上綴滿華貴首飾,手持蓮花的菩薩像,菩薩全身構成了柔和優美、極富節奏感的“三屈彎式”,這是古印度菩薩像中常見的姿態法則。此畫是阿旃陀石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基本介紹
簡介,賞析,
簡介
名 稱:《手持蓮花和金剛的菩薩》創作時間:約公元580年
賞析
這兩幅壁畫來源於阿旃陀石窟中的第一座洞窟,它們正好左右相向而對。左壁上畫的是一個右手持蓮花的菩薩,他低垂著頭,身子微微彎曲,頸、腰、臀三處各有一個折彎,身體表現出一種扭擺的平衡美。並且皮膚光嫩,赤裸著上身,有一種女性的嬌柔。他的頭上插滿了各種各樣的宗教裝飾品,頸上掛了一串念珠。表情虔誠、莊重,充滿了佛教中特有的寧靜與平和的內蘊。菩薩的左右兩側是金剛和天母等侍奉。與他相對的是手持金剛的菩薩,他的身子微微右傾,右手形成特有的佛教手印。頭上戴著插滿了各種裝飾品的艷麗而複雜的頭冠。他的眼睛沒有手持蓮花菩薩的謙和,帶有幾分冷傲和肅穆的世俗情味。他的身上有金玉米一樣的飾物,周圍是各種各樣的蓮花圖案和其他的佛教人物。這處洞窟因為空間深度較大,光線進入很少,壁畫的顏色還十分鮮艷,是阿旃陀石窟中保存較好的四個洞窟之一。經研究,壁畫上的顏料除炭黑外都是礦物質成分,所用的青金石藍等顏料是特意從阿富汗輸入的,極為昂貴。調合顏料用的是水乳膠材料,所以畫面齊整艷麗,經歷了上千年之久,看上去色彩仍十分華麗醒目,熠熠生輝。在印度的藝術傳統中,對烘托整個人物內心情感的繪畫氛圍十分看重,構成了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被稱為“味畫”。在繪畫中,佛教人物的面部都呈現出不同的表情,表現了平靜、悲憫、虔誠、莊重、兇狠、惱怒、暴戾等各種各樣的不同情緒,體現出了人物形象不同的內心世界。因而在印度的繪畫中,對人物的舉手投足,每一處微小的不同,都表達著極其微妙的人物內心情緒的不同或變化。比如畫中的這兩個菩薩,雖然都是菩薩的修行階次,但所表現出來的內心情緒是不同的,手持蓮花的顯然是極端謙恭和平靜的心緒,表現的是“悲憫”味,體現了皈依佛教後“同體大悲”的佛教情懷。而手持金剛的菩薩則有幾分世俗的冷艷和傲然的氣韻,表現了對世俗塵世的眷戀和懷念,是“艷情”味的表露。所以在觀察這兩幅畫時,會讓觀賞者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身心體會。印度人曾總結了八種不同“味”的審美情調,在阿旃陀石窟中,主要是“悲憫”味和“艷情”味這兩種基本的審美感情基調。阿旃陀石窟藝術是舉世矚目的畫廊瑰寶,對中亞和我國新疆的石窟壁畫都曾產生過深刻的影響。1983 年阿旃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